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90后已成为高管,愿你被时代高高托起,送入英雄/英雌的殿堂(中-1)

2017-08-03 辩手荀天才 HR伯乐会

这是 视见专栏 的第 2 篇文章

感谢 英语流利说app 对本主题的大力支持



“我的梦想就是好的生活。我想并不是物质,我只是希望让自己的生活能好一点,再好一点。”

@A-lulu,上海某外资公司白领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因为转向了当下,守护家园而非远航。对90后来说,过好当下的生活,就是最大的梦想,唯有这样才能寻求到个体安全感


这样的梦想,不是大而空的,也不是远方。相比于远航和面向未来承担风险的梦想,品质生活是清晰具体的,在日常生活即可实现,要求当下快乐的轻型梦想。


90后在描述他们的梦想生活时,多会提到比如可以睡到自然醒、开个小店、能去远方旅行、早点结婚等。这样的品质生活,就是90后用以抵御风险,守护和建设的家园。


对90后来说,品质生活不等于房和车,但是同样需要以物质为基础。想过上稳定的品质生活,获得安全感,90后需要从大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计算当下和未来的可能。因此,90后时常觉得累,但又担心逆袭无望,在焦虑过早的顺从和选择之下,自己丧失其他可能性,觉得自己得了初老病


他们正在尝试的实践,包括走出课堂武装自己;依托关系寻找机会;基于当下资源细心经营生活;打造个人空间;消费荷尔蒙文化产品等。


家庭背景也会导致90后在追求品质生活上呈现分化趋势。对于工薪家庭的90后年轻人来说,品质生活的获得和维持,仍然有很大的压力。对于中产家庭的90后孩子,借助家庭的资源,他们要么安然享受和扩展品质生活,要么纠结于顺从接受家庭安排还是自行探索个体可能性。


相比之下,曾处于同样年龄的80后的梦想,多表现为对未来的追逐,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但对中产阶层生活本身,80后的理解和体验,又是相对模糊的,粗糙的,同质的。


为了到达未来,80后把对当下生活品质的牺牲,理解为对未来的准备。 另外,同样年龄阶段,80后对未来的焦虑要小得多,这主要受益于他们成长之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媒介还没像90后成长之年那么碎片的原因。


品质生活方面,90后在向往什么呢?


因为接受了更多的信息和体验,90后对生活方式的理解相比80后来说更具体。80后描述未来生活向往时,可能会说“有房有车,收入还不错,买东西不太会看价签。” 而90后描述的不是一个“有房有车”的模糊概念,也不是一个个物品的简单拥有。


对90后来说,他们向往的好生活,是有品质的生活,是关于生活的长度,宽度和精细度。品质生活,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但不限于物质,包括了物质消费和日益扩大的精神消费。更重要的是,品质生活,一定是围绕个人选择,充满个人痕迹的。通过精心建构自己的品质生活,个体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


1.向往生活要够长,可持续,有闲暇时间


90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一个长期的考量。他们更有远虑,更关注长期的保障和收益。也就是说,不只是毕业这一两年,可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是要看到自己25岁30岁,甚至35岁时,有好的生活。比如,他们会说“必须有钱给自己的孩子买进口奶粉”“能够带家人一起旅行”。


正因为此,90后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不只看当下,而是去尽量衡量和把握几年后自己究竟能过上怎样的生活。


品质生活,意味着闲暇时光的重要性。90后担心的是,如果都没有时间去生活,也就无法保证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常说,“赚了钱没时间花,那赚钱干嘛!”90后要求工作与生活要平衡,有时间花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在90后看来,这不是因为懒,只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生活”。


2.向往生活要够宽,不断有丰富的新体验和经历


打开眼界,尝试新鲜,这是过去的几十年来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90后也不例外,生活需要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兴奋感


不同的是,90后要的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切的体验;也不是一年一次的惊喜,而是能频繁地摆脱日常生活的局限,扩展生活的宽度


