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地方,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

2017-07-10 叶子 法之剑


到镇江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西津古渡。


西津渡,也叫“蒜山渡”,它曾是著名的长江渡口。


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其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同时,它依山临江,风景峻秀,历史悠久,又被誉为镇江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街靠着渡,渡连着街,全长约一公里。在古街上,我们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此外,西津渡还是宗教与民俗、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典范,呈现着原味的地域风情和历史风貌。


漫步其中,仿佛是置身于一条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一边领略当年古城要塞的风貌,一边回味商贸繁荣的情景。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千百年来,它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所。


时光匆匆,转眼千年。如今,“千年古渡,百年老街”一如当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沿着凹凸的青石板小路,顺着斑驳的青灰色砖墙,我仿佛看到了时光穿越的显影,车辙磨砺的印记,又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和岁月的足音。


古街上的各色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现在,我们仍能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德安里”这些古老的题额。同这些民居相衬的则有,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待渡亭、超岸寺等诸多名胜古迹。


这些古塔高楼,翘阁飞檐,雕窗绣户,在阳光的映照下,给人以“飞阁流丹”的幻觉。

 

今天的古街,沿袭了当年的热闹与繁荣。一年四季,店铺云集,酒肆兴隆,茶楼热络,游人如织,车水马龙。

 

行走在熙攘的人流中,我竟有种“恍然入梦”的幻觉。

 

 

游览西津渡,我们首先是从“五十三坡”开始的。五十三坡一共有53级台阶,因此取名:五十三坡。

 

传说,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点拨下,求教53位圣贤,获得了“与人为善”的真经,从中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五十三坡的西面是英国领事馆旧址,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博物馆。主楼为古印度建筑,在楼的顶端刻有“1890”的字样。

 

这个数字为什么会刻在上面呢?

 

1857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屈服于外国列强,被迫签下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将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

 

“1890”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中国的一段屈辱史,将它高挂在楼顶是为了警示人们: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顺着古街向东走,我们看到了一个石塔,这就是“昭关石塔”。

 


该塔建于元代,是一座过街石塔,高5米。塔身上刻有佛八宝。

 

昭关石塔是我国江南唯一的一座喇嘛式过街石塔,只要你穿过一次石塔,就表示你诚心地拜了一次佛,可见,曾经的当权者们用心之良苦。

 

在石塔的旁边,就是著名的“救生会”。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它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有钱人成立的善事机构。

 

当年,长江常有险情,为了鼓励人们积极主动的救护船只和渡江人,每救一人救生会奖励救人者一两白金。无主安葬的人救生会则买棺木安葬。当时,镇江救生会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无可比肩。

 


再向前走就是“观音洞”了。

 

观音洞,是人们感念观世音菩萨在渡口救人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的,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

 

观音洞始建于宋代。洞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观音立像。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指,神态娴静而安详。

 

像的两侧是已故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金山江天禅寺方丈慈舟法师的手迹:二水汇流慈航普渡江宽当有岸,一洞钟灵悲心慧眼法行自无边。

 


继续前行,就到了“待渡亭”。待渡亭是元明清时期的过江码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当时,这里是人们去金山、扬州的必经之路,不仅担任客运,也担负军运的任务。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渡江时,还在此钓过鱼。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

 

“超岸寺”,则位于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当年康熙皇帝南巡,曾在这里驻足休憩。 

   

“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兴盛时与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齐名。

 

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都在这里停留过,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便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首同写“客愁”的题壁诗,可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媲美。

 

 

大家都知道,西津渡古街坐落于“蒜山”脚下。蒜山,是一座智慧之山。

 

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对峙不足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形势十分危急。

 


正是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诸葛亮和周瑜谋划了以弱胜强的 “火烧赤壁”,因此,这座小山就被称为“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后来,因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人们习惯称它“蒜山”。

 

蒜山,经历了历史上许多流传千古的战事,是时代风云变幻的最好见证。

 

 

去西津渡,当然要去“小码头街”逛一逛。

 

有人说,浸润了唐宋风韵的小码头街是千年古渡的灵魂。的确,它展示着深厚的历史阅历,也见证着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

 


一走进小码头街,我就感觉到了一种混合了檀香、醋香、油墨香和咖啡香的味道,在空气中缓缓地飘荡……

 

锈蚀的古玩躺在精致的橱窗里,时尚的花伞装饰着古老的木器店;传统的茶馆飘出了卡布基诺的浓香,流行的爵士乐透过明清的花窗悠闲地流淌……

 

街旁的咖啡馆里,水晶肴肉正宗,蟹黄汤包地道,另一份卤汁豆腐干,我竟吃出了奥尔良烤翅的味道。

 

显然,小码头街完成了新与旧的嬗变,体现着一种历史和现代的完美交融。

 

 

“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人们是这样总结西津古渡的。

 

1982年,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到镇江,曾连声赞叹:“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果然,西津古渡将悠久的历史活化石般地保存了下来,同时存留的还有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对镇江而言,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如今,西津古渡已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了蓬勃的现代活力。

 

离开西津古渡时,正值夕阳西下,华灯初上。那璀璨的灯光,五彩的霓虹,将新镇江映衬得繁华而美丽!

 

读原创美文,请点击关注上方蓝字“法之剑”

     经授权,庄志明律师(微信号lmz8848)提醒,本文欢迎转发、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