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界》2022年第6期目录

新闻界 新闻界 2023-03-28

2022年第6期


闻学研究


  约束与赋能:作为结构的新闻条线——基于国际新闻生产的考察
/ 张洋
【摘要】本文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框架,通过在澎湃新闻国际部的田野考察以及对供职于30家媒体的70位国际新闻记者和编辑的深度访谈,考察条线分工在国际新闻生产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条线是新闻生产中规则和资源的特定组合安排。媒体机构会从自身定位和团队规模出发,根据记者的专业背景和生活经历来划分条线,区域和主题交织成国际新闻条线的边界,奠定了记者日常实践的基本结构。根据日常实践中制度化程度的高低,条线可以分为强弱两类,强条线有着明确的空间、职责和权力归属,条线之间界限分明;弱条线的划分则相对松散,记者会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处理。条线一方面确定了新闻生产的行动规则,限制着记者的报道主题和工作常规,另一方面使记者得以长期关注细分领域的报道,为记者提供了积累职业技能和职业权威所需的各类资源,拓展了记者的行动能力和自主空间。通过约束与赋能两种机制的交互作用,条线构成了记者个体与媒体机构之间的中介地带,组织权力与个人意志共同协商报道条线的分配与变迁。
【关键词】条线;国际新闻;结构;能动性

 “流量”即“四力”?新型主流媒体内容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 曾培伦  张雨
【摘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目标,而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的“传播力”则是“四力”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内容建设,“好内容”的评价标准必须首先确立。新闻业诞生至今,逐渐形成了政治、专业和市场三个维度的内容评价标准。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流量”为技术性外壳的市场维度在各类“四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渐增,也引发了“唯流量论”的质疑。本文基于对2021年北京17个区融媒体中心“高流量内容”的分析,认为“高流量内容”离“高质量内容”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本文以区县融媒体中心为例,提出了“高流量内容质量评价” 这一开放式评价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以期扭转目前“四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过于倚重定量流量数据的倾向,同时也为新型主流媒体管理者提供用于内部考核的评价方案,以促进优质内容的生产,最终实现“四力”目标在新型主流媒体日常建设中的落地。【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评价指标体系;四力;流量;县级融媒体中心

传播学研究

 “撒种”之隐喻:论彼得斯“撒播”学说的西方文化原初语境/ 王婷  谢清果
【摘要】约翰·D·彼得斯在其传播哲学领域的成名之作一《对空言说》中提出了两种独具西方人文主义色彩的经典传播范式:对话的传播观和撒播的传播观。两种传播范式代表了肇始于两希文明的西方文化精神和思想渊源。其中,撒播的传播观源自《新约》中的“撒种”隐喻,与基督信仰有着深厚的文化血脉关系。“撒种”隐喻所传达的故事情境详细地诠解了彼得斯“撒播”学说的丰富意涵。在“撒种”隐喻所提供的四种交流情境中,耶稣撒播出去的种子在经历种种“交流的失败”之后,得以在“沃土”,亦即适宜的“媒介环境”中“生根发芽”。彼得斯“撒播”传播范式的提出,与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堪称“双璧”,二者都源于基督教传统文化,成为了西方传播学界通过隐喻方式建构起来的两大著名的学术观点。
【关键词】约翰·彼得斯;撒播;传播范式;隐喻;圣经文学
● 超越心物二元论:技术意向性与环境可供性在新媒介研究中的源流交汇/ 董子铭
【摘要】源于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的“技术意向性”与作为生态心理学关键概念的“环境可供性”,共同为新媒介研究揭开了一个重要面向,并不断深化与拓宽着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视野。这两种理论尽管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却共同关照了技术如何与人类社会交互共生的核心命题,不约而同地在认识论上超越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环境可供性以实证主义的方法回答了技术意向性的思辨提问,进而又在技术意向性的多元关系中挖掘自身理论的应用价值:媒介人工物的可供性,在“人-技-世界”的“中介”关系中“具身”了用户,“诠释”了世界;又在“它异”关系中被识别和指出;终在“背景”关系中体现为一种历时性的影响和塑造。【关键词】新媒介技术;技术意向性;环境可供性

