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仆寺,为何建到了滁州?
太仆寺,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管理全国马政。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重要的战略储备,所谓“国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所以历代封建王朝都特别重视战马的牧养与繁殖。《西游记》里孙悟空初次上天,玉皇大帝封给他的官儿叫“御马监”,应该就是太仆寺的基层机关,具体管理养马。玉皇大帝养马只是为了出巡,摆场面;而朱元璋养马,却是为了打仗。
王诗根/摄
滁州是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后的第一块根据地,还未定都南京之时,他就在滁州设置了管理牛马养殖的群牧监。洪武六年,朱元璋下诏在滁州设立管理全国马政的中央机构——太仆寺。选择滁州设立太仆寺的主要原因在于:滁州是朱元璋起兵之后攻克的第一座城池,曾在此驻扎十个月,对滁州的天时地利较为了解,滁州西南多山、层峦起伏,连绵数十里,山环水绕,草木丰美,适宜牧养马匹;滁州的父老乡亲敦厚质朴,堪当信任,战时滁地曾为义军的可靠后方;地理位置优越,明朝的滁州为南京直隶州,金陵锁钥,江淮各州县马匹来此地验查,就近征用方便易行,无需渡江前往南京。
朱元璋驾崩,朱棣登基,把首都迁到了自己的封地北京。不过还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中央行政机构,太仆寺也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因为北京已经有了新的太仆寺,滁州的太仆寺就被改名南京太仆寺,也称南太仆寺。这样,一南一北两个太仆寺南北分治:北方地区的马政归北京太仆寺管理,两淮及江南马政归南京太仆寺管理。清朝也基本沿用了这种做法。
谢兆明/摄
南京太仆寺是历史上唯一设立在滁州的中央级政府部门,历史地位突出,对明以后的滁州文化影响巨大。明朝一些名宦要员任职太仆寺,往游于中都、滁州、南京之间,在滁留下很多文化遗迹,或筑亭造景,或纪文刻石。
正德七年至九年(1512年—1514年),王阳明在滁州任南太仆寺少卿,在龙潭(今龙池街)讲学授徒,阐发“良知”之说。每天,他与门人遨游琅琊山中;月明之时,就环绕龙潭而坐。从游者往往有几百人,载歌载舞,歌声震荡山谷。他的门人随时请教,他随时予以指正,教学不拘一格,轻松愉快。他的“心学”成为明代与“理学”抗衡的儒学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播及朝、日、韩、东南亚一带。当时全国就有九所有名的王阳明“心学”讲学传习所,其中一个在全椒,是王阳明弟子戚贤创办的,叫“南谯书院”,吸引了全国各地“心学”的学者前往探讨研究。
书画名家文徵明之父文林曾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出任南京太仆寺寺丞、文林之弟文森也于正德七年出任少卿一职。文徵明因父亲、叔叔任职于南京太仆寺,长期居留滁州,与滁州文士结下深厚情谊,留下诗文碑刻,并为其父文林编辑《琅琊漫抄》一书。太仆寺官员任职滁州,多有诗文传世,太仆寺卿赵廷瑞于嘉靖十六年(1537)编成《南滁会景编》,将滁州历代——重点是明代官员们所作诗词文赋汇成一编,此后,太仆寺卿高耀、林烃、李觉斯等多为补益重刻,此书是南京太仆寺官员为滁州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杨玉萍/摄
2016年8月1日,依托“明文化”为主线的龙池街景区建设正式启动。依托古籍记录和口耳相传的典故,在位于琅琊山东麓、丰乐亭以南的旧址上恢复南太仆寺、柏子灵湫及周边建筑,重现龙池古街景观。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南太仆寺建筑群目前已基本完工,计划今年国庆节对广大游客开放。
来源|琅琊区文化馆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谢申娇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点亮在看,世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