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这里↘↘↘关注我

2017-09-10 缅北之窗

点手指上面 每天精彩!


缅北之窗(ID:Chkokang)——曾经的滇西,今天的缅北;华夏遗族,心系滇西。这是您了解缅北的窗口。不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故事,十多万人订阅的微信平台。点击标题下蓝字“缅北之窗”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加关注,你懂的!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近日,若开省邦治安部长和NPK省长写请求信给若开邦主席。信内容为:与你们发生冲突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意愿。不得不服从上层领导命令才与你们发生冲突。我们个别心里从来都未想过清灭若开族的概念。我们了解若开族特擅长打仗,和战术策略。每次和若开军发生冲突都战败给你们。因败仗而被上层领导骂。我们个别没把若开族当敌人对待,也知道上层领导们的看法、思想有些歪理,但不是我们说了算。若是收到命令要进攻若开军,我们会让自己属下部队表演给他们看(上层领导),不会攻击若开军,我们看到若开军我们会举起白色旗暗示给你们看,请求你们到时候,互不相害。要是同意上面所说的,我们会为若开政府能够在若开邦扎根,有关若开军好的行为呈上给上层。自从若开政府宣布2018初后增援重兵力迎接激烈的战争后缅军一直发生有许多逃兵者,辞职者的情况。


前段时间,若开军(AA),与缅军在印度洋边上的若开邦地面激战,战果应该说很是辉煌,特别是对于若开军这样的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民武来说。

若开邦这块地盘,据说已经有很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没有人跟老缅打过仗了,貌似很平静,难道老缅在这里大发善心、善待少数民族吗!不是的,老缅坏得很呢,把那里的很多人和少数民族包括罗兴亚人都赶跑了,有的赶到东巴,有的赶到泰国、印度,当然也有被赶到中国的,老缅在那里长期没有遇到强力反抗,那是因为以前的反抗力量太弱小,不敢大力反抗老缅的压迫而已。


自从有了若开军,若开的一切正在变天!


若开军,2011年以前弱得不能再弱。若开军的逐步大发展,始于2011年爆发的克缅战争。克缅战争中,若开军的全部队伍都进入了克钦军地盘,联手打老缅。不仅是若开军、德昂军、果敢同盟军、北掸邦军,甚至还有印度的那加兰、阿萨姆等民武均有在克钦帮忙参战。克钦军对来帮忙的各民武也是极力地提供武器、经济等方面的帮助。此时的若开军,所有的参战兵力算上那位帅哥总司令在内,也就只有3、5十号人,克缅开战前均无战斗经验。但就凭这几十号人的小股武装,他们却敢于2012年12月24日至2013年1月26日期间,在缅甸政府军对克钦独立军总部拉咱发动大规模的“卡垭战役”中,与克钦军等民武并肩对缅战斗,而且表现相当不错!既帮了克钦军的忙,又锻炼了自己的战斗力,更是得到了克钦军官兵的信任和赞赏。


2013年2月份克缅战争暂告一段落后,鉴于若开军人数实在太少,无力独自回若开邦起事。于是若开军主力部队继续留在克钦军防区,一边帮克钦军搞经济建设、自己顺便发点小财,一边也积极发展自己的军力。克钦军高层对若开军也是大力支持,不仅经济上扶持,军事上更是掏心窝子地支持,比如大部分参战的若开军骨干均先后被免费选入克钦军的军事学校,在克钦军的军校接受正规的培训,这是若开军后来大发展的基石。


若开军不象德昂军、那加军等民武那样可以便利地回自己的传统根据地招兵买马,他们的老家远在印度洋边上的若开,这注定了他们的发展战略与德昂军他们不一样。若开军利用2013年2月后至2014年年底这段短暂的克缅两军的军事态势相对平稳的难得良机,背靠克钦军,大力发展自己经济、军事能力的同时,派出精干人员回若开暗中活动、招兵。由于对老缅在若开的恶行的不满由来已久,若开军的招兵很有成效,至2014年底,在克钦的若开军已发展到了2000余人。


