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徐霞客推成了中国顶流旅游博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奔流财经社 Author 黄敏艳
今天,是第12个“中国旅游日”。
在今天,有一个一定会被提到的人——徐霞客,中国历史上最会“旅行”的人之一。
因为今天这个日子,正是以《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日为原点所设立的。
他从22岁开始出游,“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留下了一部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但他在国内声名鹊起,却是在他去世几百年后。
20世纪,对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才从星星之火点燃成为研究热点,甚至形成了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科学的专门学问——
徐学。
▲ 1984年 胡定元 《徐霞客探幽图》
在当时,徐学的热度可比肩郦学(研究郦道元及其《水经注》)和红学(研究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不仅在国内“火”,在国外也引起了热烈讨论。
这背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
这位在中国地理界有着里程碑式意义的江阴人,其实是被一个泰州人大力推“火”的。
PART 1|壹
这个泰州人叫丁文江,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地质学家。
说起来,丁文江和徐霞客真是挺有缘分。
徐霞客生于1587 年,在江苏省长江南岸的江阴。
▲ 江苏江阴的徐霞客故居“仰圣园”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三百年后,仅一江之隔,长江北岸的江苏省泰兴县诞生了一个丁文江。
同生于丁亥年,同属猪,相差正好五轮花甲。
值得一提的是:
在封建时代,徐霞客为探奇和求知而远游,以文字将泱泱中华的山川大地予以逼真的描画;
在动乱年代,丁文江献身地质考察、科学研究,以专业与科学开启了中国地质学在国际上的影响。
两个人身上的探险精神、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以科学辩证的思维等,在历史长河中遥相对望,彼此呼应。
也正因此,在丁文江接触到徐霞客的相关事迹与游记后,便一下被深深吸引,并在此后的生涯中积极推崇,不仅亲自整理《徐霞客游记》,作了一册新地图,还作了一篇很详细的《徐霞客年谱》,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而由他整理出版的这版《徐霞客游记》,也成为近现代《游记》最具代表性的标点整理本之一,对推动徐霞客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载体。
可以说,没有丁文江,徐霞客被重视和声名鹊起的时间会大大延后。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在讲故事之前,还是想先聊聊丁文江。
丁文江其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人”,相当有个性。
他自幼聪颖好学,被誉为神童。
15岁去日本留学,17岁时转而留学英国,19岁时考入剑桥大学,21岁时因为经济原因离开剑桥转入格拉斯哥大学,期间深受著名探险家型地质学教授格列高里的影响,种下了他与地质学的缘分。
24岁时拿下地质学、动物学双学士学位,从学校毕业,旋即回国。
按照常人的逻辑,自然是从英国乘轮船出发,先直航上海,最多再赶上个一天的路程,就能回到家里。
但丁文江不。
作为一个近现代地学素养很高的地质学者,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工作对象——
他想先去考察祖国的大自然、山川地形、地貌景观还有矿产资源。
于是,他一反常态:
他在越南海防登岸,乘滇越铁路火车先到了昆明。
徒步旅行自云南入贵州,再入湖南,沿途考察地质地理乃至民族风情。
最后自长沙乘轮船经汉口、南京。
等他抵达家乡的时候,已经是1911年的夏天了。
也就在这条不同寻常的返乡路线里,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他与徐霞客的缘分开始了。
在途中,他遇到一位叫叶浩吾的前辈,对他说起:
“君习地质、且好游,宜读《徐霞客游记》。徐又君乡人,表彰亦君之责。”
这是丁文江第一次听说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但无奈,由于当时周边环境的闭塞,没能买到这本书。直到1912 年,他才在上海的书店里买到了图书集成公司的《徐霞客游记》铅印本。
书一上手,丁文江便读得酣畅淋漓,走到哪儿,书便跟到哪儿。
在房间里办公,书就搁在案头,出门办公,书就揣进行囊。
如同在书里搭建起了一个穿越空间,他感受着徐霞客百年前在旅行考察途中经历的种种,快乐也好,艰辛也好,都紧紧地牵动着这个年轻人的心。
PART 2|贰
缘分这种东西,飘在半空中顶多也只是一份情感,要落到实处,却往往缔造传奇。
丁文江便是最好的佐证。
西南地区,一个对于徐霞客和丁文江而言,都很重要的地区。
于徐霞客而言,他在对于后世的贡献中,西南地区的发现是很重要的。
我国西南云贵一带,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岩溶地貌区,而徐霞客对其广大石灰岩地貌的精确描述,比欧洲的学者约早两百年,被视为世界研究岩溶地貌的先驱。
而于丁文江而言,大西南,是他对祖国大自然的较深刻认识的起点,同时也是他科研成果最丰富的地区。
1914 年,丁文江雇了几位民工,进行了一生中为时最长的地质调查工作——云贵川地质调查,重点调查了云南个旧锡矿、东川铜矿等,考察了川西南、黔西北等地的地层、构造和矿产。
途中,他就随身携带着《徐霞客游记》。
他想重走徐霞客旅行的路线,寻找徐霞客当年的足迹——
徐霞客在17 世纪初,为探长江之源而亲赴三江地带,考察过云南丽江姜驿的金沙江畔,后又在金沙江上航行40 里而达于与岷江汇合的四川宜宾。
后来,徐霞客在《江源考》中得出结论认为:“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从而推翻了统治近两千年的(从《禹贡》到明末)“岷山导江说”。
丁文江认为徐霞客是中国发现金沙江为长江上游的第一人,但可惜的是,徐霞客的《游记》中关于金沙江的部分散失了。
这件事情始终萦绕在丁文江心头,在内心的召唤之下,这个青年干脆决定自己旅行考察金沙江,将缺失部分的观察补上。
▲ 海拔4145米的牯牛寨
他在金沙江及其支流小江考察时,曾爬上了海拔3700~4145米的大雪山腰带哨和牯牛寨,在难以下脚的山路间甚至“手足并用”,终于登顶。
那一刻,丁文江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一种超脱,他看见了徐霞客曾看见的,忘却了征途的一切劳顿和艰辛。
1921年至1927年间,丁文江还完成了一件大事:
针对反复精读了十几遍的《徐霞客游记》,根据自身实地考察验证的结果,再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研究。
虽说也难免有失实欠妥之处,但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编法也具有前所未有的特色:不单单是整理一本《徐霞客游记》,还从梁启超、张元济、胡适之等先生处得到帮助,从《晴山堂贴》、《徐氏家谱》、明人诗文集、地方志等中搜集到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均编入在册。
其中,胡适还为这本书提供了徐霞客的画像。这幅画像显然是珍贵的,后来关于徐霞客的书,要附画像,便大多采用这张。
《游记》最后附上的《徐霞客先生年谱》,更成为后世研究徐学的一大经典材料。
不仅如此,他还与地图学家合作,对照《游记》绘出了36幅徐霞客旅游路线图。在丁文江看来,这样能让读者在时间、空间上更好感受与把握住《游记》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也让后世在进行徐学研究时,有更形象、更实在的参考。
而这一套成果出版后,也得到学术界广泛的好评。其中,最常被引用的评价莫过于浙江大学教授方豪的感叹:
“《徐霞客游记》虽踪迹只限于国内,唯其书之价值,亦至钜且大。
然三百年来,仅三五人以辑刻行世而已。起而作较详细之研究者,殆莫先于丁文江先生。
微先生之功,吾人今日恐仍只能手持一卷蝇头小字之旧刻本,或并此亦不可求,遑论其他?丁先生之功不可之泯也”。
PART 3|叁
“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