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什么?
小寒催雪,雪气生寒。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气温最低的一个节气。因此,它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降临了。
为什么说小寒最冷呢?照字面理解,不应该是大寒更冷吗?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在每年的1月9日至17日,而这段时间恰在小寒节气内。还有,据气象资料显示,正常情况下,小寒的气温确实要比大寒低。
所以,小寒节气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寒冷。
左河水有《小寒》诗: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这首诗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寒时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则形象地展现了人们不误农时修剪果枝的情景。你看呀,虽然冰天雪地,但那桃枝上的冰雪,就像绽放的李花一样晶莹夺目,真是太美丽了!的确,再寒冷的季节,也阻挡不了人们对丰收的期待,对幸福的向往,对新春的眺望。
这不,一进入小寒,年味就浓起来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忙着买年画、做彩灯,忙着灌香肠、腌腊肉……天气再冷,风雪再大,也敌不过人们高涨的过年热情呵。
但是,忙年归忙年,大家可要把防寒保暖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个季节,人一不小心就会受凉感冒。我还听老人们说,如果九里天寒凉受多了,甚至会影响一年的身体健康。
除了保暖,锻炼也很重要。民谚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可见,这个季节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很有必要,尤其像慢跑、快走、跳绳、踢毽子这些运动,对健康很有益处。此外,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精神上保持愉悦,心态上保持平和,才更利于养生。
饮食上,则要注意多吃些暖性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寒保暖,增加肌体的抵抗力。像羊肉、狗肉、鸡肉、猪肝、鳝鱼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又以羊肉汤,母鸡汤为最佳。此外,小寒时节正是涮羊肉火锅、煲香辣狗肉的好时节,糖炒栗子和烤红薯则是最时尚的休闲单品了。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冬令进补的重要性。
但话又说回来了,不补不行,补多了也不行。像一些三高人群,高热油腻的大荤还是要尽量少吃,因为这个季节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年轻人呢,也不能过食高油、高脂、高糖以及辛辣的食物,吃多了,很容易生火长“痘痘”哦。
据说,到了小寒,老南京人有煮菜饭的习俗。我们这里离南京不远,自然也受到了影响。以前,每逢小寒,母亲都会煮菜饭给我们吃。菜饭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把黑菜(或者荠菜、莴苣叶)切碎,然后,加入咸肉丁(或者香肠丁)、生姜粒、葱花,再将它们跟大米和糯米搅拌在一起煮,煮好了,最后淋上两勺熬好的猪油,甭提有多美味了。
除了菜饭,小寒的时候,母亲还会炒上一大盘什锦菜作为搭配。什锦菜,你可不要小看它,它可是我们这里过年每家必备的菜品,甚至还是年夜饭的焦点。
什锦菜,也叫素什锦,十香菜。顾名思义,它是由十种蔬菜炒制而成的。哪十种呢?水芹菜、金针菜、黄豆芽、卜页、茨菰、荷藕、冬笋、香菇、黑木耳和胡萝卜。把这些蔬菜都切成丝,用菜籽油一炒,不仅香鲜可口,而且赏心悦目。
我现在想,以前过年流行吃素什锦,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如今呢,什锦菜依然流行,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过年时油腻的荤腥吃得太多,来一点这样清爽素净并且营养丰富的小菜,非常的清肠开胃!
在饥馑的年代,菜饭和什锦菜是母亲竭尽所能的付出,现在呢,它们则是她润物无声的关怀。无论是贫苦还是富足,菜饭和什锦菜在寒冷的季节里,带给我的都是不尽的温暖与馨香。
昨天,回家看望母亲。刚拐进巷口,就闻到了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
原来,路边有一株腊梅开了。那甜糯的香,氤氲了整条街道;那亮丽的黄,绚烂了隆冬的风景。
忽然间,我就想起了诗人吴藕汀的两句诗:小寒惟有梅花饺,未见梢头春一枝。在寒冷的小寒节气里,百花凋零,唯有梅花还在凌寒傲雪地开放,虽然,此时还看不到梅梢枝头的一缕春光,但是,那扑鼻的芬芳,灿烂的花蕾,已足够让人惊艳了。我以为,除了惊艳,还有一种真切的感动,一份和煦的温暖,焐热了我的身体,指引着我回家的方向。
有人惦记的路途,不会迷路;有人关怀的岁月,不会孤独;有人问候的冬天,不会寒冷。天寒地冻,我们要记得加衣保暖,也要记得常回家看看!
最寒冷的时候,家是温暖的港湾,父母是温馨的依靠。愿我们的每一次回家,都是一束温暖的火光,融化寒冷的冰霜;愿我们的每一次陪伴,都化作温馨的怀抱,温暖彼此的心房。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毛主席那首著名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最寒冷的时候,梅花在漫天风雪中傲然绽放,她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新春的消息。我相信,不惧严寒,俏不争春的她,凭借着顽强、勇敢与乐观,必将为我们迎来一个温暖的,绚烂的,光明的春天!
冬天虽然寒冷,但处处有温暖的感动;北风虽然凛冽,但时时有美好的企望。
因此,感谢寒冬,给了我们温暖的爱,给了我们春天的梦!
读原创美文,请点击最上方蓝字“法之剑”或扫以下二维码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