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陪伴的艺术——耶鲁妈妈郭力老师教育理念分享

郭力 风铃童书 2022-12-23

 



郭力老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辑。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助理、学科副总编。

郭力老师是国内出国留学图书、对外汉语图书出版的领军人物。

曾出版家庭教育图书《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中信出版社)

 

郭力老师的女儿:

于2005年被美国著名私立高中DEERFIELD学校全奖录取,并于2007年被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全奖录取,201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毕业后任多家美国主流媒体特约撰稿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前年,她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攻读东亚研究硕士学位。

 



(本文根据2016.05.03郭力老师在儿童家庭教育社群“儿童悦读 行走世界”微信群分享录音整理,经郭力老师审阅后发表。再次感谢郭力老师的分享!)

 

大家晚上好,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在这里分享陪伴孩子的心得,我曾经写过一本《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图书。陪伴的艺术我们可以讲出许多,针对群里大多是小学生的家长,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          适度压力、相对快乐。


小学阶段,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不可能过于轻松。

现在的孩子不容易,但是我们也要很现实地去面对,因为在现有应试体制下,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孩子不可能没有压力,需要有适度的压力。

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或者名人说的一种“快乐就好”教育理念, 我觉得这种理念是不现实的理念,也是家长不作为的一种借口。如果一个孩子不去奋斗,在人生中如何得到快乐?所以适度压力、相对快乐是我认为比较适合的教育理念,教育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度”的把握。

我们面临孩子压力大、孩子太累的问题,孩子的压力大多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业的、一方面是课外的兴趣班的。

学业,我认为成绩比较好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别拔尖儿,不做过多苛求。

我的经验,在小学阶段特别拔尖儿的孩子到了中学以后也未必一直很强。孩子的培养是一个孩子综合素质培养,不能单纯看成绩,这些素质来源于自发学习的动力、思考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自信、求知的欲望、抗压的能力,这些综合的素质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前景。

所以,学业上不必看得过于重,只要成绩比较好就可以了。

为什么说成绩比较好而不是无所谓呢?

因为在现有体制下,如果孩子的成绩总是垫底儿,那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一个打击。分数对孩子还是有相当的影响的。

我一直让我的孩子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让她的自尊心不要受到伤害。当看到孩子压力过大时,我会帮助她减压。

举个例子,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很负责认真的数学老师,但是方法是有问题的。如果每次作业,学生做错的题目要是不改正过来,第二天这位会把名字写在黑板上;此外,如果没及时改正错题这位老师还会在期末考试的总成绩中扣分。这种做法让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孩子回来说:“我们同学都觉得压力很大,原先很多喜欢数学的同学都不喜欢了。”孩子很焦虑,这种情况下,她是很难承受这种压力的,我们家长需要帮助她、帮她减压。我跟孩子说,我会帮你检查数学作业,有错的改正,万一太忙,没顾上检查而出了错,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帮你检查不会再错。所有的数学作业,我们都帮助她检查,保证她不在数学课上受到惩罚。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不能坐视不管,不要让孩子的自尊受影响,自尊心的伤害是孩子难以承受的。

我们让孩子保持适度压力,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一定的压力。在适度压力下获得成功,孩子会感受到快乐。如果没有经过努力没有压力,孩子获得的快乐也不可能长久。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不要偏科。我们的教育中偏向于理科、偏向于技能培养,而少人文素质的教育。过去小升初的奥数成绩是很重要的参考,很多家长和孩子把精力消耗在奥数上面。

我们这个群很好,家长已经有了这样的观念: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语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的孩子小时候奥数并不很拔尖,语文很好。

语文学习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积淀和熏陶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人文素养的缺失,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不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升,那对孩子的熏陶或者影响就不会太深。语文好不是靠做题做出来的。我们所看到人文素质比较好的孩子,很大程度来自于家庭、父母的熏陶。有的父母不看书不阅读,没有人文社科这方面的兴趣,孩子也很难有这方面的兴趣,这是需要父母做功课的。

