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尝闻陶隐居,烧丹白云岭——诗歌里的陶山、福泉山

林新荣 浙江省区划地名 2023-03-16





      陶山何以名陶山,据说是因为陶弘景。

     据万历《温州府志》载:陶弘景“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历江左诸名山。至永嘉安固山中栖止”。安固是瑞安旧称,这里的安固山,据考证,指的是屿山与福泉山。屿山,即陶山,民间俗称寺山、寺山背,即现在的瑞安市九中所在地。福泉山古称福全山。






      嘉庆《瑞安县志》载:“陶山,周回二里,前江后湖,山形独峙。梁陶弘景隐此,相传为天下第七福地,丹室在焉。”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一千余年,但它的基本地理特征还在,只是飞云江更远了,而后面的陶山湖却变浅,变窄了。前江后湖的屿山海拔仅30.6米,昔年有升仙坛、炼丹石、石鼓、洗药池等遗迹,现皆已不见踪迹。北宋的许景亮,有一首《陶隐居祠》“金銮辞旧直,鹤驾脱尘氛。真隐虽高世,嘉谋亦相君。石坛移晓月,丹灶覆寒云。琴瑟松风在,时人自不闻。”陶隐居祠,即陶隐居丹室,随着历史的演变,早已在唐代就变换成了“陶山寺”,创建陶山寺的是僧人释道悟。

     嘉庆志载:“陶山寺,在陶山,唐天宝二年 (743),高僧潘道悟禅定,降龙创刹。会昌六年 (846) 赐‘真身禅院’额,周显德 (953) 改通明寺,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 因陶贞白隐居, 以山名寺。”赵屼,字景仁,衢州人,以荫登进士第,在温州任通判期间,写下《游陶山寺》“层轩杰阁压孤峰,山下潮音旦暮通。此地通宵非俗境,神仙旧宅梵王宫。”记录的就是这件事。


      吴俨,江苏宜兴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他的好友高宾为明弘治十一年(1498)瑞安令。他送别时写下了《送高舜穆宰瑞安》诗,其中有:“尝闻陶隐居,烧丹白云岭。所志在神仙,不落死生境。至今岭边人,相传事幽屏……”尽管他未到过瑞安,但已经知晓“陶隐居”与“白云岭”,在江湖传闻久矣。清瑞安县令秦廷基,也有一首《访陶隐居丹室》诗:“罗阳连峰纷莫数,兹山独以贞白著。重自南朝旧迹遗,不辞登顿岩前路。古寺犹传天宝间,断碑惜少文词据。老僧指点炼丹室,鹤驾依稀瓣香炷。”诗中记述了访古时的点点滴滴,也写了陶隐居与陶山寺的关系。尽管陶隐居已经不在,历史并没有忘记它,这就是陶公的影响力。

      

      陶弘景除了隐居陶山,还经常到福泉山上采药、种药、炼丹,留下不少传说。现在的福泉山上还有种玉畦、白云岭、炼丹岩、福泉寺等遗迹。据嘉靖《温州府志》载:“福全山,去城西四十五里,亦陶弘景隐居之地,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初梁遣使问弘景,答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今有白云岭。”书中所载,非常明确,那一首著名的《白云岭答使者》,就写在福泉山中。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北宋学者刘安上,有一首《福全道中》“群峰耸拔更回环,鹤驾分明缥渺间。金鼎丹成人不见,但留名氏镇空山。”表达了对陶弘景的祭拜与敬仰之情。而千百年来,这样的名士很多。如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的温州知州杨蟠,在他著名的《永嘉百咏》里,写下一首《白云岭》“白云出山去,摇曳或西东。人住白云下,安然心已空。”安然,即平安无事。空,指明净无碍。心已空,谓为陶公空明净澈、自由无碍的道心。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他写有一首《青障峰》“一派远光澄碧月,万株耸翠猎金飚。陶仙漫学长生术,暑往寒来更寂寥。”借青障峰盛赞了陶弘景。而青障峰为福泉山八景之一。


     北宋的王奕,长年隐居在碧霞山上,是颇有名气的学者,他有《重游福全山》诗:“崎岖缘鸟道,再上福全游。拄杖看残照,横琴枕细流。白云空霭霭,青嶂自悠悠。更待黄昏后,听松月满楼。”该诗意境空灵、立意高远,通篇萦绕着一股仙气。现在能够找到的最早写福泉山的是北宋温州“皇佑三先生”之一的林石先生的《登福全山》“尝闻陶隐居,经行到兹地。君王屡飞诏,高尚心愈厉。一幅画双牛,谁人知此意。”诗中提到的“双牛”,是有故事的。