2014年11月19日,缅军悍然炮击克钦军校,缅北的和平进程被缅军彻底破坏,克钦军等民武更坚定了和缅军打到底的决心。为了有效打击缅军的嚣张气焰,克钦军高层加快了援助果敢同盟军光复果敢的战略的实施。为响应克钦军高层的建议、为支援兄弟民族的光复事业,若开军当时的几乎全部主力2000人左右,于2014年底至2015年年初,分期分批移师进驻克钦军的北掸邦专区,与克钦军四旅、德昂军、北掸邦军、果敢同盟军驻克钦部队等一道联合对老缅作战,同时也为援助同盟军光复果敢做切实准备。

2015年2月9日,果敢光复战役公开打响!若开军一部、德昂军一部,和果敢同盟军的全部,一起组成果敢联军,共5000余人,挥师进入果敢,以彻底解放果敢。若开军另一部、德昂军另一部、克钦军四旅、北掸邦军某部、部分其他民武部队,共约7000余人,一起组成新的克钦联军,负责在江西地区掠阵打援,保障果敢联军光复行动的顺利进行。


之后,同盟军的兵力迅速扩展到5000人左右,可以单独完成在果敢的军事行动,于是,若开、德昂逐渐把防区移交给同盟军,回到江西地区继续对缅作战。


随着在北掸邦和果敢地区支援友军的作战,若开军自己的战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援助同盟军光复果敢,也为若开军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影响力,踊跃参加若开军的人络绎不绝,在2015年上半年的短短3、5个月时间,若开军的总兵力就飚升到了1万,一跃而成为举足轻重的抗战力量!


如今,在克钦军等民武的帮助和支持下,兵强马壮的若开民族解放军正逐步把战略重心转移到解放若开邦人民的道路上来。若开邦频临印度洋,是缅军的关键地区,对交战双方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若开军现在逐步实施解放若开邦的战略军事行动,这必然也是对克钦军、同盟军、德昂军等友军的大力支援。

各抗战民武只有团结一致、互相支持,才能最终打败缅邦军!!!













































































湖北,简称“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1] 

湖北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下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和1个林区。2016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58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19.19万人,城镇化率58.1%。2016年,该省完成生产总值32297.91亿元。[2-3] 

湖北是中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国内陆重要的空港。[4-5]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湖北全省,流程1041公里,与其最长支流汉江构成省内两大干流。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境内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就在湖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湖北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武昌辛亥首义到新中国成立,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革命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6-7] 

湖北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8]  ,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数量曾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四。[4]  截至2016年5月,全省拥有普通高校129所,年末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40.18万人。[2] 

历史沿革编辑

湖北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

湖北在战国时期的位置

湖北在战国时期的位置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907~960年)时期,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另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在湖北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但省建制未变。[1]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长江中游,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12]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

湖北最高峰--神农顶

湖北最高峰--神农顶

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 24%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13] 

气候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23张)

 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14] 

水文

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公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15] 

湖北阳新仙岛湖

湖北阳新仙岛湖

自然资源编辑

水资源

2015年,湖北省地表水资源量991.15亿立方

南水北调起点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起点 丹江口水库(6张)

 米,折合径流深533.2毫米,与上年比较偏多11.9%,与常年基本持平(偏少1.5%)。其中我省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86.2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4.4毫米,与上年比较偏多11.9%,与常年基本持平(偏少1.4%);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359.2毫米,与上年比较偏多7.8%,比常年偏少11.6%。[16] 

土地资源

2012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858.89万公顷,其中:耕地389.99万公顷、园地59.87万公顷、林地586.04万公顷、牧草地7.58万公顷。[17] 

生物资源

截至2014年,湖北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 70属、1 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 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藤本植物,种类多而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括娄等10多种。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

湖北的珍稀动物

湖北的珍稀动物(7张)

 500种以上。湖北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泽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 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 种。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18]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4年,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36种 (不含亚矿种 ,下同 ),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 ,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 (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 )。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 ,矿产地 1287处 ,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 :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

湖北省矿产资源图片

湖北省矿产资源图片

。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 ,湖北省为14728亿元 ,居全国第14位 ;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 ,居全国第17位。[19] 