传播与社会

● 社交媒体平台抑郁群体的社会支持寻求研究"——基于对微博“抑郁症超话”的考察/ 晏青  刘钰【摘要】社交媒体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现实之外的互动空间,构建出新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在线社会支持的新发展。论文聚焦微博超话中抑郁症群体的社交媒体实验,运用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对超话内文本互动与关系网络进行研究,发现以微博为例的社交媒体基于弱关系的在线社会支持实现从深联系到广连接的通路转变,作为弱势群体的抑郁症患者在其中通过情感互动话语构建“共在”的共同体,并藉由主动性的社会资本不断激励弱势群体从他助到自助的“能动的弱者”的转变。【关键词】社交媒体;抑郁群体;社会支持;社会网络
●  媒介视域下元宇宙未来研究的要求及展望唐远清 张月月 赖星星【摘要】2021 年以来,海内外学术界聚焦元宇宙,形成了一股元宇宙研究的热潮。元宇宙正从概念建构、理论探讨,同步进入实践探索、行业运用的快速发展阶段。本文首先对媒介视域下元宇宙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次分析了元宇宙发展对新闻与传播学未来研究的要求;最后,对新闻与传播学界未来的元宇宙研究,对值得重点研究的议题领域提出了展望和建议。【关键词】元宇宙;媒介研究;理论范式

博士生新论

● “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网络社会何以引发“人的自主性”危机? ——基于“技术自主性”的审思/ 李瑛琦【摘要】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与“网络化”逻辑的扩张,网络社会的“永久在线、永久连接”(POPC)转向日渐勃兴,“人的自主性”问题亦成为讨论POPC网络社会中“人-技”关系亟待聚焦的基础面向。本文通过引入“技术自主性”的分析框架,审思“人的自主性”在POPC网络社会中面临的现实挑战,重申“人的自主性”价值。研究发现,在POPC网络社会中,“在线警觉”思维方式的三重维度构成了人类“自我异化”的生存境况,“技术自主性”因此得以凸显。具体而言,POPC网络社会是以媒介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以“网络化”逻辑为“技 术秩序”的“技术化社会”,“人的自主性”存在于媒介技术的规定性之中;媒介技术的工具理性成为一种规训权力,弱化了“人的自主性”;媒介技术的“自动性”与“自增性”对“人的自主性”形成制约;在POPC网络社会中,人类遵守“技术律令”,并对技术进行“反向适应”。在这一背景中,“人的自主性”将面临持续性危机,而借鉴“数字排毒”的理念将对人类“自主性”的复归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POPC;网络社会;媒介技术;人的自主性;技术自主性
● 实践范式下的媒介与传播研究:渊源、进路与纲要/ 项杨春【摘要】实践理论为媒介与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提供了路径,“社会实践” 的本体论和“实践元素”的认识论奠定了媒介实践研究范式的理论渊源。该范式跨越了传统媒介传播研究文本/受众、结构/媒介的二元论窠臼,并为创设非媒介中心的研究提供了可能。论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指出了媒介实践范式的研究进路,阐明了该范式下媒介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分别为行动者的媒介实践、媒介生产与传播实践以及媒介发展与影响实践。最后,论文通过与传统范式的比较,从研究对象、关注焦点、脉络观以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实践范式下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初步纲要。【关键词】实践范式;媒介实践;非媒介中心;实践元素
● 数据殖民的物质痕迹:数据殖民主义理论与媒介基础设施研究的对话/ 陆国亮【摘要】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殖民主义视角,国外研究者库尔德利与梅西亚斯所提出的数据殖民主义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自提出后,国外研究者围绕着数据殖民主义的理论前提、解释范围与理论应用形成争论。尽管库尔德利曾接受本土刊物《新闻界》的专访介绍数据殖民主义,但时过境迁,目前本土研究对数据殖民主义的认识仍不全面,乃至存在一定误读。对此,本文在梳理数据殖民主义起源与脉络的基础上,回顾相关学术争论,以求廓清数据殖民主义究竟与其他批判理论有何区别,数据殖民主义又如何运作,以及该理论框架的缺陷,并结合媒介基础设施研究探讨二者于中观层面的融合可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此缺陷。【关键词】数据殖民主义;媒介基础设施研究;尼克·库尔德利;理论对话

编辑:文颖 黎爱兰(实习生)   校对: 李韵奕   审核: 段吉平 邓树明 


欢迎扫码订阅2022年度

《新闻界》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