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上: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辅读(朗读+解析+微课)

苏城语文 2023-12-29

 21. 古诗三首  


◆◆ 课文再现 ◆◆


◆◆ 课文朗读 ◆◆



◆◆ 课文解析 ◆◆





一、课文导读

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首联上句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瞑独有的特色。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地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人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土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词的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两个“ー”字,概括了行军路上跋涉过的千山万水,写出了行军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下阕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首古诗词均配有插图。第一幅插图上有远山、流水、竹林、三两人家,描绘了一幅山居秋瞑图。第二幅图中,诗人独坐江边渔船上,枫树的枝叶静静飘落。第三幅图,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大雪漫天飞舞,军旗随风飘动,无数顶帐篷透出昏黄的灯光。三幅插图,均营造了和诗词相对应的意境,便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字词识记

1.我会写: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
2.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
3.多音字:泊:bó (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

三、古诗解析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注释:

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诗意:

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鉴  赏:

首联上句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瞑独有的特色。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地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写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


注释:

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诗意:

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人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主题: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鉴  赏:

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主要作品 :《通志堂集》《纳兰词》。


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注释:

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⑧故园:故乡。


诗意:

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主题: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鉴  赏:

词的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两个“ー”字,概括了行军路上跋涉过的千山万水,写出了行军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下阕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四、问题解析

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4.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5.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习题参考

2.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思想感情:醒着离家千里之外,想梦中与家人团聚又被风雪之声吵醒。这样的情景之下,作者就更加思乡了。


六、知识拓展

古人表达思乡之情的景物明月  杨柳  大雁       表示思乡的词语:思念挚爱怀念想念 云树之思不由自主木落归本 魂牵梦萦 感慨万千 辗转反侧
本课描写思乡的诗句: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8)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 微课教学 ◆◆

◆◆图文解读 ◆◆





素材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晓语轩
免责声明:所有图文、音视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在看”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加油

点这里查看“
下一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