人口民族编辑

人口

2016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85万人,其中:城镇3419.19万人,乡村2465.8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1%。全年出生人口70.65万人,出生率为12.04‰;死亡人口40.9万人,死亡率为6.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7‰。[2] 

民族

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湖北省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总人口2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4.5%。[20] 

经济概况编辑

●发展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湖北地区已有大规模的采矿业和冶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湖北经历了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后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湖北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仍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时期,湖北形成以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协调的经济状况。[21] 

截至2016年,湖北省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荆州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2]  。

●经济数据

2016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32297.91亿元,比2015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499.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375.1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423.4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2∶45.7∶43.1调整为10.8∶44.5∶44.7。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5.7%、6.9%、12.4%、7.7%、18.4%和6.8%。[10] 

第一产业

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8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粮食种植面积4436.8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1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02.51千公顷,减少62.23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2.91千公顷,减少71.2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554.11万吨,比上年减少149.17万吨,下降5.5%;棉花总产量18.85万吨,减少10.91万吨,下降36.7%;油料产量329.75万吨,减少9.85万吨,下降2.9%。[10] 

第二产业

2016年,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2255.46亿元,增长7.8%。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464家,比上年净增539家,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6%;集体企业下降1.5%;股份合作企业下降3.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7.7%。轻工业增长6.0%;重工业增长9.2%。[10] 

制造业增长8.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0.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0.8%。

湖北省会武汉

湖北省会武汉(36张)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8725.2亿元,增长11.5%。产品销售率为99.5%,实现出口交货值2169.9亿元,增长15.0%。全省千亿元产业为17个,与上年持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41.35亿元,增长9.6%。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1862.40亿元,增长12.0%;实现利润509.65亿元,增长7.8%。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702.23万平方米,增长4.3%。

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29503.88亿元,增长13.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296.38亿元,增长1.1%。商品房销售面积7427.16万平方米,增长18.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994.05亿元,增长36.4%。按产业划分,全省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为889.94亿元、12224.54亿元和16389.40亿元,分别增长41.8%、10.1%、14.2%。全省292个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702.8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2%。

第三产业

2016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49.22亿元,增长11.8%。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3149.57亿元,增长11.7%;乡村实现零售额2499.65亿元,增长12.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568.81亿元,增长11.0%。[10] 

我省网上零售额达到11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27.7亿元,增长28.5%。

全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00.1亿元,下降8.3 %,其中:进口880.0亿元,下降13.6%;出口1720.1亿元,下降5.3%。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35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101.29亿美元,增长13.2%。

全年全省完成货物周转量6159.9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旅客周转量1521.05亿人公里,增长2.0%;公路营运里程达260178.84公里,增长2.8%;高速公路里程达6204.29公里,与上年持平。

全省邮电业务总量1400.01亿元,增长44.5%。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23万公里;局用交换机达到493.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731.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683.75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为92.02部/百人;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1131.88万户。

全省国内旅游人数5.73亿人次,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4870亿元,增长13%。

全年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4974亿元,增长5.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02.02亿元,增长7.3%。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122.89亿元,增长7.7%。全年财政支出6453.07亿元,增长5.0%。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284.95亿元,比年初增加5939.0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2065.17亿元,增加2385.0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530.72亿元,比年初增加5016.16亿元。其中:住户贷款9339.51亿元,增加1975.52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4050.61亿元,增加2771.61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51.77亿元,增长24.67%。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88.66亿元,增长12.5%;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63.11亿元,增长29.9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72.36亿元,增长31.42%,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156.25亿元,增长22.91%;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216.1亿元,增长38.33%。[2] 

教育编辑

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大学生人数达130万,占常住人口2.25%。其中武汉大学生人数超过118.33万,占常住人口11.69%,居全国第一。[24] 

湖北省共高等本科院校共计66所

樱花下的武汉大学

樱花下的武汉大学(23张)

 ,有两所985工程大学,七所211工程院校。军警院校共9所;国家部委直属重点大学8所;独立学院19所,民办高校14所;高职高专51所。

2014年末,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03万人,在校生141.97万人,毕业生39.09万人;研究生招生3.97万人,在校研究生11.67万人,毕业生3.2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6.5万人,在校生46.6万人,毕业生18.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9.53万人,在校生91.90万人,毕业生34.95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37.59万人,小学在校生321.1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53.82万人。


