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手机为什么成了口香糖的天敌?丨市井经济学

2018-03-23 请关注☞ 大唐雷音寺

口香糖万万想不到,打败自己的不是对手,而是手机。


文|叶克飞


你有多久没嚼过口香糖了?这事儿不仅仅关乎你的个人习惯,还关乎经济模式。


去年有个有趣的报道,说iPhone上市这10年,口香糖的销量却下降了15%。为啥会这样?这得从口香糖营销说起。


我们最容易见到口香糖的地方,是超市收银台旁边的货架。这也是超市营销领域的一个经典设置,即摆放一些花花绿绿但人们不会专门去购买的小玩意儿,买单者排队等待时百无聊赖,就会顺手购买,这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冲动消费”。


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排队时做低头族,对口香糖的关注度自然降低,购买几率也大大下降。


依我看,口香糖未来在超市渠道的销量还会继续走低。原因很简单,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很多人更愿意选择自助买单,更没机会关注口香糖了。


但即使如此,口香糖在国内仍有过百亿的庞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人类自古爱“嚼胶”


香港人和广东人习惯称口香糖为“香口胶”,一个“胶”字道出关键——口香糖的原料就是“胶”,即天然树脂。



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有历史记载以前,早期人类就已经喜欢咀嚼天然树脂取乐,这正是最原始的口香糖。


几千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类似习惯。古希腊人会用树脂清理牙齿、确保口腔清新,印地安人爱咀嚼树干的液汁,玛雅人爱嚼糖胶树胶。东汉时,汉桓帝喜欢鸡舌香,所以大臣们都习惯含着这玩意儿跟皇上讨论国家大事。


现代意义上的口香糖源于美国。1848年,第一个经过加工处理并供销售的口香糖诞生,创造者名叫寇蒂斯。他煮出了第一炉云杉树脂,将之切成片状,撒上玉米粉使之不会粘在一起,最后用纸包上以方便携带,大受好评。几年后,他在波特兰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口香糖工厂。他又试制了一种以石蜡为原料的胶姆糖,历史性地添加了香草和甘草,因此得名“口香糖”。


1869年,第一个以糖胶树胶制成的口香糖诞生。当时,墨西哥一位流亡将军带来了一种树脂,他希望和美国人合作,将之研发为廉价的橡胶代替品,以从中牟利,作为重新上台的资本。与之合作的纽约人亚当斯试验屡屡失败,但却偶然想到将这款树脂制作成口香糖的点子。于是,他将这款树脂做成条状,包上糖纸,大受好评。两年后,他发明了专门制作口香糖的机器,口香糖开始转入大规模机器生产。


而那位流亡的墨西哥将军则未曾在这盘生意中赚到一分钱,也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希望,郁郁死去。


1870年,以甘草调味并由块状改为条状的口香糖推出并大受欢迎。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咀嚼口香糖可以缓解压力,军队订单蜂拥而至,并引发民用市场的增长。上世纪50年代,无糖口香糖问世。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


多年来,口香糖一直是美国人的创业尝试之一,甚至连巴菲特的“第一次”都来自口香糖。


1930年,巴菲特出生,1956年开创了自己的投资事业,但在那之前,他人生中第一次做生意却是卖口香糖。那年他才四岁,他的姨妈送给他一个漂亮的小托盘,托盘隔成五格,可以放五种不同味道的口香糖。他到爷爷的杂货店批发了20包口香糖,每包3美分,选择五种摆在托盘里,其他放在背包里。每天傍晚,他就背着小背包,端着小托盘,在家附近到处推销。1934年的美国,不但地广人稀,而且没有大型超市也没有便利店,只有分散的便利店,没有人会专门为了买包口香糖而大老远跑一趟杂货店。因此,人们更愿意掏出5美分,购买巴菲特上门推销的口香糖。


