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年填报的专业,有多少成为了职业

2017-06-11 AiwenX 《城市建筑》

这不是篇狂打鸡血的心灵鸡汤,也不是在针砭时事或高唱赞歌,只是在阔别高考8年后一些小情怀的碎碎念。正在填报志愿的、找工作的、当然还有各位人生赢家欢迎一起来指点一下彼此的迷津。

我高考是在2009年,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选了“建筑学”,然后又一条龙的依次填了城市规划,景观学。原因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学的是理科,又不想学数理化,建筑学的存在简直完美的化解了这一问题。只有理科生才能学,还得是理科生中的高分,同时还需要浑身艺术细胞,怎么看怎么逼格高。这种生存之上半人半仙的感觉,还是很对我胃口的。现在看来那时候心里就已经埋下了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种子了。 

后来就等着出成绩。对,我们那个时候还是先报志愿再出成绩,而且没有平行志愿。所以报志愿成了一场赌博。虽然我至今都觉得这种政策就是在坑孩子,但这种赌博却增加了事情的刺激性。大家有没有发现,等待的过程才是精髓。就比如,每次考试前等待发卷的瞬间是最紧张的,考完其实却也没有多么轻松。期待出去玩前的感觉是最兴奋的,玩上了也就那么回事。就像划火柴,最开始那一下火焰最大,之后也就稳定了。


再后来,出成绩了也发录取通知书了,我就进到了下面这栋楼里,读起了建筑学,0934101建筑学一班。一读,就读到了博士,现在已经第八年。

@土木楼    拍摄:叶洋

现在回忆起报志愿,选择好像也没多难。可能因为那时候还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就是很直接的凭着当下的眼界做判断。世界这个球,能看到的半径不大也有不大的幸福,你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可以专注享受眼下的幸福。而当你能看到的太多,就会想要的更多,把精力都投入到了你没有的东西上却嫌弃已有的。所以说欲望是心魔,能成就你,也能摧毁你。想想如今的时代,每一处都在发声,整个世界都恨不得推到你眼前,你不看都不行,搞得那么多人开始迷茫焦虑怀疑人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怪不得说阅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才是真爱,毕竟你看过世界后还知道自己要什么,那是真的透彻了。

前两天高考,我特想去高中门口看看他们进考场的样子。高考可能是最能按实力洗牌的考试了,不看颜值,不看背景。看着他们最后一搏甚至有些坦然无畏的表情,我知道这其中饱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这是对自己三年苦读的一个终结,有些万众瞩目,又有些如释重负。人生中总是需要一些节点,成为过去的到达,和未来的开始。这介于终结和出发之间的奇点,总是容易让人热泪盈眶。

虽然大家普遍的现象都是说:我靠,我学的专业和我想象中怎么差这么多,但我还是对这个专业表示自豪的,设计嘛,带着点清高和脱俗劲儿。有关建筑学到底是啥,已经是被解释过千百遍的了。不是室内装潢不是结构计算不是现场施工,是楼房的空间设计,包括功能和造型,而其实我认为也该包含室内结构和施工。

关于对它的感受可以看这篇文章:(点击查看)

建筑,是一场苦其心志的劳耕

关于对它的回忆可以看这篇:(点击查看)

杨哥夜话 | 西大直街66号

但还是想提醒大家,选择了一个专业,就得接受它表象背后的真实,行行如此,没有哪个行当只有光鲜亮丽。这就像谈恋爱,决定在一起靠的是吸引,能够走下去靠的是坚守。

而关于我为什么读博,好问题,我也想知道。这么一个强实践性的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学到的远比在学校多。但我叛逆的青春期好像到来的比较晚,在人生定位没有成形之前,我还想再给自己一段时间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一旦固化了麻木了,想出都出不来。恩,大概就是我还想折腾吧,还想get我的人生之点。

随着近些年来的跳槽热和转行热,很多人并没有把当年报考的专业发展成为最终的职业。我不禁回想了一下我们的专业选择之路,以及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当年选专业是为情怀买单。

讲真,我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选择专业是很盲目的,年少时期很多人并没有发掘自己的天性。这就像在一个刚会说话的婴儿面前摆了十个成语,问他哪个成语形容你此刻的心情最恰当。在纯纯学了12年课本,没有社会实践的前提下,在还不知道都有什么行当每个行当具体做什么、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的时候,选择专业只能靠感觉。顶多有在社会上闯荡多年的亲朋好友能给你讲授点经验,但别人的经验终归是别人的,个中滋味你并不了解。选择哪一行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还太遥远太模糊。所以说,在没有评判标准和亲身感受之下做选择,选的是一个“你以为”“理想化”的专业,情怀的比重更大。

