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需要的是三个深圳湾,深圳实在给不起

2016-05-23 朱罗纪 朱罗纪


我没兴趣为深圳唱赞歌,事实上华为的动作,的确给深圳提出了警告。但我不赞同主流观点持续10几年如一日的“受害者”思维。我想深圳非常愿意华为留下,但它没有办法满足华为的需求,这是现实。


华为生产终端的搬走,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吗?


到现在为止,自媒体已经发布了很多文章,主流情绪和观点如下:


一是普遍在表达一种情绪:高房价逼走了实体产业,现在把华为这么牛逼的企业也给逼走了。你的房价太高了,企业都受不了,只好跑了。

 

二是觉得深圳政府对不起华为,龙岗10多年把坂田搞得还是跟非洲一样,弄个华为科技城最后还是都搞成了房地产。

 

三是表达对华为离开会造成深圳产业空心化的恐慌,甚至认为深圳会因为这个要被抛弃,因而衰落。


很多人把这篇文章和2003年《深圳你被谁抛弃》联系起来,表达的是高房价下人们愤怒、担忧,甚至是恐慌。

 

总体上说就是:实业离开了深圳,是不好的,是被迫的,不应该离开深圳,深圳应该重视和发展实业。


也许担忧的都有道理,但我看到的是:10多年来,人们看待城市看待行业,思维没有改变:高房价逼走了实体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具体这里面,真正有多少是关心华为的,又有多少是想通过华为搬迁表达对高房价的不满的,可以去猜上一猜。

 

想问两个问题:

 

1、回到10年前,呙中校当年的担忧应验了吗?


2、如果龙岗把坂田搞得像欧洲一样,华为的生产终端是不是就不搬了?


第一个问题,深圳用这10多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人口在持续流入,产业在继续优化,成为中国的创新经济中心之一,并且从人口红利开始步入人口质量红利的更高层级阶段。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不会影响华为的计划,因为坂田搞成了欧洲,房价会更高企业的综合成本可能更高。

 

你表跟我讲:正是因为呙中校的担忧提醒了深圳,深圳才没有被抛弃。

 

总之,不赞同我们还是用10几年前一成不变的思维来看待同类事件,那么,换个姿势来聊聊。

 

当站到2016年看2003年深圳你被谁抛弃,结论是:深圳没有被抛弃,反而比原来更好。同样,如果你站在10年之后来看各位对华为搬离的担忧,结论又会怎样呢?

 

这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事情依然都是同样的事情。我选择以这样的视角去理解: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城市的转型创新、都市圈的统一市场。

 

第一,华为的生产终端搬到东莞,这是很正常和很正确的市场行为。


华为已经是一家跨国企业了,也是中国最牛逼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的高科技企业。现在已经在全球有16个研究所、8个联合创新中心和45个培训中心。在国内,除深圳外,北京、上海、南京、成都、东莞都有大型研究基地。

 

但是,现在华为把生产终端总部从深圳搬到了东莞,我们却开始担心华为要抛弃深圳了,难道我们对华为的理解还停留在它是一家深企的阶段?

 

全世界的跨国企业巨头,生产基地都在不断寻找低成本的区域转移,这是很正常的。苹果公司的生产基地也不在硅谷,反而很多在中国,为什么你没有看到美国的舆论哇哇叫,说苹果的生产基地搬走是硅谷政府对不起苹果,担心硅谷会因此衰落?

 

华为已经是通讯行业的世界级企业了,这样的企业,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合理布局不同的部门来发挥综合优势,是一种必然,华为过去多年都在这么干。只是你只看到它去了东莞,并进而渴望那个低房价、低地价、低要素成本的时代再来一回。但别说在中国的几个一线城市,甚至整个中国,都已经不支持再做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了。尤其是几个大城市,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后期,横向比较也已经是国际上的发达经济体了。这种情况下,高成本会伤害企业的竞争力,一线城市里这种跨国企业今后的搬迁行为只会越来越普遍。未来如果东莞的生产成本变高了,企业也可能会跑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去。


看待这个问题的思维不改变,今后看到任何一家跨国企业搬走了,我们都会发出一声高亢的哀叹:看,特么高房价又逼走了一家实体企业!

