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鱼翅炒饭”

法之剑 2023-03-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行走与歌唱 Author 李北方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属于张艺谋那一代导演的时间早就过去了,这没有什么疑问,看看历史票房排行榜就一目了然。张艺谋拍了这么多年电影,作品加起来数十部,总票房加起来还抵不上贾玲执导的一部处女作。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张艺谋那一代导演在立场上的倾向性深入骨髓,总是在作品里夹带私货,时刻放不下“公知范儿”。观众并不吃他们这一套,从一开始就是,只是近年来对他们的反弹更加明显强烈了而已。

我对张艺谋早就失去兴趣了,他最近这几年拍的几部电影都没有看。但我刚刚去看了《悬崖之上》,激起我观影的原因之一有点无厘头,该片中张译饰演的角色名叫张宪臣,我大姑父也叫张宪臣。缘份呐,那就看看吧。

《悬崖之上》怎么样?如果仅仅把它当个消遣,就是说不带脑子看的话,那么应该说还算不错,场面可以,表演可以,所以网上评分不低。

可是,只有稍微较点真,《悬崖之上》就立不住了。

最简单的,故事就没讲好,情节上有明显的漏洞。

四个在苏联受训的特工,两男两女,返回哈尔滨,执行一项代号为“乌特拉”的任务,内容是将一个叫王子阳的人带出边境。由于出现了叛徒,他们四个人一落地就被特务盯上了,在任务还没有任何进展的时候,张宪臣就被捕了,饱受折磨后遭到杀害,朱亚文饰演的楚良战斗到最后一刻,为了避免落入敌特手中,服毒自尽。秦海璐饰演的王郁侥幸逃离了魔掌。

注意,到了这个阶段,任务没有任何进展,确切地说,任务根本就没有机会开展。

可是,在影片的结尾,四人中另一位女性小兰和潜伏在特务组织里的周乙竟然开着小汽车把王子阳安全地送了出去。

这就奇了怪了。王子阳当初人在何处?小兰是如何找到他的?又是怎么做到顺利地把他送走的?

从结尾处的交代来看,完成“乌特拉”任务的难度根本不大,简直可以说很容易。那么,张宪臣和楚良怎么就牺牲了呢?从他们二人牺牲的过程来看,该任务简直是万难完成的。

这就太扯了。不知道是剧本本身有问题,还是拍摄剪辑的过程中造成的这个问题。

情节上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小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多说。

我真正关心的思想倾向上的问题,电影有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张导无论如何是要表达点什么的。

《悬崖之上》在思想倾向上有没有问题呢?有,而且问题不小。但是,问题藏得太深了,老谋子大大地狡猾,狡猾程度远超冯小刚和管虎等人。

我这里只谈两个方面的问题。先说第一个。

《悬崖之上》的故事背景是什么?是日伪统治期间的哈尔滨。“乌特拉”行动要找的王子阳是什么人呢?是日本鬼子731部队搞人体试验的幸存者。

可是,老谋子镜头里的哈尔滨,有那个时候所有应有的东西(据说置景花了大价钱,复制了一个那个时代的哈尔滨),但就是没有日本人,甚至一切日本元素都看不见。你在《悬崖之上》里面看不到日本鬼子的残暴,看不到日伪统治对中国人的压迫,中央大街上一片祥和。

追杀四位中共特工的是什么人呢?是警察局的特务科。众所周知,日伪时期,机关里一般有日本人担任副职,但这个副职比正职说了更算。特务科是个重要的机构,日本人不可能啥也不管,完全放手交给倪大红。

但是,老谋子拍的特务科,楞是没有一个日本人,完全由兢兢业业果敢干练的中国男女特务组成。在故事行进过程中,整个特务科也没有跟日本人发生任何交集。在抓内鬼运动结束后,倪大红虽然对结果心存狐疑,但还是决定给上级报告结案,向谁报告呢?打死也不说。

