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界》2022年第10期目录

新闻界 新闻界 2023-03-28

2022年第10期


题:环境传



  中国环境治理的本土实践及话语体系创新——基于“河长制”的话语实践考察
刘涛 吴思
【摘要】“河长制”是立足中国本土语境的一种环境治理话语和实践,它植根于“大禹治水”的文化想象,延循了我国古代“以官治水”的流域治理传统,但在治理理念上与之相异。从政策扩散角度来看,河长制经历了创制阶段、局部扩散阶段和全面扩散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扩散模式与特征。在河长制的推进体系中,媒介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治理功能,目前已呈现出媒介化治理的转向。作为一种极具本土特色的环境治理话语,河长制的话语体系可以从概念生产、框架再造、意义接合三个修辞认识维度加以分析和把握。尽管河长制是针对流域治理的一种制度创新实践,但是其在中国的兴起、扩散及话语建构方式,为其他环境问题治理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话语路径,同时也为全球环境传播的话语实践注入了一种来自中国的在地经验和实践智慧。
【关键词】环境传播;河长制;环境治理;政策扩散;媒介化治理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符号话语建构
彭佳
【摘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如今,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将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全面延伸到环境层面,并造成了整体性的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下,现有的环境传播话语不足以克服其内部危机,迫切需要以整合性的概念为基础进行重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这一理念提供了对其进行整合的基础,它具有中国文化的、人类的,以及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三重主体内涵,并相应地形成了总体性、人类主体性和符号主体平等性的符码机制。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指导思想,建构美丽中国话语、地区认同话语和环境正义论下的中国话语,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环境传播;符号话语;全球化
  环境议题的符号化治理:理论与路径李红
【摘要】环境问题不仅事关自然,同时也涉及观念和社会。符号能够表征自然,传播观念,解决冲突。符号表征能处理环境识别问题,符号修辞能处理环境争议问题,符号话语能处理环境权力问题。据此,环境议题的符号化治理即是通过正名以处理环境公共性问题,以使环境问题被纳入大众视野;通过修辞争论以处理议题协商和合法性问题;通过话语建构以使权力转化为知识,以获得自然化效果。关键词】环境议题;元治理;元符号;符号化治理
  “污染”的发明:中国环境治理话语生成的观念史考察朱雅婧
【摘要】环境议题正在重新建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认同体系,基于环境保护话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居于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核心位置。本研究从环境议题的源头即“环境污染”概念出发,通过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这一逻辑进行梳理,运用历史语境的文本分析法,发现环境“污染”的“出场”实际伴随着中国社会观念的全面现代化转向,围绕“污染”是技术“废弃物”还是社会结构“缺陷”的争议宣认,运用科学知识和社会情感两种话语资源,生成了连接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文化话语、伦理话语等丰富意涵的话语网络。这一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观念-社会秩序”话语运行机制,发明了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同行动的国家现代化制度理性。关键词】环境议题;争议;宣认;技术理性;制度理性


闻学研究


  多重距离框架下世界各国新闻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情感倾向:同质与异质偏好的双重效应(2013-2020年)宣长春 杜璇 经羽伦
【摘要】在多重距离框架视角下,本研究通过对5,301篇各国主流英文媒体报道的情感分析发现,空间、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多维距离会负面影响各国“一带一路”新闻的情感倾向。进一步区分国家类型后发现,沿线和非沿线国机制不同,对沿线国家而言,距离越近情感倾向越正面,即“同质偏好效应”;对非沿线国家而言,距离越远情感倾向越正面,即“异质偏好效应”。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信息熵会中介多维距离对“一带一路”新闻报道情感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传播现状提供有益的理论解释框架,同时也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关键词】“一带一路”;多维距离;同质和异质偏好效应;信息熵;情感分析

传播学研究


 计算传播学的仿真研究范式:优势、挑战与发展王敏 张子柯
【摘要】大数据分析和仿真方法是计算传播学的两种重要研究方法。其中,大数据分析方法受到较多研究者的重视。与之相比,仿真方法则是一种边缘的、未被充分利用和重视的研究范式。本文认为,仿真方法在推动计算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定量地表达和证明质化思想,可以提供探究微观行为和宏观涌现特征之间内在驱动关系的研究视角,还可以提供对系统性行为与现象的机制性解释和预测。为推进仿真方法在新闻传播研究中更广泛地被认识和应用,本文系统阐释了仿真方法的实现路径、建模方法,并在对比仿真模拟和大数据分析两个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仿真方法在计算传播学中的优势和作用、应用现状、挑战及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关键词】仿真方法;大数据分析;计算传播学;复杂系统

传播与社会


公共危机中社交媒体辟谣信息采纳的关键要素探究——基于新冠疫情微博辟谣文本的计算分析放 范琳琅【摘要】推动辟谣信息传播是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疫情的重要措施。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何种特征的辟谣信息更易于传播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提出的信息采纳模型,以信息加工的中心路径和外围路径为框架,可用于辟谣信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但该模型存在两条路径界线不明以致难以操作的问题。在建立两条路径划分的“一眼即知”原则的基础上,信息文本特征分别被归属于解读性信息特征与感知性信息特征,信息采纳修正模型得以构建。基于修正模型的新冠疫情微博辟谣文本数据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属中心路径的解读性信息特征对辟谣信息采纳起到主要影响。具体而言,信息含量大,文本长度未折叠、核心信息使用强语气文字表达且使用百万粉丝级账号发布的辟谣信息更容易被采纳。这一系列特征概括为辟谣信息的“提供细节、行文抑扬、形式简明、流量发布”原则之后,可为辟谣信息传播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关键词】谣言;信息采纳;社交媒体;公共危机;计算分析

士生新论


● 沃尔特·翁“原生口语文化”的概念外延及适用性探赜/ 皮楠楠
【摘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是沃尔特·翁最重要的研究议题,其建构了口语文化二分法推动“口语-书面文化定理”的研究进程,其核心概念即“原生口语文化”。本文致力于对翁“原生口语文化”概念的外延进行深度剖析,对概念适用性及其根源进行多维度、多学科阐释,试图将其置于知识话语和传播语境的体系中重新审视。研究表明,“原生口语文化”的概念继承了媒介环境学的旨趣,着重关注基础媒介形态的特征,概念外延却局限在文艺学的经典案例,在传播学语境中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表述者与被表述者呈现知识逆差的单向度传播状态,是群体参与的个体传播现象。概念的偏差根源就在于翁的学术背景及跨学科意图,“口头传统”本就有深厚的文学研究根基,同时学者又受到媒介环境学的旨趣影响,在进行跨学科讨论时形成了概念的扩大化。【关键词】沃尔特·翁;原生口语文化;概念外延;跨学科


编辑: 文颖  校对: 李韵奕  审核: 段吉平  邓树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