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微课堂|第8期:用好专利制度,助推创新发展
知识产权
微课堂|第8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自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来,专利制度在激励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欧洲专利局2022年4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收到来自中国的16665项专利申请,再次创下中国在欧洲专利局专利申请数量新高。从企业排名来看,华为位居2021年欧洲专利局公司专利申请数量排行榜榜首,共申请3544项专利,领先于韩国三星和LG。那么华为公司是如何利用专利这个武器,一步步推动公司的创新发展,从而成为中国通信业的龙头企业呢?
本期微课堂,请随小编一起来梳理专利与创新的关系,一起来探讨如何用好专利制度,让它成为促进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一、保护创新的制度设计
专利权是一种法定的垄断权,法律创设这种垄断权来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为了鼓励发明创造。但专利法的目的不止于此,我国《专利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专利法的立法宗旨还包括“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
一定时期的“独占性”
为创新之火浇上“利益之油”
国家依照《专利法》授予发明创造者在一定时期内独占其发明创造,并可转让、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这一保护创新的制度设计,用一定时期的独占权所带来的利益之油浇旺了创新者的天才之火,激发人们发明创造的能动性,使创新活动异常活跃、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日趋活跃的创新活动又进一步产生出专利成果,促进创新成果的产权化。
专利权的另一个特征是“时间性”,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就不再受到保护,发明创造就自动成为公知公用技术,专利权人对其不再拥有独占权,也就无法再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这一制度设计旨在鼓励创新主体持续创新的积极性,唯有不断进行技术研发,才能持续产出创新成果。
(二)
技术方案的“公开性”
为创新之路点亮“进步之光”
专利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资源。以 “技术公开”换取 “法律保护”是现代专利制度的核心,“公开”是指发明创造者作为对法律授予其独占权的回报而将其技术充分公之于众,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有关专利的详细信息和技术方案,这些信息是竞争者之间在其他场合都不会透露的。这可以极大地扩展人们对人类创新成果的认知空间,使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把握最新创新发展态势,从而提高研发起点,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
(三)
专利授权的“实质审查”
为授权专利奠定“质量之基”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必须满足如下三个实质条件:
1.
新颖性
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2.
创造性
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3.
实用性
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这三个实质性审查条件,为专利授权设置了严苛的门槛,保障了被授权专利必须兼具发明创造和实用的本色。目前,我国专利数量逐年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审时度势,将提高专利质量列入了《知识产权强国纲要(2021-2035)》,提出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的预期目标。
二、用好专利制度的启示和路径
(一)
用好专利制度,保护创新成果
2010年《人民日报》上曾有一篇文章披露:我国某化工企业接待某个东欧国家的代表参观,技术人员详细向客人介绍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起代表团的强烈兴趣。不久,该国派出一个包括许多技术专家的更加庞大的代表团,我们的技术人员被人家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所打动,愈加详细介绍了技术细节。结果,该代表团回国不久,就申请了相关专利。我们的技术人员后来查阅国际文献后大为吃惊:明明是中国的技术,但其专利权已为别国所有。
发明创造者有了创新成果,不能自动获得该项成果的专利权,必须经过申请、公开、审查等一定的法律程序予以确认。专利制度给创新成果以法律武装,使发明创造者的权利得以依法确认。就如在战争年代,军队历经千辛万苦、攻城拔寨、攻占了战略制高点时,要高高地插上自己的旗帜一样,专利制度就是给发明创造者的创新成果打上一个标记,以标示其所拥有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当我们经过艰辛攻关,取得原创技术成果时,千万不要忘记为自己的创新成果申请一张“产权证”。
(二)
善用专利文献,提高研发起点
专利文献是指各专利管理机构(包括专利局、知识产权局及相关国际或地区组织)在受理、审批、注册专利过程中产生的记述发明创造技术及权利等内容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专利文献是世界上反映科技发明成果发展水平最迅速、最系统、最全面的技术信息资源,是科学技术竞争情报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极其丰富的创新资源。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资料记载,世界每年的发明成果有90%—95%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在研究工作中经常查阅专利文献,可以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劳动,可以大大缩短研究时间、节省研究经费。
另据《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的一篇论文披露:全球授权专利中绝大多数未在我国申请,不受我国专利法的保护;还有大量已过有效期的专利,在法律上也已成为“公知”并可“公用”的技术。这些都是可供我国企业和个人“免费”使用的宝贵资源,这些公知公用的专利信息被业界称为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专利信息这一创新资源宝库,是专利制度赋予我们的红利。善于利用专业文献,深度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宝库,才能更好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发展状况,从而借鉴他人成果,启迪创新思维,这是我们提高研发起点、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成本的重要措施。
(三)
引进专利技术,加速创新发展
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转让、许可使用。创新主体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和短板,适当引进相关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大大加快技术的更新迭代,催生新技术的产生,同时还可以大幅减少研发投入。
日本战后二十多年先后引进了2万多项专利技术。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消化、吸收和开发创新,一改技术落后的面貌,成了仅次于美国的技术、经济强国。据说日本引进这些技术花了35.37亿美元,仅为研制这些技术所投资的1/56。因此,善于引进专利技术,可以使创新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快捷,同时也可避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近年来,我国对专利的转化运用日益重视,提升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发布,鼓励校企合作,鼓励技术与市场的充分结合,一方面让研发主体的创新成果及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让市场主体及时获得所需技术,使技术研发和应用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华为公司为何能成为中国通信业的龙头企业,谜底揭晓:
华为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研发,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2021年,研发费用支出更高达人民币1,427 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 22.4%。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8,450 亿元。2021年,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族(超11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华为坚持长期投入研究与开发,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产权积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华为还与全世界主要 ICT 企业达成了专利交叉许可,并积极通过自身实践致力于行业和国家的创新和知识产权环境的完善。专利制度对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通信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专利制度又是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你get到了吗?
参考文献:
[1]王迁. 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新华社.欧洲专利局2021年收到的中国专利申请数再创新高[EB/OL].(2022-04-06)[2022-05-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327924857276193&wfr=spider&for=pc
[3]中国人大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EB/OL].(2020-11-19)[2022-05-15].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11/82354d98e70947c09dbc5e4eeb78bdf3.shtml.
[4]马宪民.掌握专利武器,增强创新驱动力[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02):107-110.
[5]蒋建科. 有知识莫忘“产权”(科技杂谈)[N]. 人民日报,2010-11-08(020).
[6]陶贻丰.略谈专利与专利文献[J].稀有金属,1984(03):77-82.
[7]徐星, 任晓虹. 漫谈知识产权[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8]华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华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EB/OL]. [2022-05-15].https://www.huawei.com/cn/annual-report/2021.
华东师范大学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文案|谢艳芳
排版|杨扬 葛星佑
审核|郭劲赤 周健
特别鸣谢|法学院 湛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