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导演,让我们同样铭记她们的名字吧!
文|茉莉
经过整整8个月的等待,终于等来了《夺冠》。
该片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领衔及现任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共同出演。
《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三十余年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从1980年备战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到2016年参加里约奥运会,几代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热血华章。
大家都知道,该片原名叫《中国女排》,但后来因为前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的抗议,认为电影中有丑化自己形象之嫌,故从《中国女排》改为了《夺冠》。显然,这是电影方对陈忠和的不满做出的回应。
《中国女排》变成了《夺冠》,电影的纪录片特征被削弱,艺术化特征增强了,电影里的人物不再是特定的某个人,而是一个艺术化的角色,陈忠和无话可说了吧。
而事实上,纵观整部电影,完全没有丑化陈忠和。不仅没有,个人觉得,反而过于高大,美化他了。平易近人、锲而不舍、激流勇退,已是对他这个功勋教练的至高评价了!陈导,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女排功勋教练的邓若曾,作为你的老前辈、老领导,在本片中连脸都没露呢。所以,你完全可以大度些,黄渤除了没你长得“帅”,但他很会演,把你的人格魅力完美展现了哦。而且,电影也没有抹杀你对中国女排做出的贡献,但是,如果你想跟郎导拼中国女排的C位,就有点儿……
应该说,《夺冠》拍得还是很感人的,展现了几代女排姑娘勤学苦练、顽强拼搏、不畏强敌、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而且,电影采用的三段式故事,很具典型意义,而重点呈现的三场比赛: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日决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大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绝杀东道主巴西的淘汰赛,也场场是中国女排的经典之战,吸睛又震撼。
最大的惊喜,是现任中国女排姑娘们的全体出镜,当朱婷、丁霞、惠若琪、袁心玥、张常宁、龚翔宇等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真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夺冠》是存在硬伤的,它只是在叙述中国女排夺冠的故事,而没能展现其可贵的女排精神。什么是女排精神?影片将其定义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郎导的定义是,女排精神是不一定赢,但是明知道自己输,都会一分一分赢回来;官方的定义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其具体表现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可见,所有关于女排精神的定义都闪现着一种集体主义的光芒,女排的胜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胜利,是女排整个集体的胜利,而给予这种胜利巨大支撑的则是炽烈的爱国主义!
可惜,陈可辛导演没能拍出这种可贵的女排精神,也没能理解电影“祖国至上,团结协作”的最初定义。他在这部最该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电影里,有反集体主义的倾向,甚至还鼓动郎导和女排姑娘们“追寻快乐”、“做我自己”的个人主义,令人无语。
也因此,《夺冠》更像是《郎平传》。要知道,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代表,她始终是跟中国女排这个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国家给了她舞台与支撑,她的成功更是中国女排乃至整个国家的成功。
中国女排里,从来没有神,也没有超级英雄。也许,因为艺术化表现和商业化开发的需要,要树立一个超级英雄,但一定要有度,不要伤害了几代的女排功勋和现任中国女排的形象。
邓若曾、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曹慧英、陈招娣、陈亚琼、张洁云、朱玲、梁艳、杨希……陈可辛导演,让年青的观众们同样铭记她(他)们的名字吧。
从这个角度看,把片名《中国女排》改成《夺冠》是正确的,因为《夺冠》没能展现“中国女排”的全貌与精髓!
是的,在赛场上,有的人追求名誉,有的人追逐利益,有的人追寻自我价值实现,而中国女排从来求索的都是国家的荣誉,民族的自尊,正因为她们有这种强大的,深沉的精神支撑,才会夺取“五连冠”、“三连冠”以及里约奥运的金牌。
可以这样说,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中国女排都没有过碾压对手的实力,但我们技术和能力上的不足,最终都靠精神赢回来了!这种“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骨子里其实是一种“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了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为国家富强、民族腾飞而顽强拼搏!
中国女排的四十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排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女排的胜利,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顽强不屈”精神的胜利!
无论刀霜剑雨,狮吼虎啸,“祖国至上、顽强战斗、勇敢拼搏”——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任何人都需要这样的精神,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精神!
最后,推荐一下王菲和那英唱的片尾曲,真的很动听!
读最新影评,请点击关注最上方蓝字“法之剑”
小编提醒,本文欢迎转发、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