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产研路,他说,此路虽艰,但值得走下去

星星眼的莲峰君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23-04-08

 “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及价格垄断”这是王可老师对精密模具清洁橡胶的中肯评价。模具残留物随组分、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清洁橡胶配方的复杂性,因而被国外企业技术及价格垄断长达10年时间,从产品研发到被客户认可,王可老师团队用了整整两年时间。

在产研之路的背后,王可老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别急,听莲峰君细细说来。


个人简介

王可(博士),2006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本,硕,博就读于吉林大学)。主要从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以及橡胶、塑料、尼龙等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与改性。完成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两项:1.水分散环境友好型纳米结构漆(课题编号 2003AA302310)2.CCF-1型碳纤维原丝预氧化碳化评价技术研究及40吨/年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课题编号:2002AA304010)。博士期间发表的三篇文章全部被SCI收录。

十年伏枥,志为产研

2006年,从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后,怀着对珠三角的美好憧憬,王可老师来了到伟人故乡-中山市。十年过去,王可老师目前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应用性研究,与中山多家材料化工企业密切合作,其中与中山市点石塑胶有限公司合作多年,申请专利多项,获得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专利金奖。

十年来,一直行走在产品研发这条路上,钻研学习,看着从本科到博士这十年时间所学的东西发挥了作用。每次获奖后,除了欣喜,王可老师心里更多的是感到欣慰:“站直了!产研之路一直走下去!化学十年,学以致用,就是最好的回报了。”

2011年,通过一些产品代理商,王可老师第一次接触到了刚刚进入中国的模具清洁橡胶——一种主要应用在高端、精密模具的上高分子复合材料。出于对专业的敏感,这款来自新加坡的产品一下子就吸引了王可老师的目光。在当时,这种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国内是一片空白,项目技术处于被新加坡、日本垄断的状态。

不过,当时国内代理商却告诉他,这个产品没什么突出的研究价值,毕竟以代理商的行业经验来说,不用太久,它的配方很快就会被国内人士所破解。听到代理商的坦诚相告,王可老师犹豫再三,放弃了研发这类产品的念头。

转眼到了2015年,王可老师再次遇见了当年的代理商,代理商既惭愧又怀有期待地说道:“王老师,这个东西值得研究呀!四年了,还没有人能够破解出它的配方来,你去试试吧!”

不过王老师并不感到可惜,“正是这几年的产品研发经验,让我增长了更多的知识,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这也是我开展产品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他向我们说道:“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王可老师获中山市科技技术奖专利金奖

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天渐渐黑了下来,街灯初上,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里还有零零散散的几间房子灯还亮着的,这其中便有一间是王可老师的。王可老师和他的团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没日没夜做科研的生活。

市场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可能,王可老师和他的团队丝毫不敢松懈,王可说:“即使你一个月没有和市场打交道,你都可能会落伍,可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产品研发永远不能停下脚步,客户会不断地在技术性能方面提出要求。”正因为这样,一方面他们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而在另一方面,王可老师团队积极寻求合作,不断拓展产品市场。因为对于产品研发而言,最难的不是产品研发,而是去打破原来市场的利益平衡,建立属于自己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对于王可老师团队而言,每一个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过程,都是一场博弈。

为了取得质量优势和产品市场,王可老师团队对产品完成度予以了更高的标准。最初团队的设想只是要求在质量上能与外国产品相媲美,但是这远远不够,他们也并没有止步于此,“比如你现在所看到这个产品的外观,我们的新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来说,更加整齐美观。可就这个外观的设计,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去琢磨,只是为了产品看起来更漂亮,给客户完美的第一感觉。”

产品研发,一往无前

每个从事产品研究工作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王可老师看来,研发附加值相对较高,“小而美”的产品,便是他要一直走下去的产研之路。

“我们只遵循市场,敬畏市场,闭门造车死路一条。最后给大家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产品,期间失败的痛楚只有我们自己默默承受。”在王可老师看来,产品研究从来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一切都按照接地气的方式来,便是最好的了。

产品研究这条路可不好走,一个新的产品的成功研发,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反复的实验和钻研。对此,没有谁能比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悦辉更加深有体会了。“产品研究更考验人的是,你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是一年?两年?还是五年?十年?我们都不知道。那些进行到一半便夭折的产品研究的例子几乎数不尽,我们见得太多了。”

产研精神进课堂

醉心产研之余,王可老师也将自己“想他人所想,想他人所需”的产研精神带到了讲台上,为自己的教育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平时在课堂上,王可老师会给学生讲一些实用的知识,也经常用他所研究的东西来给学生举例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讲台下的他们会需要些什么。

“王可老师在很多人眼里都是男神一般的存在,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他的课。”2014级材料化学专业的黄子霖也是王可的小粉丝之一,在课后,黄子霖有机会便会帮王可老师整理一些文稿,在这个过程中能了解到老师的科研成果,还能和老师一起交流改性塑料的相关知识,还有工厂生产线的问题。

即便工作繁忙,王可也愿意为学生们解答生活与未来的困惑。“他还会站在我们的角度,替我们分析未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很受益。”黄子霖说道。

近几年,学校对老师开展产品研究的力度愈来愈大,学校为此立一个项目,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甚至邀请了海外专家做交流。此外,也适当帮老师合理安排调整课时,以便老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完成产研工作。

谈及此事,王可老师和产研院同事都十分高兴和欣慰。

“产研之路,虽艰辛,但要一直走下去。”


知识链接

产研院:产研院作为我们学校理工学院科研平台给老师提供研发场地、设备、与企业对接的项目以及成果转化服务、科研信息服务等。



文:王凯琪 莫思特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庄敏

校对:罗梓茵
排版:黄健培
微信编辑:赖梓靖
统筹:吴臻泓

信息来源: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记者团

● ● ●

回复这些关键词试试  

校园网 | 录取 | 投稿 |  校历 | 饭卡 | 宣传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