               














近日,若开省邦治安部长和NPK省长写请求信给若开邦主席。信内容为:与你们发生冲突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意愿。不得不服从上层领导命令才与你们发生冲突。我们个别心里从来都未想过清灭若开族的概念。我们了解若开族特擅长打仗,和战术策略。每次和若开军发生冲突都战败给你们。因败仗而被上层领导骂。我们个别没把若开族当敌人对待,也知道上层领导们的看法、思想有些歪理,但不是我们说了算。若是收到命令要进攻若开军,我们会让自己属下部队表演给他们看(上层领导),不会攻击若开军,我们看到若开军我们会举起白色旗暗示给你们看,请求你们到时候,互不相害。要是同意上面所说的,我们会为若开政府能够在若开邦扎根,有关若开军好的行为呈上给上层。自从若开政府宣布2018初后增援重兵力迎接激烈的战争后缅军一直发生有许多逃兵者,辞职者的情况。


前段时间,若开军(AA),与缅军在印度洋边上的若开邦地面激战,战果应该说很是辉煌,特别是对于若开军这样的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民武来说。

若开邦这块地盘,据说已经有很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没有人跟老缅打过仗了,貌似很平静,难道老缅在这里大发善心、善待少数民族吗!不是的,老缅坏得很呢,把那里的很多人和少数民族包括罗兴亚人都赶跑了,有的赶到东巴,有的赶到泰国、印度,当然也有被赶到中国的,老缅在那里长期没有遇到强力反抗,那是因为以前的反抗力量太弱小,不敢大力反抗老缅的压迫而已。


自从有了若开军,若开的一切正在变天!


若开军,2011年以前弱得不能再弱。若开军的逐步大发展,始于2011年爆发的克缅战争。克缅战争中,若开军的全部队伍都进入了克钦军地盘,联手打老缅。不仅是若开军、德昂军、果敢同盟军、北掸邦军,甚至还有印度的那加兰、阿萨姆等民武均有在克钦帮忙参战。克钦军对来帮忙的各民武也是极力地提供武器、经济等方面的帮助。此时的若开军,所有的参战兵力算上那位帅哥总司令在内,也就只有3、5十号人,克缅开战前均无战斗经验。但就凭这几十号人的小股武装,他们却敢于2012年12月24日至2013年1月26日期间,在缅甸政府军对克钦独立军总部拉咱发动大规模的“卡垭战役”中,与克钦军等民武并肩对缅战斗,而且表现相当不错!既帮了克钦军的忙,又锻炼了自己的战斗力,更是得到了克钦军官兵的信任和赞赏。


2013年2月份克缅战争暂告一段落后,鉴于若开军人数实在太少,无力独自回若开邦起事。于是若开军主力部队继续留在克钦军防区,一边帮克钦军搞经济建设、自己顺便发点小财,一边也积极发展自己的军力。克钦军高层对若开军也是大力支持,不仅经济上扶持,军事上更是掏心窝子地支持,比如大部分参战的若开军骨干均先后被免费选入克钦军的军事学校,在克钦军的军校接受正规的培训,这是若开军后来大发展的基石。


若开军不象德昂军、那加军等民武那样可以便利地回自己的传统根据地招兵买马,他们的老家远在印度洋边上的若开,这注定了他们的发展战略与德昂军他们不一样。若开军利用2013年2月后至2014年年底这段短暂的克缅两军的军事态势相对平稳的难得良机,背靠克钦军,大力发展自己经济、军事能力的同时,派出精干人员回若开暗中活动、招兵。由于对老缅在若开的恶行的不满由来已久,若开军的招兵很有成效,至2014年底,在克钦的若开军已发展到了2000余人。


2014年11月19日,缅军悍然炮击克钦军校,缅北的和平进程被缅军彻底破坏,克钦军等民武更坚定了和缅军打到底的决心。为了有效打击缅军的嚣张气焰,克钦军高层加快了援助果敢同盟军光复果敢的战略的实施。为响应克钦军高层的建议、为支援兄弟民族的光复事业,若开军当时的几乎全部主力2000人左右,于2014年底至2015年年初,分期分批移师进驻克钦军的北掸邦专区,与克钦军四旅、德昂军、北掸邦军、果敢同盟军驻克钦部队等一道联合对老缅作战,同时也为援助同盟军光复果敢做切实准备。

