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引领|勘测空天地一体化 助力又一世界级工程问世

空天地一体化

勘察测绘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功能、寿命、环境、安全和造价等。以往,勘察测绘人员给人的印象是脚踏无人区、手绘测量图的艰苦形象。如今,有了高科技加持,曾经“接地气”的勘测工作也变得高大上了。



太空中的卫星,天空中的无人机,探测地下的地质雷达,再加上综合数字化平台……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中南院在参与乌东德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建设中,综合运用空天地一体化法宝,打造了一支高科技、信息化的勘测队伍,为这个创下19项世界第一的国家特高压多端直流超级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贡献了创新力量。

乌东德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



01

“卫星” “无人机”

空天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昆柳龙直流工程起于云南昆北换流站,落点在广西柳北换流站和广东龙门换流站,线路全长1452公里。中南院负责的线路路径里程为268.6km,几乎横跨整个广西境内。


工程所经之处多为南方丘陵和卡斯特地貌,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同时线路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夏秋之际,潮湿闷热,荆棘丛生,蚊虫肆虐,给外业勘测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复杂的工程环境


环境复杂,时间紧迫,为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勘探任务,中南院勘测团队积极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技术、无人机航测技术、网络GPS测量技术等各种创新手段,成倍提升了勘测综合效率。


网络云服务平台


以卫星定位导航技术(GNSS)为例,勘测团队以往主要使用GNSS技术搭配传统电台传输数据,重复建设基站,连接配件多,有效覆盖范围只有4公里,“如果超出信号接收范围,我们不仅要多次移动基站,而且山区作业过程中需要专人看护,基站从拆解到重新架设往往是以小时计算,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测绘专业主勘人黄志远说。


网络GNSS RTK基准站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勘测团队应用新式网络GNSS RTK测量技术后,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减少了人员野外作业携带设备的数量和重复性工作,在作业半径可达30公里的同时,提高了作业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


网络rtk作业半径示意图


“通过前期准备,选择合理的驻扎点,我们把基准站设备架设到住的地方就可以覆盖一个队伍一半的作业范围,再也不需要专人搬运和看护设备了。”黄志远说。


网络GNSS RTK流动站


为了让线路设计团队更好地规划选择线路,避免外业工作的反复性,增强优化设计方案,较少资源浪费,勘测团队还建立了精细化的三维数字化平台,把平面变成三维立体的形式,既可以知晓植被、塔位、房屋等各类区域的平面分布情况,又可以初步判断路径方案与既有地物空间位置关系。


三维数字化平台可以方便在室内落实杆塔位置,达到“室内终勘”的目的,大大减低野外工作的返工率,全面提高施工图阶段的技术经济效益。


三维数字化平台


走出工程实践,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对“昆柳龙工程”展开技术总结和创新研究。在施工过程中,编程拍摄了4期卫星遥感影像,拍摄了3期无人机影像,对线路的施工进度、通道的房屋拆迁、林木砍伐、地质灾害进行动态的质量监控,形成行业标准《电网建设遥感动态监控技术规程》。


4期卫星影像

3期无人机影像



02

“CT” “微创”

透视地底选择最佳塔位

在应用空天“千里眼”技术的同时,中南院勘测团队还拥有多种新技术“透视”地底,精准呈现地下信息。



中南院负责的项目标段存在大范围喀斯特地貌、溶蚀准平原和岩溶峰丛地貌,虽然表层可能看起来很平整,但是地下孔洞颇多,如果选择的塔位下面有溶洞,就会出现倾斜、倒塌等问题,不仅影响单个基塔,甚至会影响整个工程线路。


在充分了解当地地质特征后,中南院线路勘测团队综合应用喀斯特地区高密度电法物探技术、轻便钻技术、地质雷达技术,让地下情况一览无余。


地质雷达


地质专业主勘人张奥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使用高密度电法物探技术和地质雷达技术就像做给地下做‘CT’,通过不同介质的导电性质和电磁波反射来生成二维成像图,协助工作人员推断溶洞位置和溶蚀发育情况;轻便钻技术就像是做‘微创手术’,可以通过一个小型转头揭示地层分布情况。”


高密度电法


在终勘阶段,勘测团队在宜州段便发现了一个20多米高,30余米宽的大溶洞,成功避免了在该区域设立塔位。


溶洞调查



03

“十万步” “勇战役”

攻坚克难助力项目投产

工程的顺利推进,高新技术至关重要,人的因素同样不可或缺。


变幻莫测的天气,蚊虫滋生的密林,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这些可以说都是勘测团队在外工作的常态,但他们硬是凭借着一身“过艰难险阻如履平地”的本领,以惊人的速度及合格的质量完成了勘测作业。


终勘现场


因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勘测人每天在出门时都要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衣服经常要干湿几遍,身上和脸被划破也是家常便饭。”黄志远感叹道。


田间测量


在线路勘测工作中,翻山越岭是常态,这导致勘测团队的成员们总在不经意间“霸占”朋友圈的微信运动封面。黄志远介绍,他们每天的微信步数最少都是3万步,平均在6—7万步,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0万步。


一览众山小


现场工作离不开同事们相互扶持和鼓励,也缺少不了公司领导的人文关怀和指导。项目开展过程中,时任勘测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王圣祖带队前往现场慰问,鼓舞现场员工士气,带去了公司对职工生活的关怀,项目经理石克勤更是常住现场,辗转多个终勘队伍驻扎点,把控工程整体质量和安全的同时,还耐心的解决现场遇到的疑难杂症。


终勘现场


勘测团队始终保持敢于拼搏和奉献,初心不敢,吃苦耐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代代传承。


2019年,是项目施工高峰期,施工现场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杂症,需要有相关专家为建设单位出谋划策。为了更好地服务项目单位,张奥从2019年2月—11月,都在项目现场提供技术支持,繁忙的工作让他甚至错过了自己的小孩周岁生日。


“当时晚上手机都不能关机,有时凌晨两三点还要赶到项目现场。”最忙的时候,张奥一天最多可以接到近50个工地的电话,在工程沿线的大部分县城和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工程师凌晨1点前往现场


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也没能阻止勘测团队服务现场的脚步。武汉封城期间,中南院通过网络会议配合各参建方进行复工复产准备。为了响应项目攻坚提速的要求,勘测团队还迅速协调安排武汉以外的技术骨干赶赴现场,提供支持。



今年已经55岁的李伟强是项目责任工程师,3月5日,在得知项目急需技术人员支持,而身处武汉的同事无法前往时,他直接从广西出发赶往项目现场。


手持武汉籍身份证的李伟强,出行和住宿受到了极大影响,他只好从广西防城港市坐了一天的出租车赶到宜州市。在按照当地防疫政策隔离14天后,李伟强第一时间赶到了项目现场,协调解决现场各类技术难题。


“铁肩膀”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如今,创造19项世界纪录的昆柳龙直流工程已成功建成投产,中南院的勘测团队也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的科技法宝和自己勇挑重担的“铁肩膀”,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编辑: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党群部供稿: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中南院


▼  往期精彩回顾

丰碑|山西首台特高压电网配套百万机组投运
清明,为英雄致敬
新闻联播: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大容量海上风电项目投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