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如何用产品思维跳槽到 ByteDance?」| 读者反馈

以下文章来源于影子书房 ,作者影子和她的deadline

// XDash:我在二月份的 Newsletter 诚邀各个领域的有趣朋友上海面聊。影子是一位在上海某 AI 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那次一个多小时的咖啡闲聊中,我对她的职业规划给了点建议,鼓励她遵从内心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很开心,时隔一个多月就听闻她成功跳槽到「宇宙条」的喜讯。


// 这篇文章,是我邀请她对这段跳槽经历的复盘。希望在金三银四对读者们有启发。我无意做青年职场导师,不接受线上一对一咨询,但可以默默围观我在朋友圈吐槽:zengzhangheike


// P.S:继续欢迎坐标上海的各行各业的有趣人士前来勾搭聊天,包括但不限于:读书KOL、手帐达人、奶茶店店主、桌游剧本杀店老板、出版社编辑、炒币老韭菜...




3月22日生日当天,我收到了字节跳动HR的offer call,为一个多月的求职之旅正式画上了句号。


回顾我从校招开始的经历,完全是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没有方向地横冲直撞。


在同一家公司实习了两年,为了落户上海婉拒腾讯产培生offer,正式入职不满8个月开始准备跳槽......回过头来反思,我做错了太多决策。但换个角度看,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的我完全可以及时止损。


求职期间恰巧遇到范冰老师在newsletter中约上海的小伙伴喝咖啡,有幸得到了他一个半小时的线下指导,获益匪浅。感谢他邀文,给了我一个梳理回顾的机会,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同样在迷茫中求索的职场新人有帮助。


王慧文曾经说过,“产品经理不是一种技能,产品经理是关于正确思考方法、沟通方法、工作方法等所有正确方法的一个集合。”


在求职期间,我也试图运用产品思维来规划并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会把求职期间所做的准备拆分成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为大家一一道来。


需求分析


作为产品经理,需求分析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工作了。分析需求前,先要明确目标用户。很自然,对于找工作而言,唯一的目标用户就是我自己。


家人朋友同事可能会影响我的决策,但无论如何,唯一的决策人就只有我自己。


这里的需求分析,也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专业特长是什么?我对生活的长远规划是什么?我喜欢拥抱变化,还是向往安稳的生活?我喜欢北上广深不断涌现的机会,还是喜欢在二三线城市可以在自己的房子里下班后做晚饭的悠闲时光?


这些问题也许很难快速找到答案,即使找到了可能答案也会变化。但也要不停去找。如果没想过这些,在面对选择互联网大厂还是小而美的公司,选择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城市,选择 to B还是to C时就会陷入无尽的迷茫,最后选择那些容易的选项,然后后悔。


而我自己,计算机专业毕业却喜欢写小说不喜欢码代码,毕业后落户上海,想在上海长期发展。周末喜欢看话剧和演出,而上海恰恰是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应届生求职时,我就因为这样的原因放弃了原本非常喜欢的腾讯产培生offer。此次求职时落户已办理完成,可以接受短暂到其他城市工作几年,因此上海是我的优先选项而不是唯一选项。


工作方面,我喜欢挖掘产品feature背后的逻辑,探索产品的商业模式。我的第一份工作是AI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初入行业时被光鲜亮丽的噱头和高薪吸引,工作了几年才发现,我所负责的产品重线下销售和实施交付,切分的是传统安防行业的市场。而且整个行业都没有找到安防以外第二个靠谱的落地场景,仍旧处在融资烧钱的阶段,各家公司上市纷纷受阻。因此我打算及时止损,换个赛道。


心态方面,由于放弃了腾讯产培生,我一直有些遗憾,所以这次求职也着重看大厂。长远来讲,我不喜欢996的工作强度,更喜欢work-life balance的工作,也喜欢小而美的公司氛围。但小而美的公司人数有限,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反而更高。因此我打算曲线救国,先进大厂刷经验,再找机会去小而美。


所以一番分析下来,我的需求有以下几点(排名分先后):


  1. 进互联网大厂;

  2. base上海;

  3. 转换赛道,选择离商业化更近,离互联网行业更近的工作。


市场调研


确定了需求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调研,确认需求是否合理,当前是否可实现了。


我先在拉勾、boss直聘等招聘APP上看了看行情,然后找了关系不错的同事同学,通过他们打探情况。


很快我就发现,上海加大厂这两个条件,就把选项限制在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美团这几家了。再加上这几家公司的总部都不在上海,只有部分业务在上海。


