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听老梁,讲那些被语文老师误读的诗文

2018-03-05 请关注☞ 大唐雷音寺


老梁曾说:“我个人认为,很多中小学的语文老师未必合格,因为语文课既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工具课,它应该是审美课。它的存在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母语是多么美,我们可以从母语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到哪些精神养料。”


如果对母语和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如何汲取精神养料、如何发现美呢?


几乎每个人都学过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查了查,至今为止,语文老师的课件上对这首诗的解读还没变过:


“野草,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就蓬勃生长。我们要从野草身上学到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实,整首诗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从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什么野草颂,重点是 “送别”二字。


此诗后半部分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小白之后的《新乐府诗》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并不在于言辞柔美的文学,而是更加偏向于做一个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员。他的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至今依然入骨三分。


诗文所表达的含义与语文老师给我的解释大相径庭,届时血气方刚的小白,在这首诗里痛骂了统治者的无能:


这种把王孙送到番邦当人质丢人现眼的事,和野草复生一样,年年都在发生!


如此心怀天下的格局,岂是一篇野草颂所能比的?


如果你觉得这种负面影响还不算狠的话,那我再举一个例子。


我记得有个相亲节目中的女孩曾说过:“我就要找个有钱的男人,古人都说了‘贫贱夫妻百事哀’,没钱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要不是隔着电视屏幕,我一定冲上替元稹先生给她两耳光。我本以为这只是个别人的误读,没想到又陆续听到不少人把这句诗如此这般来引用,看来真是个问题了。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悼亡诗《遣悲怀》中的一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如此一读,不能再明了了。


元稹先生甚是思念自己早故的妻子,“贫贱夫妻百事哀”,恰恰是元稹对过去两个人过的平凡生活的怀念,以及幸福已逝的伤感。这怎么就成了拜金的借口了呢?


所以,哪怕孩子并不理解诗词的意思都不打紧,但千万别用错误的解释误导了孩子。


正确的教孩子古诗需要好的老师,这里推荐两位特别适合给孩子讲古诗的老师:大红妈妈和老梁。

大红妈妈是著名儿童教育、心理专家,主张用1000个好故事成就一个好孩子。她将这套理论用在女儿培养上,女儿不仅考上了清华大学,还出了好几本书。



老梁,就不用多介绍了。老梁接触古诗词特别早,三四岁就开始背。 他那会儿不懂这些诗词的意思,就只是单纯地背。那段经历对老梁的表达很有帮助。



“比如咱们一直聊天,我说到情深处、讲道理或者想要说服你的时候,我手势和语气的配合,其实就是诗词当中培养出来的高低起伏的节奏感——‘春眠/不觉/晓’是二二一的节奏,‘处处/闻/啼鸟’是二一二的节奏。”


在老梁看来,“过去的诗词就是如今的微博、朋友圈,它是个人情绪的抒发和表达。杜甫在成都居住过一段时间,他写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就相当于今天赵雷唱的《成都》。所以,千万不要把诗词看得多么高深难测,它是陶冶情操、理解生活、优美地和外界沟通的一个渠道。”


也就是说,正确地学习古诗词,并不能保证孩子考上名校、谋个高职,但人生不只是名校高薪,更要看气质。古诗词对孩子气质的影响是由内而外地散发的。


而且,学习绝不是孩子单方面的事儿。家长是影响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只有家长自己理解力提升了,传递给孩子,孩子才能有所提升。


如果家长嘴里每天都是五条九饼清一色,那孩子将来保不齐就是诈金花推牌九。


如果家长和孩子看到荷塘中美丽的月色,来一句“掬水月在手”,我相信你聪明的孩子会饶有兴趣的追着你问“啥意思”。你引经据典的回答,将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脑海中。在他幼小的内心,就会留下“掬水月在手,花香弄满衣”如此美丽的种子。


想了解更多教育孩子的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大红妈妈大本营 ”

还不为你的孩子学起来?

《上学路上背首诗》大红妈妈&老梁联合出品,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试听,送给孩子做最好的开学礼物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