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果在不了解相关情况的前提下,贸然看到这样的文字,你会是什么感受?因为,这个女生的描述,真的有够栩栩如生,各种情节跌宕起伏,夹带的情绪也足够饱满。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出于职业敏感的原因,我很有可能在看到微博的第一时间就给予了转发。我想,任何一个转发过微博的大V,都不能给到很好的解释。不过,在情绪的引导下,在与情感较量的过程中,理性从来就没占据过上风。事实上,就在我关注到这条消息没多久,这起事件的多处细节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转。但毫无疑问的是,女方的突然消失,与男方的(被迫)开始活跃,都证实了某些人最初的匆忙站队是错误的。记得我之前讲过,相应的舆情事件越是匪夷所思,就越是要让子弹飞一会。因为当事人的讲述,往往会规避掉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而呈现出片面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间过得越久,越有利于我们看清事实。我刚刚在微博上看到男方就此事作出回应,针对女方9月3日提出的公告,做了详细的解释。“在这件事件之中,我自己遭受了巨大的身心伤害,现在完全社会性死亡,声誉尽毁。
就算我公布了全部事实经过与相关证据,甚至她也在网上帮我发布澄清声明,但我也会跟电影《狩猎》中的卢卡斯一样,永远会有人相信“我做了”,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中。”
真真切中了我先前多次强调过的“流言和真相的传播天然不对等”,或许流言和真相寄托的情绪都是愤怒,但情绪量级的差距决定了传播的上限——看过流言的人,不一定能看到真相。当然啦,我会有此番感慨,不代表我对事件本身的站队。
@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爆料称自己愿意跟罗冠军道歉、澄清事实及寻求和解我从来都认为,舆论的事情归舆论,真相的事情归真相,舆论和真相很有可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说句实话,虽然男方表示,“我担心这份回应会进一步刺激到她,所以交给律师最大程度的降低这种风险”,但我还是强烈建议他做起诉处理。我在通报声明的相关文章中说过多次,当事人的“每一次回应,都给原来的关注提供了新的链接点,理论上都是加大了关注。如果这些新的链接点放大关注之后,不能达到一锤定音、釜底抽薪的效果,那么,舆论当事人的反应就一个结果——进一步扩大对舆论的关注”。可以看出,对于官方通报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一锤定音,止息纷争,但对于这起舆情的男方而言,起诉就意味着有媒体可能介入,而媒体的介入本身就是新的链接点,更别说媒体在介入的过程中,还会通过采访当事人不断抛出新的链接点。这样一来,如果男方真的是被诬告了,这些新的链接点带来的热度,就有可能覆盖到更多的还不了解事实的吃瓜群众。当然啦,还是那句话,以上所有都是我的个人建议及看法,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但拒绝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