2015年2月9日,果敢光复战役公开打响!若开军一部、德昂军一部,和果敢同盟军的全部,一起组成果敢联军,共5000余人,挥师进入果敢,以彻底解放果敢。若开军另一部、德昂军另一部、克钦军四旅、北掸邦军某部、部分其他民武部队,共约7000余人,一起组成新的克钦联军,负责在江西地区掠阵打援,保障果敢联军光复行动的顺利进行。


之后,同盟军的兵力迅速扩展到5000人左右,可以单独完成在果敢的军事行动,于是,若开、德昂逐渐把防区移交给同盟军,回到江西地区继续对缅作战。


随着在北掸邦和果敢地区支援友军的作战,若开军自己的战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援助同盟军光复果敢,也为若开军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影响力,踊跃参加若开军的人络绎不绝,在2015年上半年的短短3、5个月时间,若开军的总兵力就飚升到了1万,一跃而成为举足轻重的抗战力量!


如今,在克钦军等民武的帮助和支持下,兵强马壮的若开民族解放军正逐步把战略重心转移到解放若开邦人民的道路上来。若开邦频临印度洋,是缅军的关键地区,对交战双方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若开军现在逐步实施解放若开邦的战略军事行动,这必然也是对克钦军、同盟军、德昂军等友军的大力支援。

各抗战民武只有团结一致、互相支持,才能最终打败缅邦军!!!













































































湖北,简称“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1] 

湖北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下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和1个林区。2016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58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19.19万人,城镇化率58.1%。2016年,该省完成生产总值32297.91亿元。[2-3] 

湖北是中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国内陆重要的空港。[4-5]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湖北全省,流程1041公里,与其最长支流汉江构成省内两大干流。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境内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就在湖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湖北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武昌辛亥首义到新中国成立,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革命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6-7] 

湖北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8]  ,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数量曾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四。[4]  截至2016年5月,全省拥有普通高校129所,年末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40.18万人。[2] 

历史沿革编辑

湖北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

湖北在战国时期的位置

湖北在战国时期的位置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907~960年)时期,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 59 53010 59 31671 0 0 5715 0 0:00:09 0:00:05 0:00:04 6124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另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在湖北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但省建制未变。[1]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长江中游,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12]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

湖北最高峰--神农顶

湖北最高峰--神农顶

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 24%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13] 

气候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23张)

 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14] 

水文

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公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15] 

湖北阳新仙岛湖

湖北阳新仙岛湖

自然资源编辑

水资源

2015年,湖北省地表水资源量991.15亿立方

南水北调起点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起点 丹江口水库(6张)

 米,折合径流深533.2毫米,与上年比较偏多11.9%,与常年基本持平(偏少1.5%)。其中我省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86.2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4.4毫米,与上年比较偏多11.9%,与常年基本持平(偏少1.4%);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359.2毫米,与上年比较偏多7.8%,比常年偏少11.6%。[16] 

土地资源

2012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858.89万公顷,其中:耕地389.99万公顷、园地59.87万公顷、林地586.04万公顷、牧草地7.58万公顷。[17] 

生物资源

截至2014年,湖北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 70属、1 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 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藤本植物,种类多而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括娄等10多种。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

湖北的珍稀动物

湖北的珍稀动物(7张)

 500种以上。湖北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泽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 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 种。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18]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4年,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36种 (不含亚矿种 ,下同 ),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 ,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 (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 )。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 ,矿产地 1287处 ,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 :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

湖北省矿产资源图片

湖北省矿产资源图片

。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 ,湖北省为14728亿元 ,居全国第14位 ;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 ,居全国第17位。[19] 

人口民族编辑

人口

2016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85万人,其中:城镇3419.19万人,乡村2465.8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1%。全年出生人口70.65万人,出生率为12.04‰;死亡人口40.9万人,死亡率为6.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7‰。[2] 

