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浩气英风,高山仰止    ——拜谒中山陵有感

潮仙 法之剑 2021-06-17

到南京,不能不去中山陵,不能不去凭吊伟大的民主先驱——孙中山先生。否则,就不算去过南京。拜谒中山陵,就是为了缅怀一段重要的历史。那段历史,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的。

   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陵墓,因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其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而得名。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其中,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

   在通往中山陵的道路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道两旁一棵棵整齐高大的法国梧桐。这些法国梧桐,从南京下关的中山码头一直栽种到紫金山的中山陵。那茂盛壮硕的梧桐树,就像两排英勇威武的将士,守卫着孙中山的陵寝;又像绿色亮丽的观光隧道,美化着南京市区走向紫金山中山陵的道路。

   宽阔美丽的中山陵园大道,浓荫铺地,静谧安闲。行走其中,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树木的清香,花草的芬芳,心中顿觉无比的舒畅。大道两旁,苍翠挺秀的松柏,浓郁葱茏的草木,在风吹鸟鸣中,蓬勃着无限的生机活力。因为去的时候是清晨,路上没有多少行人,那一刻,我仿佛觉得坡上的青树翠蔓,山间的鸟语花香,以及整个清幽宁静的山林,都是属于我的。于是,内心的那份悠然恬美,无法用语言表达。

   我们先到了中山陵南面的音乐广场,也就是音乐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攀援著紫藤花木音乐长廊,长廊呈半圆形展开,形成了等距离的节奏和旋律美。大群的白鸽,在广场上悠闲地来回踱步,与周围的游人和睦共处,亲密无间。任何一个来这里的游人,都会为这份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而感动不已。中山先生在天堂里,也会因这份和睦与友善产生的共鸣,而感到欣慰吧?

   音乐台向北,就到了中山陵入口处的广场。同行的导游说,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墓地全局呈“警世钟"”图案。“钟”含有警示之意,象征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贡献。巍巍中山陵,就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钟锤摆动,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陵墓入口处,是一座青顶白柱的花岗石牌坊,它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巍峨雄伟,庄严简朴,别具创意。牌坊中央,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它们在清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从牌坊进去,走过一条宽阔平坦的林荫墓道,便看见题有“天下为公”四字的陵门,这也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再往前走,就到了碑亭。碑亭的外形,近似方形,碑石上刻着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当年,国民党的元老们认为,孙中山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所谓:功高不用碑文显,落定尘埃我为公。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392级石阶呀,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已累得我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这也是对我们虔诚之心的考验吧。在最高的平台上,有两座庄严华丽的华表,后面便是祭堂。

   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代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动,栩栩如生,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先生像座的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的东西护壁上,还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

   祭堂后面,有墓门两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

   时近清明,祭堂里,游人如织,虽热闹拥挤却静默严肃。

   走进墓门,就进入了圆形的墓室。墓室顶部,是用彩色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国民党党徽,地面则是用纯白色的大理石铺砌。墓室中央是长形的墓穴,上面安放着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遗体的真实形象雕刻制作的。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入殓,铜棺外面,则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游人们伫立在圆形墓室内,围绕着汉白玉栏杆,虔诚地,安静地瞻仰着灵柩上的先生的卧像,人人脸上书写着庄严肃穆。不约而同地,我和老公向先生深深地三鞠躬,表达内心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整个祭拜过程,没有嬉戏,没有喧哗,悄无声息。我们跟随游人的脚步,凝重而轻缓地绕着圆形的墓穴走了一圈,大家都屏息静气,轻手轻脚地,仿佛生怕惊动了先生的安眠。

   从墓室出来,我站在台阶前,举目远眺。陵园宏大雄伟的气势,顿时,令眼前一片开阔。此刻,我觉得自己变得十分渺小。这是伟人的人格魅力抑或陵寝依山而建,俯瞰众生而产生的视觉反差?远处白鸽纷飞,林间碧浪奔腾,山上清风徐来,身旁花香扑面,天地浩气,荡然于胸,这就是游中山陵的体会?

   孙中山先生,生前为民族复兴、为中华腾飞奔走呼号,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九死而不悔。如果在天有灵的话,我想,他一定会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携手,从而弥补两岸同胞,骨肉分离的遗憾吧?但愿他一生憧憬的,统一、富强、繁荣、幸福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由于时间充裕,后来,我们又去了孙中山纪念馆。纪念馆,原名藏经楼,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顶上是绿色琉璃瓦,屋脊为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饰有紫铜回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漂亮的彩绘。楼内,珍藏孙中山先生的经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贵史料。楼前的花台上,竖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全身铜像,英姿飒爽。楼后,有长长的碑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所著的《三民主义》全文。

   孙中山先生,年少时期就体恤民生,志存高远。面对国内政治腐败,对列强欺侮,他一筹莫展。于是,先生在家乡常与好友聚集在一起,指点江山,议论时局。后来,便发出了《上李鸿章书》,结果石沉大海。从此,先生抛弃了改良主义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离开了香山,走向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先生在从事革命活动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败,而面对失败,他选择了一次又一次东山再起,就是在这种坚韧不拔的奋斗中,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关于先生的功绩,毛泽东作了高度评价,称他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刘少奇也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离开中山陵的时候,红日西沉,彩霞满天,感清风徐徐,听松涛阵阵,不觉心旷神怡。沿着墓道中轴线,目光从熙攘人群的头顶上掠过,远望逶迤群峦、苍茫绿海,和海市蜃楼般隐约在绿海边缘的都市楼群……心胸被逐渐放大。忽然,想起《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中的几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山陵在暮色中渐渐离我远去,一个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慢慢离我远去。历史再也无法回溯,但革命者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坎贝尔说过,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人难免有一死,轻于鸿毛的,虽生犹死;重于泰山,虽死犹生。

   逝者如斯夫,来者犹可追。现如今,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依旧光彩熠熠。他提倡的社会民主在逐步推进,民主进程在逐步加快,我们时时都能感受到民主进步的声音。如今,新一代的领导人,承载亿万人民的理想和重托,提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愿景。美好的“中国梦”,不就是先生,毕生呈现的“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永恒追求的“三民主义”的理想,之延伸,之创造吗?我想,先生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动、慰藉。2013年的春天,我们因为梦想而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而变得深沉厚重。

   两相凝望的雪松、银杏,岁岁年年地高大挺拔;静默无言的桧柏、红枫,长长久久地英姿勃发……也许,这正是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震憾着天地,感动着上苍,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不断求索、艰苦奋斗;一辈辈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原起》一文中写道:“二人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是啊,纵然古今兴废,物换星移,但浩气英风,高山仰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