      

      传说梁武帝萧衍早年与陶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欲聘陶弘景入朝为官,并亲手写诏召之,陶终是不应,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之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有人考证,陶弘景在陶山只居住了三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却有如此之大的历史影响力,真是让人吃惊。

     此后,历朝历代到陶山游历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且大多留下了诗篇。黄厥昌,字燕及,清代诗人,他写有一首《春暮寻陶贞白丹室》“仙境人初到,花飞春已深。白云横旧岭,丹室隐重林。不见金银气,惟闻山水音。浮生为物役,暂尔寄幽心。”从末句看,这位清代的诗人也是陶公不折不扣的粉丝。吴飞鹏,不知何朝何代人,他有一首《种玉畦》“陶公仙去玉畦空,剩有白云护垄东。野草自生还自长,伊谁锄向月明中。”嘉庆《瑞安县志》载:“种玉畦,又名种玉园,位于福全山顶,广一十五丈,陶弘景尝种白谷于此。”种玉畦,作为福泉八景,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其他的是白云岭、真诰岩、花岩潭、青障峰、龙迹潭、龙耕潭、系龙岩。 


     邑诸生林齐鋐有一首《陶山怀古》“挂冠神武后,宰相重山中。岭上云犹白,岩前花自红。经留《真诰》在,仙去药炉空。凭吊情何极,常怀水监风。”水监,即水鉴,谓以水为镜。在古代,监通鉴。此诗色彩明丽,境界开阔,悠远,娓娓道来,宛然如画。曹应枢,字尊生,号秋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在陶山时,写下一首《陶山寺遇雨》诗:“日断群峰影,茫茫混太清。冻云沉石气,骤雨合江声。性懒谙调鹤,才庸愧掣鲸。陶公高隐处,烟水古今情。”我很好奇,陶隐居丹室在唐天宝二年时就改成陶山寺了,怎么诗人们写来写去,老是写陶弘景!?怎么都不提陶山寺的另外两位高僧:陶山寺创始人释道悟,与号称草书僧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释辩光。 

     

     曾任武昌盐法道的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黄绍第,著有一卷《瑞安百咏》,内有一首《陶山怀古》“梵宇岧嶤势盛昌,仙坛塔影隔萧墙。平湖十里游闲赵,古洞千年迹著杨。草蔓荒园花寂寞,烟疏仄径市凄凉。空留卅六山边井,今昔兴衰问夕阳。”诗里的“游闲赵”,指的是北宋赵抃,他有一首《游陶山湖》诗:“十里平湖一画船,短篙慢桨恰相便。风随雨意来无定,云伴山容出自然。煮茗得泉资味永,弹琴流水觉声玄。兹游自信俱清绝,留与陶峰野老传。”九百年前的陶山湖,要多美有多美。


     赵抃(1008-1084),北宋名臣,时称“铁面御史”,其时随任通判的儿子赵屼,客居温州。“迹著杨”指的是碧山人,号称杨府圣王的杨国刚,他修炼于白岩山白岩洞。荒园,指的是宋郎中张声道之府邸。“市凄凉”颇有深意,据说明朝时的山前,街道宏壮,日中为市,异常繁荣,现皆废。为弄懂“塔影”,我特意又翻了县志,才知道早年的陶山有三座塔:东塔、西塔、栖云塔,分别在寺山与鲤鱼山上众多的典故,使这首诗读起来很晦涩。

      生于乾隆初年,隐居沙门的郁豫,善诗能文,据说还是正宗的陶山人。他有一册《蚓窍集》,里面有25首关于陶山的诗作,《重游贞白寺》云:“乘兴来萧寺,山山紫翠分。名因仙侣得,地更断尘氛。施食餐幽鸟,开牕放白云。忽闻老僧语,今日又逢君。”诗虽简朴,却为纪实。另一首获得很多人喜欢的《秋日邨中晚坐白云岭》“漠漠秋光渺渺天,一林残照半溪烟。白云多在深山处,遥度钟声出福泉。”在云雾缥缈中,诗人以道观物,以道喻心,诗里自有一种空寂安恬的超世之境,该诗形象生动,富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写诗最猛的,是乾隆甲午年(1774)的举人余永森,竟一口气写了十首《陶山寺》。在地偏人稀的福泉山道抑或陶山山道上,有如此众多的名流一路行来,一路吟咏,实在是一出绝妙的景观。


      


图文来源 | 瑞安日报


往期精彩

一图读懂 | 《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节选


艺术的重复等于零!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奠基人——潘天寿


嘉兴市全面推进地名规范化法治化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