当一位邻居打算跟他购买一片口香糖时,巴菲特表示不拆开零卖,要卖就整包卖。他说,这种只做大生意的思维,影响了他一辈子。

巴菲特与口香糖的渊源可没有结束。2008年,他联手玛氏公司收购了4岁那年售卖的口香糖品牌,总收购价为230亿美元。没错,这个品牌就是大名鼎鼎的箭牌口香糖。


当然,这个故事还是没有结束。2016年,玛氏宣布从巴菲特手上买下箭牌剩余股份,以巩固其在1770亿美元规模的零食市场的龙头地位。

曾经占据中国市场85%份额的箭牌

箭牌在全世界拥有19家工厂,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1891年4月1日,美国人小威廉·瑞格理创立箭牌。他选择口香糖生意纯属偶然,因为他家原本做的是肥皂生意,他负责在芝加哥销售肥皂时,选择了买肥皂就赠送发酵粉的推广方式。不久后他发现零售商们更喜欢发酵粉,于是他就开始专门销售发酵粉,并选择了买发酵粉送口香糖的推广方式。结果他又发现,大家好像更喜欢口香糖这个相对新鲜的玩意儿,甚至直接掏钱购买。于是,他开始专门制作销售口香糖。


在此后的岁月里,箭牌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口香糖生产及销售商。二战期间通过军用需求保持了市场竞争力(期间一度因为战时原料匮乏而停产箭牌,改以临时品牌,体现了追求质量的作风),六十年代又通过薄荷味道口香糖的推出扭转了一度的颓势。在欧美市场,箭牌一度占据半壁江山,在许多欧洲国家的占有率更是高达八成。


1989年,箭牌在中国设厂,成为中国口香糖市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早期的大大泡泡糖简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对箭牌的最早记忆也许是当年广告铺天盖地的绿箭,但如果年纪再长一点,应该会记得,最早的箭牌是三箭齐发——绿箭、黄箭和白箭一起卖。


黄箭和白箭其实是箭牌最具历史的产品,均于1893年诞生,已超过百年历史。黄箭是美国第一鲜果口味口香糖品牌,也是美国孩子最喜爱的口香糖产品。白箭则是留兰香味道,相当清新。


但为什么只有薄荷口味的绿箭笑到了最后?薄荷的强力口味清新效果固然是一大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广告效应。坚持走“清新口气+沟通”路线的绿箭,多年来有不少不错的广告词。2013年的“交个朋友吧”广告使得绿箭当年销售额达到55亿元,想出这一广告创意的那位老兄更是被重奖600万元。


箭牌旗下与绿箭齐名的另一款产品同样以广告闻名,而且还是明星系列广告,它便是益达。此外,箭牌旗下的劲浪的品牌知名度也非常高。


2005年之前,箭牌凭借绿箭的走红,占据了中国口香糖市场大半份额。但随着木糖醇口香糖的走俏,日本乐天和韩国好丽友在箭牌这里撬走了20%的份额。为了应对乐天和好丽友,箭牌主打益达,巩固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益达于1984年在美国推出,几年内就成为全球无糖口香糖第一品牌。1996年,它已在中国市场试销,2002年已经占据了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面对乐天和好丽友的攻势,箭牌进一步将推广重心向益达倾斜,反而更加成就了益达神话。



如今,箭牌的渠道已经遍布中国城乡,连农村小卖部里都能见到。除了商店和超市这两大传统渠道之外,KTV等渠道也早已打开。据统计,箭牌在中国的销售点过百万个。

2012年开始的一场苦战


乐天和好丽友虽然一度在木糖醇口香糖市场分得一杯羹,但随着广告深入人心的益达推出,它们对箭牌的地位已经无力撼动。口香糖市场回复到了箭牌垄断的状态,直至2012年。


这次,箭牌面对的敌人可算是庞然大物——美国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有些人可能对卡夫这个名字不熟悉,但卡夫旗下的那些子品牌,大家可都熟得很,比如奥利奥、乐之、怡口莲和麦斯威尔等。在卡夫旗下,年销售额超过十亿美元的子品牌就多达11个。


卡夫曾经一度放弃糖果业务,接手方恰恰是箭牌。但在此之后,糖果市场增长迅猛,致力于饼干、咖啡等领域的卡夫开始后悔。2010年,它斥资120亿英镑收购了全球第二大糖果商吉百利,当季净利润狂飙54%,跻身全球糖果商第一阵营。当然,此时的箭牌也没闲着,前面说过,它在2008年被巴菲特联手玛氏收购。