 

第二,发展路径决定了华为要的深圳不是不想给,是给不了。

 

刚才说了,整个中国都不会再延续原来的世界工厂模式了,更别说弹丸之地的深圳了。

 

现在和未来,无论深圳愿意不愿意,无论华为愿意不愿意,深圳都没有办法继续如你所愿,走低成本的发展路径。深圳在十三五规划纲要里提出要发展世界级城市,要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创新中心,这些都会注定深圳更愿意选择土地资源高度集约化的发展方式。

 

很乐观的希望是:深圳能够继续强化相对市场化、法治化的底色,同时还能相对维持低要素成本的特征。但事实上,前两者可以继续加强,期望低要素成本是不现实的。

 

华为在深圳坂田总部的基地规模是2400亩地,1.6平方公里,10几年下来,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在东莞松山湖的基地是1900亩地,1.3平方公里。两个加起来大约3平方公里,这个规模是现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1.17平方公里)的接近3倍大。但深圳湾总部基地的容积率多是8-10,整体容积率也在5以上(总建筑规模上限550万平方米),但华为松山湖基地的容积率连1都不到。

 

这个意思是说,华为与深圳的矛盾是,并不是华为不高端,并不是深圳不想满足,而是华为需要的土地太多,几百上千亩计,关键容积率还要很低。但现实是,深圳本身的城市特性和它的发展思路,决定了它只能几亩几亩的给企业。不但满足不了华为,类似的企业需求都满足不了。所以,华为把生产基地放到东莞,比亚迪把生产基地放到惠阳,这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


如果政府硬要勉强华为所有的部门都留下来,就必须把土地以更低的价格更庞大的规模给到它。但人为压低要素价格会导致更多的人口流入、更大的土地消耗,那样产生的问题也许更多,也根本不现实。


所以,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华为和很多高科技企业的生产终端甚至是研发基地搬走,我认为都是迟早的事。


如果说华为的动作给深圳提出了什么警告,未必是转而给更多的土地,反而是深圳要加强其它方面的优势,一个国际化核心城市应该具备的企业总部优势。增强整体吸引力,让企业可以接受更高的营商成本。

 

第三,未来我们将迎来一个深莞惠都市圈的统一市场,华为并没有离开。


华为离开深圳去了东莞,就是抛弃了深圳吗?

 

我从来没有这么认为,相反,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会推动深莞惠都市圈统一市场的形成,全在于你是站在深圳本位主义还是站在更广泛的市场里去看待。

 

现在的主流思维,不但是把成本高企和实体企业的发展对立起来,而且是把深圳和东莞这样应该互补的城市也对立了起来,这个本身是对深圳的矮化。


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深莞惠范围内来观察呢?

 

无论深圳直辖不直辖,扩容不扩容,未来的深莞惠,都将会被倒逼建立起一个统一市场。东莞、惠州等城市,都将成为以深圳为核心的卫星城。深圳的定位不应该和东莞惠州有竞争,而应该是错位和互补。如果这个综合建设不成功,包括深圳在内,三地恐怕都得不到什么好处。这一点可以参考纽约都市圈里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这些城市的定位。


大都市圈的建立,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形成一个统一市场,源配置可以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统一进行,都市圈里的各个城市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发展,核心区的综合成本还是会很高,但是整体的成本会下降,效率会更高。即便还是会有行政区域的壁垒,但是基于国外大都市圈的经验,会有一个更高级的协调机构来平衡各方利益。

 

深莞惠这个都市圈,在之前的规划里,实现1小时地铁通勤圈是可以在几年内实现。这个都市圈地域面积和东京都市圈相当,大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略有不如,不到3500万(深圳按2000万计),但是人口密度、人均GDP不可相提并论,意味着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样的发展是基于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长官意志。无论政府的意图如何,无论企业的意图如何,这个都市圈的建立都在快速的发展之中。未来,不但华为、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会搬过去,大约40%的人口也会慢慢搬过去,这个也是深圳的远期住房规划里谈到的。


在未来深莞惠都市圈的统一市场里,深圳扮演的是总部企业所在地,其它城市扮演的是产业转移的承接者,由此也带来人口的合理分布。一个小时的交通圈而已,北京一个城市就这样,深莞惠三个城市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也许是因为短期这个都市圈还达不到这个成熟度,所以大家会无法接受华为的离开。但拉长一点看,从来不是高端产业一定要逼走低端产业,高端人口一定不能容下低端人口,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对这样的变化,要看淡一点,没有必要挥舞着道德的大棒,打着同情的旗号,一脸受害者的无辜。看看纽约、东京都市圈半个世纪来的历程,最终谁也阻挡不了,也没见纽约、东京因此就衰落了。(表跟我讲底特律,做点功课就知道它为什么衰落了)。


so,如果这么来看,华为的生产终端即便是离开了深圳到了松山湖,就是抛弃了深圳吗?


我反而认为那说不定是更大的成功,对深圳对华为,也许是一个双赢的安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