而且社招往往对过往的工作经历有要求,HR大多数青睐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用我实习生的话说, “HR就喜欢有竞业协议的人”。而我又仅仅有8个月的正式工作经验,想要转换赛道难度很大。


跟范冰老师约咖啡的时候,他非常鼓励我换赛道的想法,但也指出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想直接转C端比较难,不如“找个 freemium 模式的商业公司,例如 LinkedIn、Dropbox,他们靠 to C 免费,靠 to B 收费,既可以帮你累积 to C 经验,还亟需你既往的 to B 经验。”


同时他还提出上海的互联网工作机会不如北京丰富,也可以放宽视野。总而言之,就是保持自信,拉长战线,不要因为着急结束战斗,就盲目选择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工作。


经过这番调研,我改为只要能满足上述需求中的两点,就可以接offer。因此需求变成了这样:


  1. base上海的互联网大厂,可以不换赛道,继续做AI视觉这个方向;

  2. base上海的非大厂,就要换赛道,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业务;

  3. 如果上海没有合适的机会,就考虑北京的互联网大厂里感兴趣的业务。


版本规划


调研结束后,根据改进后的需求,我开始盘点手中的资源,规划版本排期。我手中的资源有以下几点:


  1. 近三年的产品工作经验(包含两年近乎全职的实习),深度参与过一款产品从初探期到快衰期的全流程;

  2. 得益于创业公司人少事多的局面,我担任了一款孵化产品的产品负责人,负责过市场分析、产品定价、产品规划、客户调研等工作,比一般拧螺丝的岗位发展更全面;

  3. 985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又有AI行业的工作背景,可以面试有技术要求的产品岗;

  4. 很多同事和同学进了大厂,可以找他们内推。


我开始准备简历的时候,正好是2月下旬。为了抓紧金三银四的时机,我快速赶出了简历1.0版本,计划用1周海投做面试复健,1周集中攻克感兴趣的小厂岗位,等面试技巧练得差不多了,再针对大厂改简历,找朋友定向内推。


快速迭代


真正开始投起简历来,才发现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并不如我想的那么高。小厂的面试十分顺利,除了第一次面试没有准备挂了之外,剩下的只要给了面试机会,我都顺利通过了。而这个唯一挂了的面试,后面HR也找我再面他们家的其他岗位。


然而大厂的求职之路,却比我想的要困难许多。我先在boss直聘上海投了不少岗位,然而大部分的打招呼都石沉大海,即使对方愿意接收简历,看完之后也少有回音。


甚至在某次海投之后,被某大厂的面试官直接在boss直聘里回复我“你看过我发的JD吗?”羞得我赶紧关闭了聊天窗口。


从第一周就接到了非大厂的offer,到后面海投大厂一次次被忽略被拒绝,我也经历了心情的大起大落。经过一番调整之后,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回到自己的准备上来。


我整理了面试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根据面试官的反馈不断调整回答,并为不同的岗位准备有针对性的自我介绍和简历。还一边在即刻的招聘小组寻找小而美的公司,一边刷大厂每日新释放出来的岗位,发现有我感兴趣的立刻找朋友打听内部信息。


有好友内推帮助确实很大,他们可以帮忙判断岗位的隐藏招聘要求,甚至直接和部门经理及HR沟通。比如我就遇到腾讯的JD没有写工作年限要求,而内部员工可以在内推平台查到该岗位对应的职级,结果发现看似没什么要求的岗位级别还挺高。


此外,还有前同事认真帮我写了推荐语,大学室友帮我把简历完全重改了一遍。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等待机遇


正如产品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玄学一样。我分析、调研、规划了大半天,最后能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主要靠运气。


正好上海的字节跳动商业化风控团队刚刚建立,在大量招人,所以我这样工作经历并不对口的新人能抓住机会,满足了上海、大厂、换赛道这三个需求。


所以我建议想要跳槽却还在犹豫的朋友,不如先行动起来。市场行情是寒冬还是风口,自己的价值是被高估还是低估,就像小马过河一样,真正踏入河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说不定你就有好运气,求职之路一帆风顺呢。




# 我的 Newsletter 「增长黑客周刊」,请前往 GHacker.vip 订阅,每周一下午 5 点左右发送,分享我的最新随笔、书影音推荐。


# 我的社恐微信小号(本人使用,没正事不私聊,但会发朋友圈),可以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