馆藏古籍鉴赏:清康熙通志堂本《三易备遗》
三易备遗十卷,(宋)朱元昇撰,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本。盛宣怀旧藏。版式:
正文半页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板框20.3x15.1cm。板心镌题名并卷次,下端镌“通志堂”并“葛君萱”、“化之”、“穆君”、“栢子林”等刻工名。每卷后署“后学成德挍订”。
朱元昇,字日华,号水檐,平阳(今属浙江)人。宋嘉定四年(1211)武进士。官承节郎,差处州龙泉、遂昌、庆元县,建宁府松溪、政和县巡检,不久弃官。精研“易学”三十余年。著作仅《三易备遗》传于世。
“三易”,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易”书《连山》、《归藏》和《周易》。“ 备遗”,“聊备遗忘,不足言著作”之意,乃谦辞。该书成于宋咸淳六年(1270),八年(1272)由两浙提刑家铉翁进献于朝。元至元、元贞间,由朱元昇子朱士可、朱士立先后补辑刊成。
是书首为《河图》、《洛书》一卷,凡十三篇;次为《连山》三卷,凡十七篇;次为《归藏》三卷,凡十九篇;次为《周易》三卷,凡二十三篇,每卷各有述意一篇冠其首。全书以《河图》、《洛书》为框架,据《周礼》“三易”之说而加以阐发。指出《连山》作于伏羲,用于夏,为先天学;《归藏》作于黄帝,用于商,为中天学;《周易》作于文王,用于周,为后天学。虽然“三易”为不同时代所用,但就内容而言,“实相贯通”。“《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周易》首乾,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就其本原而言,先天《易》是本,中天、后天《易》皆源于先天《易》。该书在注疏解释之外,其见解往往有发先儒所未发者,对于后世的“易学”研究颇具参考价值,故《四库提要》认为其“虽未必真合《周官•太卜》之旧,而冥心求索,以求一合,亦可谓好学深思者。过而存之,或亦足备说《易》者之参考耳”。
《通志堂经解》为清初大型儒学丛书,收录先秦、唐、宋、元、明经解著作一百三十八种,另有辑刻者纳兰成德自撰著作两种,共一百四十种一千八百六十卷。
《通志堂经解》首册内封页
纳兰成德(1654-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因避康熙废太子“保成”名讳,一度改称“性德”。室名“通志堂”。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为有清一代成就最高的词人。纳兰成德天资聪颖,少年即拜入著名文臣徐乾学门下,在儒学方面造诣颇深,并在其指导之下,广泛收集历代经解之书,辑成《通志堂经解》雕版行世。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谕《四库全书》馆进呈补刊《通志堂经解》一书”。但乾隆对纳兰成德为《经解》纂辑者的身份提出质疑:“朕阅成德所作序文,系康熙十二年,计其时成德年方幼穉,何以即能淹通经术?向时即闻徐乾学有代成德刊刻《通志堂经解》之事,兹令军机大臣详查成德出身本末,乃知成德于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徐乾学系壬子科顺天乡试副考官,成德由其取中。父明珠在康熙年间,柄用有年,势焰熏灼,招致一时名流,如徐乾学等互相交结,植党营私。是以伊子成德年未弱冠,即夤缘得取科名,自由关节,乃刊刻《通志堂经解》,以见其学问渊博。古称皓首穷经,虽在通儒,非义理精熟毕生讲贯者,尚不能覃心阐扬,发明先儒之精蕴。而成德以幼年薄植,即能广收博采,集经学之大成,有是理乎?” 认为纳兰成德辑刻此书时,尚在少年,不可能贯通儒经,疑为徐乾学阿附成德之父明珠,代为辑刻。但乾隆帝的这种质疑并无明确的证据支持,难以使人信服。叶德辉《书林清话》就认为:“然则《通志堂经解》一书,或不尽为徐氏代刻之,百年公论,后世自有知者。”尽管有所质疑,乾隆对《经解》的价值还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是书荟萃诸家,典赡赅博,足以表彰六经。朕不以人废言,故命馆臣将版片之漫漶断阙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嘉惠儒林”。此书虽非内府刊版,但由于纳兰性德自身与宫廷有着密切关系,故刊刻风格深受内府刻书其影响,镌刻清朗隽秀,点画精雅,为清代写刻本之典范,是传世古籍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文字:古籍特藏部 郑晓霞
排版:王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