但可贵的是,选择专业是件很单纯的忠于内心的事。单纯和执着是特别让人感动的两样东西。那时的大家,都在心里勾勒了一个理想国,期待并相信自己活成理想的样子。那种纯粹的希望闪着金光,炽热美好。只要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什么都没有错,不管它是不是你最终的归宿,爱过。

职业的选择是在为生活状态买单。

记得有一次大家在班级群里讨论一个设计公司好不好,一个在那里实习过的同学说觉得一般。我问是文化氛围不好么,大家干的不起劲儿?后来一个同学接:是待遇吧。工作累不累吧。我才瞬间反应过来在象牙塔时间久了的我,活得还是太架空,还是在为自己的一腔热血找落点,只注意到了精神满足,却总是忽略生存这件事。

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专业还比较满意的人,会直接在行业里找一个性价比不错的公司。不满意但有魄力的,会继续找寻人生的契点或者自己创业。我觉得两者都很OK,没有耽不耽误,谁比谁快。只要找着合适的了,多晚都不晚。

我说我希望我会做一个我心甘情愿为之辛苦的工作,在一个始终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工作,身边的人总能彼此激发,能感觉到自己在活着并充满热度。当然,也有很多人,不care这些有的没的,把费在寻找真我上的劲用在享受生活的其他方面,活得相当幸福。我也曾说服自己何必跟自己较劲,能不能赶紧找个坑然后享受生活就得了。但后来发现我做不到,我还是执意相信能有一种既能满足情怀又能满足温饱的生活状态(我控制不住我寄几呀 )。这种生活状态不仅包含金钱、地位,还包含情怀、兴趣、人生价值。

人生本是一场持续性的探索,即使最初的志愿不是你最终的职业,又能怎样呢。

有一种幸运——你一开始选的专业就是你喜欢而擅长的终身职业。

还有一种幸运——你发现了你最初的选择不准而重新找到了你真正适合的职业。

也有一种幸运——虽然你没多喜欢也没多擅长你的职业,但你只把它当成一件工作,你还有其他精神满足的途径。

还有一种幸运——你本不喜欢你的专业,后来发现你越来越喜欢且擅长。

不幸的是——你对你的工作状态不满意,你又很注重精神追求,但你却一直将就至死。

很多人不肯放弃自己的专业不是因为真的喜欢,而只是舍不得为它付出的这些年。而你以为你抱着的金砖真的是块金砖吗?如果不是,再持续为它付出更多年是不是损失更大?人生本是一道开放题。一开始我们总以为第一个决定就会一锤定音,但慢慢发现,人生就像做设计,你按着最初的理念做,却有可能发展出另一种结果,而那个结果也同样精彩,这些出其不意的变数正是生命的有趣之处。

所以有时想想,何必过于慎重呢?在这个N元N次方程中,存在着千千万万的变量。随便哪个一变,你之前的命题就不成立了,而你为何要守在那0.01的差池边不肯挪步呢。即使改变了,也不代表之前的是错误的,反而多了一场人生尝试。我们在寻找中渴望抵达一个终点,但也许人生本就没有终点。我们炖着鸡汤抱着充电宝深一脚浅一脚找寻的“定论”,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然而对于散点性思维的我,并没有活明白,更没有了解这个社会。写文章不是在指引,不是在劝转行或劝守住,倒像是在辅助自己缕清思路。即使在探索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焦虑、怀疑,但在成长这条道路上,花多少时间都不浪费。即使有那么多普世的“正确的”经验让人很不安,但我们还是想找寻到真正完整的人格。生活本没有定式,这其中的体验才是最珍贵的。

感谢我经历过的每一个阶段,感谢让我留下痕迹的每一个地方,它们都印刻在我的生命里塑造了现在的我。在当年大学的专教里,照片右边已经有四位已婚青年了,才发觉一晃已经过了这么多年。

@建筑学院253,09级本科生


研究生时期的同学们也都进入了各自的新阶段,每一次再聚都成为了更亲的人。

@创研院,14级硕士生

希望我们不管在哪里,做着什么,都真实地面对自己,做着自己想做的事。青春是一趟列车,路过的风景和路过的人,是这趟旅程中最美的际遇。


“想飞到那最高最远最洒脱,

想拥抱在最美丽的那一刻。

想看见陪我到最后谁是朋友,

你是我最期待的哪一个。”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我们用城市的视角解读建筑

我们用建筑的语言诠释城市

感谢关注城市建筑微信

微信平台:城市建筑或UA_2004

官方网站:www.ua2004.com

新浪微博:UA城市建筑

订购热线:0451-86289326

欢迎转发支持,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