这是课业上的事情,下面说说孩子压力的另一面,课外班。

我为孩子选择了各种课外班,报课外班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孩子的潜质、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和情操,这些课外班跟孩子的成绩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没让孩子学乐器、学画画、学体育等,我就很难发现孩子在这方面的潜力有多大。等大了再去发现发展,就已经晚了。上了课外班,发现孩子没有潜质或兴趣时,我们可以叫停,不要因为攀比、面子而让孩子上课外班。我们是培养自己的孩子不是跟人比的。

我的孩子学过一年的琴,教孩子学琴的家长都知道,孩子学琴家长是要跟着的。学了一年,我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没什么激情,在练琴的时候也有些敷衍。观察到这些后,我跟她很好地聊了学琴的事儿:如果你有这个潜质,妈妈没有培养你,是妈妈没有尽到责任;如果你没有兴趣也不用勉强,你不是为妈妈学琴,学琴是为了你的将来,你如果没有兴趣,咱们就不学了。孩子听了后就默许了。

我们不需要孩子面面俱到,凡是别人学的自己也要学,适合孩子的更为重要。

孩子不喜欢学琴,但她喜欢合唱。她参加了北大附小的合唱团,非常高兴,每次参加比赛后,她都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她的喜怒哀乐。我也很注意收集有关合唱演出方面的信息,北京音乐厅只要有童声合唱,我都尽可能带她去听。每次听回来,她都非常高兴,她的兴趣一直持续到上大学,上耶鲁时她也努力地报考了几个合唱团去尝试。

(郭力老师出版的图书《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养成手记》) 


2、          延迟满足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米歇尔在偶然与同样参加上述实验的三个女儿谈到她们幼儿园伙伴们的近况时,他发现这些少年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

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米歇尔和其他研究人员继续对当年的实验参加者进行研究,直到他们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们对孩子要注重延迟满足。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对孩子长远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家长也不要心急,三分教育、七分等待。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我并不看重某一次考试的成绩看重短期效应,如果一种做法对孩子素质的长远发展有利,我就会继续下去。举个我给孩子请家教的例子。

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给女儿请英语家教,家教是北大英语系的女孩儿。她们的英语水平比较好,都是全国各地考来的尖子生,素质等各方面也是相当不错的。

家教帮助她解答英文方面的问题提高英语成绩,这些我看的其实并不很重。家教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孩子就好,不看一时长短。家教不仅仅是起到帮助学习的作用,而且还是伙伴还有榜样的作用。我们的孩子缺少伙伴或者哥哥姐姐的陪伴或者榜样。




孩子跟家教的互动也很好。这些哥哥姐姐来的时候,我跟孩子讲他们都很优秀,考进北大英语系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女儿听了也非常钦佩这些哥哥姐姐们,很乐意跟他们去交流。交流之后会跟我反馈她的一些心得。我发现,女儿有一种能力,在与人交往中能迅速把握主动。

家教姐姐辅导完后,她会问很多问题,她会跟姐姐聊天,让姐姐告诉她很多事情。跟姐姐聊天后,她会跟我说:这个姐姐单词量很大,几乎没有难倒她的单词;有的姐姐每次上课都不同,会跟我做个小游戏,调动我的积极性;你知道英语骂人的话怎么说吗?我可以告诉你一两句等等。她能对每位姐姐评头品足一番、还有她的印象,她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把握主动,同时发掘她想要的东西。这是我在请家教过程中发现的孩子的潜在素质。所以,我一直给她请家教,直到我们高中去美国前。

在孩子初中毕业时,家教姐姐说孩子的英语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不再需要请家教。于是,我就问孩子,要不要继续请。孩子说她已经习惯有个家教姐姐了。好,我还接着给她请家教。我先后给她请过北大的几位学生,其中有一位考上剑桥的学生,不仅在英语的交流上,在留学概念的形成上对她也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请家教这事儿是从长远发展考虑来看,并不是为眼前多考多少分。我们不仅着眼于当下,也为了孩子的将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3、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这是我从孩子很小就奉行的教育理念,不要认为孩子小,她就不能自己选择。

