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汽女乘客跳车事件的舆情真相

法之剑 2022-1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拆台 Author 拆台


就在刚刚,富阳官方就网约车女子跳车事件发布官方通报。

通报的结果很是清晰——“根据涉事车辆录音,司机张某法和乘客高某之间就‘车辆不按导航行驶’有过简短交流和分歧,但未有明显争执等异常情况。经调查,公安机关未发现网约车司机张某法涉嫌刑事犯罪或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实际上也说明了跳车女子在微博上反馈的诸多情况皆为不实信息。


然而,微博上针对此事的争论却远没有停止。

不能否认的是,这其中的某些评论,完全就是副死皮赖脸、咬牙不认错的模样。

但我却想跳出这些无谓的争论,从整起事件的缘起来好好讲讲其中的舆论真相。

第一,这件真相并不复杂的社会事件,是如何演变成为舆论热点的呢?

我以为是舆论的弱定理和情感律在同时起作用。

我看了下最开始的媒体采访,虽然当事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比较稚嫩,不像后来节奏带的飞起,但却很好地“扮演”了什么是弱者。


说起来,整件事情的最大争论,应该在于司机的偏航问题。

可能第一次选择偏航是因为交管问题,但第二次偏航则完完全全是意识问题。

这当然不是在苛责司机,而是在充斥着情感的舆论场上,男性之于女性本身就是强者。

进言之,当男性出现了些许小问题,不管这之后女性的应对方式是否过激,经过共情的放大后,问题的严重性就会被急剧放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跟她们解释当时是光天化日,又或是不该这么敏感,是完完全全的无效对话。

因为,他们已经过多地陷于情感之中,而暂时失去了理性分析的能力。

第二,在舆论场上,可以隐瞒掉对自己不利的部分,但是决计不能前后矛盾。

为什么当事人就首汽约车的回应发布的声明,没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首汽约车的第一次回应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说辞前后矛盾。

譬如,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当事人否认了被司机搭讪,但是在这份声明里,她又推翻了自己先前的定论,说自己上车的时候被司机上下打量,上车前后还被强行搭讪。


虽然我不认为这个细节是整起事件的关键,但既然当事人对此耿耿于怀,就不该在采访和声明中出现两套说辞。

这在舆论场上是非常忌讳的,因为,一旦你的说辞出现前后矛盾,很多人就会回过头来思考,你到底说了多少谎话。

第三,不要把舆论当成生活的全部,舆论场上反映的真相,永远都是片面的。

讲真,在双方最开始的对峙中,我就在微博上给出提醒:

女生没事不要跳车,司机也别随意变道。

关于这两点提醒,我不想再多做解释。

有关后者,我已经阐述完毕,而之于前者,我认为这应该是常识。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做出这般提醒呢?

因为,我发现很多女生看过的负面舆情多了以后,就会不自觉地把他们当成生活的全部。


但舆论场是什么地方?

除却少部分宣传机器开足马力的事情外,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以出列情况存在的

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说过下面这个经典的苏联笑话:

“斯大林发言:今天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讨论。第一,我们需要枪毙所有的政治局委员。第二,我们需要把列宁墓涂成亮绿色。
观众席中传来了一个怯怯的声音:为什么涂成亮绿色?
‘很好,我就知道大家对问题一没有不同意见。’”

而这个笑话恰巧就是出列的最好解释。

弱传播里讲,“舆论对‘有缝的蛋’特别关注,绝不意味着它否定剩余99%的‘散养土鸡蛋’,它只是暂时不提,甚至永远不提而已”。

所以,我特别真诚的建议,不要把故事型舆论当共识,而要学会总结其中的特性。

最起码不要在没有任何危机的时候就直接跳车,这样一来受到伤害的就只有自己。

此外,对于司机而言,也不要随意变道,尤其还是在对方没有同意的情况下。

可能对你来说,只要把人安全送到就好,但你真的不敢保证就不会有类似的女乘客,因为看了个社会负面新闻,就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朕”。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六月二十一日。
他若未牺牲必为元帅,毛主席泪流满面赞他,写下首副挽军事将领联
自称北大学法律的女子在首都机场当机霸!结果有点尴尬!
房企负债率首次下降,防风险仍然任重道远
真的,还是假的?陈思诚成为中国影史首位百亿票房导演?
官媒首次明确“美粉水军”,意识形态斗争进入白热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