在同类题材的作品里,你绝对看不到这个景象。

于是,《悬崖之上》的所谓谍战,所谓枪战,外在上就呈现为中国人打中国人、中国人杀中国人。

这让我联想到王晶2017年拍的《追龙》和《跛豪》的对比。

这两个片子拍的都是跛豪的故事,但早年的《跛豪》中没有出现一个英国殖民者的面孔,也是一副中国人跟中国人打得热火朝天,但《追龙》把英国人引入,展现了殖民者的残暴,点名了英国的统治是当时香港乱象的根源。

为什么有这个区别?《跛豪》上映于1991年,那时候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香港还没有结束,那样处理也许是有审查方面的原因,或者有“面子”上的问题。而王晶的创作时代不同,自然可以放手去表达了。

《悬崖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很像《跛豪》,《跛豪》隐匿了英国人,《悬崖之上》则彻底隐匿了日本人。

张艺谋为什么会这么处理呢?是为了日本市场,怕引起日本观众不高兴?还是在老谋子的认知里,中国至今仍处于日据时期?

再简单说第二个问题,如何表现共产党人的信念力量。

《悬崖之上》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张宪臣被施以酷刑的场面。实事求是地说,张译的表演很好。

回想历史,这样的场景是最令人动容的。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酷刑之下坚贞不屈——酷刑要比死亡本身恐怖得多。是什么样支撑着这些英雄撑过去的呢?一定是强大的信念。

《潜伏》在这方面就表现得很好。当余则成以为左蓝牺牲了的时候,他内心悲痛,又不敢表现出悲痛,独坐屋中,他小声诵读起了主席在《为人民服务》里面的名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悬崖之上》本也可以在这一点上做得好的,但老谋子搞砸了,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能力不够。

张宪臣和王郁是夫妻,他们有两个孩子,参加革命后,孩子就顾不上了,在街上沦落为乞丐。

执行任务前,王郁对张宪臣说,活着的负责找孩子。张宪臣在跟潜伏的周乙交代后事时,也最后提到了他在街上要饭的两个孩子。

革命者也有亲情,要寻找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没毛病。但也是在影片的最后,周乙找到了两个孩子,交给了逃出生天的王郁,安排三人在乡下隐居了下来。

如此安排,在叙述上就又出问题了。如果目标就是找到孩子过安稳日子,那么当初他们二人不要抛家舍业去参加革命就得了——通过剧中特务的讲述,张宪臣之前是记者,以他们两口子的能力,在乱世保全孩子和安稳日子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折腾了一周遭,张宪臣死了,孩子在大街上受了几年的苦,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是什么道理呢?

其实,剧中有机会在信念层面进行升华。在夜晚的阳台上,张宪臣给小兰说起了他的两个孩子在街上乞讨。编剧导演只要在这里给张译加几句台词,说出他虽然牵挂自己的孩子,但为了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能有好日子过,为了后世的孩子能有幸福生活,他别无选择,这就够了。

但张艺谋没有做。大家觉得是能力不够,还是故意的呢?

老谋子真是狡猾啊,《悬崖之上》清楚明白地表达了一个态度:他可以不直接讲革命史的坏话,但让他主动为革命史讲点公道话,那也是万万不可能滴。

《悬崖之上》在宣传上使用了两个标签,一个是(张艺谋的首部)谍战片,一个是主旋律。

前者算是名副其实,这确实是个谍战片。但后者,就有点荒诞了,从影片主体部分,看得到主旋律吗?抱歉,看不到。

要说《悬崖之上》跟主旋律一点都不沾边,那好像也不客观,导演在片尾安排了一幅向革命英烈致敬的字幕!

这不难让人联想到一个段子:某人点了一份鱼翅炒饭,翻来覆去一根鱼翅也找不到,就跟厨师抱怨,厨师说,我的名字叫鱼翅。

被官方媒体认证的主旋律电影《悬崖之上》就像是那盘鱼翅炒饭,主旋律在哪里?在片尾字幕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艺谋的嘴里。

既然无心主旋律,为什么又要把主旋律三个字写在包装上呢?因为这意味一个组团观影的分支市场嘛…

老谋子,大大地狡猾。

巨人的手,再次将叙利亚挽救于悬崖……

又一个500强,悬了!?

中国第一悬案:南大女生碎尸案

稀罕!悬浮在长江之上的碧玉……

马丽呵,这是我看过的最难看的电影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