旅行,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方式。“说走就走的旅行”被他们挂在嘴边。

3.向往生活要精细,细化生活方式分类,在细节中投入情感


90后在生活更加精细,不再像以前那么局限。这包括食品,数码产品,服装等物质消费,也包括音乐等文化消费。比如,不说要吃下午茶,也不说甜品,而是说马卡龙。即便是很平常的或小众的事物,都会有更细化的分类。比如,去分辨不同类别大米适合不同的做法。


这种对生活方式某些细节的极度关注,有时达到恋物的程度。很多90后有各种不同的收藏,如球鞋、蝴蝶结、本子、床单、多肉植物等。


通常这些物品和兴趣、情感,或者自我感知的独特性有关


他们对某些物品极为讲究,不仅投入时间和金钱,更投入情感。他们重新审视和建立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注入个人的痕迹和意义,最终从中感觉到快乐,归属感自我认可



生活方面,90后在焦虑什么?


90后深刻地认识到,竞争是激烈的,社会是不公平的。对于没有背景的,或是能力不突出的年轻人来说,要想靠自己实现可持续的品质生活,注定是一个疲累,纠结甚至无望的过程。


1.青春早逝“: 大学像高中,我真的觉得好累啊!”


带着对未来生活品质的憧憬,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就业环境,90后感到岌岌可危。“找个好工作,赚个好生活”已经是共识和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的具体路径,却没有把握。


和以往的同龄人相比,90后在很早就开始规划未来生活,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想方设法获得资源。考研、考证、考公务员、进大公司、出国等,什么都不敢偏废,好几手都得准备,每天都不敢懈怠,做其他“无用”的事。


大学不再是象牙塔或者伊甸园。所以我们总是听到90后说,“我真的觉得好累啊”。但是不这么做,他们又会深感愧疚,害怕掉队。他们称自己是“初老病”患者,感叹“青春易逝”,“我已经老了”。


2.逆袭无望:“我没有先天便利条件,努力有用吗?”


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和阶层流动性的降低,那些没有家庭背景,父母无法帮他们安排一个体面工作的年轻人,面对品质生活的向往,感到焦急甚至无望。


这种无力感在二三本及以下的大学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生活,然而学校的教育和家庭帮不了他们, 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的资源对他们来说都很稀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他们害怕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足以支撑他们想要的生活。


而同时,他们能找到可以激励自己的榜样。不再是随处可见的70后企业家或80后创业者的故事,而是和他们类似,能靠自己勤奋努力过上好生活的榜样。


然而在他们的身边,越来越难找到这样的故事和榜样,难以得到鼓励和启发。



3.丧失其他可能:“忽略内心的声音,我会后悔吗?”


出于对未来不安全感的恐惧,90后是风险规避者,面对自己感兴趣但是看似风险更大的选择,他们往往会退缩。90后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了超越他们年龄的冷静计算,少了些不计后果的冲劲


比如,很多90后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就业安排。今天的父母,深知工作机会并不平等, 稍有能力的,往往会主动提出帮忙子女解决就业问题。即便父母的安排和自己的兴趣方向不匹配,90后大多并不会因此而和父母发生激烈冲突。


然而这种理性冷静计算的风险规避选择, 往往和他们向往的“追随自己的内心follow your heart”产生冲突。放弃自己对工作的探索,放弃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的可能性,让他们心有不甘。


4.消费不起:“钱不够花,消费不起”


90后对品质生活有自己的想象,并且去实践,但很容易发现,很多想要的东西,以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消费不起。


90后的实践


1.走出课堂,自我武装


90后深知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学校提供的资源还远远不够。走出课堂去寻找资源。


寻找课外的教育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如听微课和用流利说学英语等;

提早进入社会实践:职业实践,如实习,间隔年,创业大赛等;

社交拓展人脉资源:如在知乎、linkedin上与行业大V发生互动;

遵循传统模式构建竞争力:考证、考研;


2.依托关系,获得机会


依靠父母:从家庭社会关系中获得就业成家立业等方面资源支持

依靠师哥师姐、校友等资源


3.好的生活不太贵


即使还在念书,或刚工作,没太多消费能力,90后仍然花时间和心血去建设和享用日常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办法,去平衡品质生活和收入的冲突。这过程并不是单纯为了省钱, 同时是探索体验,寻找界定自己生活的过程。