民族

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湖北省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总人口2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4.5%。[20] 

经济概况编辑

●发展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湖北地区已有大规模的采矿业和冶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湖北经历了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后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湖北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仍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时期,湖北形成以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协调的经济状况。[21] 

截至2016年,湖北省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荆州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2]  。

●经济数据

2016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32297.91亿元,比2015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499.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375.1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423.4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2∶45.7∶43.1调整为10.8∶44.5∶44.7。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5.7%、6.9%、12.4%、7.7%、18.4%和6.8%。[10] 

第一产业

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8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粮食种植面积4436.8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1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02.51千公顷,减少62.23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2.91千公顷,减少71.2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554.11万吨,比上年减少149.17万吨,下降5.5%;棉花总产量18.85万吨,减少10.91万吨,下降36.7%;油料产量329.75万吨,减少9.85万吨,下降2.9%。[10] 

第二产业

2016年,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2255.46亿元,增长7.8%。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464家,比上年净增539家,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6%;集体企业下降1.5%;股份合作企业下降3.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7.7%。轻工业增长6.0%;重工业增长9.2%。[10] 

制造业增长8.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0.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0.8%。

湖北省会武汉

湖北省会武汉(36张)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8725.2亿元,增长11.5%。产品销售率为99.5%,实现出口交货值2169.9亿元,增长15.0%。全省千亿元产业为17个,与上年持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41.35亿元,增长9.6%。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1862.40亿元,增长12.0%;实现利润509.65亿元,增长7.8%。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702.23万平方米,增长4.3%。

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29503.88亿元,增长13.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296.38亿元,增长1.1%。商品房销售面积7427.16万平方米,增长18.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994.05亿元,增长36.4%。按产业划分,全省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为889.94亿元、12224.54亿元和16389.40亿元,分别增长41.8%、10.1%、14.2%。全省292个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702.8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2%。

第三产业

2016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49.22亿元,增长11.8%。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3149.57亿元,增长11.7%;乡村实现零售额2499.65亿元,增长12.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568.81亿元,增长11.0%。[10] 

我省网上零售额达到11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27.7亿元,增长28.5%。

全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00.1亿元,下降8.3 %,其中:进口880.0亿元,下降13.6%;出口1720.1亿元,下降5.3%。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35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101.29亿美元,增长13.2%。

全年全省完成货物周转量6159.9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旅客周转量1521.05亿人公里,增长2.0%;公路营运里程达260178.84公里,增长2.8%;高速公路里程达6204.29公里,与上年持平。

全省邮电业务总量1400.01亿元,增长44.5%。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23万公里;局用交换机达到493.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731.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683.75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为92.02部/百人;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1131.88万户。

全省国内旅游人数5.73亿人次,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4870亿元,增长13%。

全年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4974亿元,增长5.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02.02亿元,增长7.3%。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122.89亿元,增长7.7%。全年财政支出6453.07亿元,增长5.0%。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284.95亿元,比年初增加5939.0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2065.17亿元,增加2385.0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530.72亿元,比年初增加5016.16亿元。其中:住户贷款9339.51亿元,增加1975.52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4050.61亿元,增加2771.61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51.77亿元,增长24.67%。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88.66亿元,增长12.5%;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63.11亿元,增长29.9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72.36亿元,增长31.42%,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156.25亿元,增长22.91%;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216.1亿元,增长38.33%。[2] 

教育编辑

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大学生人数达130万,占常住人口2.25%。其中武汉大学生人数超过118.33万,占常住人口11.69%,居全国第一。[24] 

湖北省共高等本科院校共计66所

樱花下的武汉大学

樱花下的武汉大学(23张)

 ,有两所985工程大学,七所211工程院校。军警院校共9所;国家部委直属重点大学8所;独立学院19所,民办高校14所;高职高专51所。

2014年末,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03万人,在校生141.97万人,毕业生39.09万人;研究生招生3.97万人,在校研究生11.67万人,毕业生3.2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6.5万人,在校生46.6万人,毕业生18.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9.53万人,在校生91.90万人,毕业生34.95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37.59万人,小学在校生321.1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53.82万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