前面说过,女儿很喜欢合唱,她很享受合唱团带给她的乐趣;同时,她又是学校数学小组成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数学小组的老师发现有的学生请假,是因为有别的课外班。所以,数学课外小组老师就说:如果参加数学小组就别参加合唱团,因为时间有冲突。如果参加合唱团就不能参加数学小组,但是到时候升学也不要来找他。

孩子就跟我商量,到底是上数学小组还是上合唱团,从她的兴趣来说还是喜欢合唱团。我跟她讲:我不勉强你,尊重你的选择。只是,如果选择合唱团的话,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将来升学时,如果你需要老师的帮助,他也不能帮助你了。你要想上重点中学,我们也没有能力帮助你,你也要承担这样的结果。你想一下结果,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很是纠结,考虑了一周后,她还是决定退掉合唱团参加数学小组。我给她了选择的权利,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也从来没有抱怨过。

同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遗憾,我经常带她去音乐厅听童声合唱,尽量让她在兴趣爱好方面得到满足。在当前的应试体制下,我们做不到完全背离应试这条路,通过家庭的平衡,在这个主流的路上孩子走的比较顺。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她受到尊重,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这非常重要。孩子上小学阶段或者更小,孩子还没有发展出很强的自主性,很多事情都要问家长或老师,在孩子青春期前,13岁前,如果亲子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在培养她的过程中尊重她给她选择的权利让她做出自主判断,在青春期后会显现出非常好的后续效应。从北大附中到人大附中,包括出国选择美高、申请耶鲁,她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走过了人生关键的几步,走得很顺利,心理上很健康、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

这几条,是我的切身体会,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或者心得,分享给各位父母。欢迎大家对我的分享提出意见、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教育、如何陪伴、如何养育孩子,谢谢各位,谢谢各位家长!



 

问:如果孩子当时真的选择合唱团而退掉兴趣小组,您会同意吗?

答:我会同意,我的一个观念: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孩子即使选择合唱团,如果觉得不对了,她会自我调整,在小学四年级调整,完全来得及。对于给孩子选择方面的权利,这很重要。很多亲子之间的矛盾,都来自于家长习惯于对孩子做选择。孩子不容易发展出自主性,这是制约孩子发展的很大的一个弊端。

即使她没有选择对,对她的长远发展还是有好处的,因为通过选择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主性。今天,我没时间讲到的家庭价值观,如果你的家庭价值观是非常强大的,其实是不用担心孩子的选择会非常的背离于你的考虑。因为家庭价值观,从小就在熏陶她。就像有人担心孩子在叛逆期,特别叛逆,跟我的想法背道而驰,完全荒谬的话怎么办。如果我们的家庭价值非常强大正向,孩子的叛逆是理性叛逆,她不会做出非常背离你的事情。

问:您有没有质疑过孩子现在的成功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遗憾呢?

答:个人认为,我教育孩子最大的成功是家庭价值观的传递,家庭价值观的传递,让我非常欣慰。我们的家庭价值观是家国情怀,独立人格。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这些。她有很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崇拜权威,任何事情都靠自己努力取得。她即使有那么好的背景,也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名校背景,她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做成想做成的事情。我认同孩子的价值的理念,这是我最自豪的地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也给我很大启发。我不认为考上哈佛和耶鲁是最大成功,她的独立理念,她的家国情怀是最大的成功、她的理念和价值观是最大的成功。我们上名校不是为了虚荣、攀比和炫耀。我希望她能学到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为中国、为社会,做推动性的事情!这是我培养她的目的,我很满意。

有没有遗憾呢?也有,我的孩子也有一些毛病,我从小蛮注意,她的缺点是对人要求比较高,不是很宽容。从小就跟她谈,去调整,但是没有特别理想的改观。还有一些缺点是独生女这样的家庭结构,导致她比较自我。这是我的遗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