在卡夫看来,口香糖是糖果市场发展空间最大的产品,利润率也更高。很快,卡夫的口香糖业务从欧美拓展到中国,取名亿滋公司,引入了大家同样很熟悉的炫迈。


即使你是一个消费乐天和好丽友的木糖醇口香糖的常客,恐怕也未必会留意它们有条状口香糖产品吧?我们更常见到的是瓶装口香糖,至于条状口香糖,箭牌几乎完全垄断,尤其是大家熟悉的绿箭。在这种情况下,新来者一般会选择绕道而行,可卡夫却选择了硬碰硬,首先以条状口香糖进入市场,而且凭借着别致的盒式包装,有别于绿箭的一成不变。


箭牌是营销高手,炫迈同样如此。在进入中国之前,它曾在全美发起全民“持久挑战”活动,数百位年轻人在网络上上传自制视频,参与炫迈“持久离谱挑战”。在日本,炫迈请来凭借《极道鲜师》中极其夸张的表演而跻身巨星行列的成宫宽贵,推出了炫迈与猿人共同进化的搞怪短片。2012年8月,炫迈还在曼哈顿SOHO社区模拟苹果新机发布广告来推广其口香糖新品。


来到中国后,炫迈保持了搞怪风格,与益达的温情路线大相径庭。“久到离谱”和“根本停不下来”的系列广告,那个嚼着炫迈口香糖不停转而穿透了几层楼板的场景,都可算是深入人心,“根本停不下来”甚至还成了网络流行语,堪与“你的益达”比肩。此外,炫迈的“挑战10亿咀嚼分钟”等营销活动,也都可算是口香糖市场的经典营销。同时,炫迈标榜的“持久经嚼”,也确实瞄准了竞争对手的弱点。


不过,经验丰富的箭牌虽然紧张,却未慌乱。它先是推出箭牌5 gum,也采用盒装。有意思的是,因为外形酷似安全套,而且在超市和便利店中与安全套同置于终端区域,加上宣传标语为“触动·快感”,在香港上市时被不少消费者误会。


箭牌5 gum还植入了一个游戏,在每片口香糖的包装上附有一个冒险题,比如“和老板一起拍丑脸发朋友圈”,“把老板放在可滑动的椅子上推出去”等。大家可以一边嚼口香糖一边玩大冒险,以真人社交互动的模式力撼炫迈的网络社交互动。


这场竞争延续到了今天。从市场份额来说,箭牌仍拥有五成以上的市场,大占优势,以“口味清新”的绿箭已经成为一种社交工具,而以温情广告见长的益达也充满话题性。但以炫迈和清至两大系列为主打的亿滋并不逊色多少,双方的营销战也从未停息,广告创意源源不绝。

即使下滑,仍是一个过百亿的大市场


从世界范围来说,糖果行业正处于调整期,销售额逐年下降。但在中国,口香糖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130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口香糖市场。


口香糖生产商并非高枕无忧,他们必须面对销售终端的困境。近年来,全球实体零售渠道的销售量和客流量均告下降。网购发达的中国,其连锁超商百强的销售额增速也在逐年下降,2011年的增长还达到21%,可到了2015年就降到了5%。口香糖最重要的销售终端就是超市,而超市销量的九成又来自收银台边上的“冲动消费”,当人们不再喜欢逛超市,或是进了超市但一边排队买单一边低头看手机的时候,口香糖的销售压力就已可想而知。


但机遇仍在,2015年,当清至系列登录中国时,业内人士就分析,作为规模130亿元的全球第二大口香糖市场,中国市场看似饱和,实则大有空间。世界上人均口香糖消耗量最大的前三个国家,人均消费都在20美元以上,中国只有其1/10。如果能为口香糖找到更好的销售终端,那么这个市场仍是一片蓝海。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欢迎关注“市井财经”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或识别下图二维码,西湖龙井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