不攀比:生活品质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一个人有品位会生活。90后从小就了解这个社会是有阶层分化的,他们不会一味地去攀比。好的生活不代表拜金的生活。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构建自己的生活。


精明消费:寻找高性价的产品和服务。因为预算有限,他们努力在能力范围内过得有滋有味。通过淘宝、团购等,在能力范围内找“质量”最好的。买不起的东西,可以去通过搜淘宝等找到最接近品质的东西。即便买的是仿制品,要的也不是那个“牌子”,而是自己喜欢的品质,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将单纯的消费升级为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精心打理,获得情感的充实。比如打毛衣、做木工活儿、做点心、做饭等。


小奢侈:很多90后会去买一些价格不菲的物品。从类别到品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奢侈品或者高端品牌,也包括很多和自己兴趣有关,或者和自我感知的独特性有关的物品。比如价格昂贵的手办,SD娃娃,不同版本的唱片等。即便是奢侈品,其含义也在于对自己来说的“物有所值”,而不只是财富和地位的标示物。比如,一个女生,喜欢阅读,多数衣服都在一两百元, 但会坚持买每本都一两百元起的moleskine的本子,用完就换。


文化消费:看电影,看话剧,参加音乐节, 背包旅行,参加各种线下活动,或者在线上追看美剧英剧等,90后文化消费的频率大大增加。 豆瓣、B站、知乎等都是这方面的在线平台。


4. 打造个人生活空间


对好生活的拥有,直接相关的是每天的生活环境。因此,90后极为重视个人生活空间,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布置并沉浸其中,成为自我治愈、表达和享受生活的重要场所


动手改造空间:不管空间大小,都会用心去布置,研究和添置家居类用品,在网上晒书桌晒房间等。这些物品,包括与都市化的生活方式相关的新产品,比如制冰机;展现个人历史和生活痕迹的纪念品,比如照片;整理和陈列个人物品的工具,比如收纳箱;家居植物,比如多肉植物等治愈类产品;各种家居创意产品, 比如床单,台灯等。


收藏喜欢的物品:很多年轻人,对喜欢的产品会买一系列不同的风格,比如项链,领结, 口红,鞋子等。他们也会收藏很多与自己兴趣爱好,成长记忆相关的自己喜欢的物品,比如泰迪熊,铁皮玩具,动漫手伴,笔记本,可口可乐罐子等。他们说,“我们收藏的不是东西, 而是自己的快乐,也是自己的心。”


5.理财


90后接触理财的时间很早,他们很小就有了“财产”的概念,自己经营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拿更高的利息,攒到足够了就去满足自己的一个大愿望。因为渴望能更早过上品质生活,90后希望财务可以独立,按照自己的想法消费。面对自己的愿望清单,90后会选择一些简单的理财办法。


存款、有规划的消费:使用各种手机记账应用,管理自己的消费


理财类记账类的互联网服务:支付宝理财产品六成用户是90


6.消费荷尔蒙


90后提前适应成人社会,感叹自己“初老病”的同时,也试图为自己保留青春阳光。而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丧失的,主要通过日常的文化消费来获得补偿。这些方式包括:

青春怀念:看一些青春纪念的小说,比如郭敬明、韩寒等的作品;


卖萌治愈:萌文化的消费,包括萌的行为、 说话方式、穿着和配件等。如消 费动漫,购买卡通形象的手机壳,看大黄鸭等。


热血勇气:比如陈欧体的流行,热血系动漫如《进击的巨人》《热血高校》《银魂》《妖精的尾巴》等。


恶搞自嘲:通过恶搞自嘲缓解压力。比如十万个冷笑话,暴走漫画,留一手等段子手, jackass电影等。



扫描二维码,关注“伯乐会”

文章兼顾干货与思维和视野

也许长,但必定值得耐心阅读

这里是全联结的人资世界

愿与850万伯乐同成长


我们所希望的世界,会越来越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