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ride火了!“骑”有此理? | 新知岛
近年来
“夜骑”“周末骑”“Cityride”
一波又一波的骑行热
在各大城市持续升温
骑行火了,骑友多了
可骑行更安全了吗?
8月11日
河北一名11岁少年
在随团骑行中意外摔倒
被对向车道汽车碾压
不幸去世
(点击下图可了解详情)
最近
杭州一位医生网友发帖称
近期半夜接收了
很多骑行外伤急诊
某天医治的9人里
仅有1人戴头盔……
而这并非个别现象
当下骑行安全隐患突出
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这一期《新知岛》邀请了
福田区自行车运动协会
副会长盘远华
及媒体人朱克奇一起聊聊
城市道路系统
对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行驶
是否友好?
安全骑行如何保障……
1
一场非机动车的交通革命
曾经,自行车是我们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飞鸽”“永久”“凤凰”等摩登品牌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那时每日上下班壮观的自行车洪流,更是让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 1984年,电影《自行车的王国》中提到:“目前,全世界自行车的总数已经超过汽车,突破了5亿辆。中国约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仅北京市就有四百万辆,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有一辆自行车。”
历史数据显示,1985年的深圳,城市规模小,建成区面积约48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自行车道是道路“标配”,自行车出行比例也一度高达44%。
△ 1985年,蛇口工业区下班的人流。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扩张带来出行半径增加,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依靠人力提供动力的自行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自行车大国开始向汽车大国转型。当时的深圳,自行车出行比例也在逐渐降低,在2005-2010年间仅为4%-6%。
变化也在纵横交错的道路网里有所体现——给自行车保留的空间在慢慢缩减。
然而,城市交通拥堵及出行“最后一公里”等问题的出现,大家这才意识——
城市不光需要汽车和地铁,那些街巷“毛细血管”里的出行需求,需要被看见,被倾听,被解决。
盘远华:不管是脚踏自行车还是电动自行车,从参与交通的角度来说,目前是纳入到非机动车去讨论。
一方面,卸掉代步工具名头的自行车携“共享模式”重返街头,之后渐渐出现时尚运动、休闲健身等新定位,怒刷存在感。
另一方面,电动自行车迅速爆发、不断下沉,在市民生活中承担了两种角色——通勤工具与生产工具。
在满足短途通勤、买菜、接送等刚需的同时,电动自行车成为各大平台骑手的营运工具,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发展的物流配送产业带来巨大的两轮电动车需求。
2
“夹缝中”的非机动车
安全骑行有“物理门槛”
据悉,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达4亿辆,相当于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
大家因高效便捷和低成本选择了电动自行车,但也厌恶其神出鬼没、逆向行驶、乱行乱停等各类交通“痛点”。
这当中涉及城市道路资源分配、市民骑行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非机动车道时,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由于历史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的多数道路上,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共用一个无高差的板块,即采用人非共板的断面形式。非机动车出行,是和行人“挤”在同一片空间的。
朱克奇:汽车普及之后,大家以为自行车就会被取代,但是后来发现无论是自行车还是电动自行车,在一个城市的运作当中,都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电动自行车数量的激增,使得这一空间关系变得尤为紧张。
有媒体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官网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从2013年到2023年,十年间深圳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暴增420万辆,增长了625%。
而深圳机动车保有量也一路走高,从2013年的250万辆涨至2023年的417万辆。
这般双重增长,给城市交通规划、道路建设和城市治理带来了重重挑战。
据了解,为补齐非机动车道短板,深圳市自2017年起,以每年300-400公里的速度,推进非机动车道建设。
2018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圳市完善自行车交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今后新建及改扩建道路应100%设置自行车道,而且自行车道原则上尽可能避免与人行道共板设置,将通过缩减机动车道或利用机动车闲置空间等多种方式增加自行车道空间,保障自行车路权。
2020年,深圳首部自行车交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提出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
在2024年7月,深圳市政协举行“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提到,已编制《深圳市非机动车道设置指引汇编(试行)》,要求新建道路100%设置独立路权非机动车道,并计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全市具备条件的道路非机动车道100%覆盖。
截至今年6月份,已累计新改建非机动车道2971公里,全市非机动车道里程达到3915公里。
修建一条崭新平整的新车道也许容易,但城市规划上的“骑行友好建设”无法一蹴而就。
对此,盘远华感受很深,“我们这群很早就在深圳骑行的车友,亲身经历了这其中的很多变化,所以会继续抱着乐观心态去关注。”
此外,两位嘉宾也留意到,在保障非机动车道供给的同时,多元的骑行需求——日常短途出行、外卖员快递员配送服务以及日渐流行的骑行运动之间,仍然会存在快慢混行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上,朱克奇分享道,“我觉得未来可能会结合不同功能定位,做更精细的划分,用更多层次的考虑来保障‘各行其是’的安全。“
这层顾虑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除了改善城市道路骑行条件,骑行安全教育也同样重要。
3
“能骑”不等于真的会骑
安全骑行有“知识门槛”
回到开头的杭州受伤案例,骑行党不戴头盔等护具,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自行车失速后的安全隐患。
曾经仅用来代步的自行车,上路车速不快,大家普遍习得的交通规则停留在红灯停、绿灯行、礼让行人等基础常识。
“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从小到大接受了各类安全教育科普,骑行这块的内容是很少的”,盘远华提到,“我们自行车运动协会,实际上也在充当宣传骑行安全知识和运动专业知识的交流平台。”
据悉,协会一般从最基本的骑行知识教起,“第一要掌握平衡能力,其次是制动能力(刹车),第三是对速度的把控。”
其中,控速是最关键的,这条准则也适用于电动自行车的驾驶。
在当下流行的城市骑行运动里,既包括普通市民兜风的休闲骑行,也指向专业或业余骑行爱好者(公路车、折叠车、山地车等)在专用道上的骑行。
但是,有个别爱好者盲目追求竞技性,将日常通勤的道路也当作了体育比赛的“竞技场”。其中有些骑行新人觉得自己年轻,反应速度快,然而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
图源:定格深圳
据一位自2015年开始接触骑行的业余赛骑行车手孙潇(化名)介绍:
“专业的公路车车身极轻,一旦路上有个小坑、压上小石子、甚至一阵横风都极易引发翻车事故。速度过快时,非常考验车手控车技术,要有足够的体力对抗风阻,有足够的力量对抗微小的车身失衡,有足够的经验控制呼吸频率,还要有极佳的心理素质保持镇静。”
还是那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拥有“慢下来”的能力,才能在享受骑行魅力时,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在快生活节奏的深圳
越来越多市民
通过骑行“慢”下来
探索城市各色风景
从市区街道、滨海碧道
到郊外小径、山间公路
骑行人的身影无处不在
今年5月,福田举办
第十一届欢乐骑行活动
500个活动名额
在报名通道开启后
2分钟内被抢空
再次点燃“骑行热”
想了解骑行安全的更多内容?
福田有哪些户外骑行好去处?
请上座本期《新知岛》
↓↓↓
“开车太快,走路太慢
骑车刚刚好”
这句对“中速风景带”的形容
常被很多骑行爱好者引用
当自行车
以新形式重返城市生活
庞大的骑行群体
不仅需要友好舒适的道路条件
安全文明的骑行风尚
也应该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路漫漫,且徐行
-END-
编辑 | 劳子殷
校对 | 廖静文、蔡诗妍、周晓媛、聂响
审校 | 兰永久
监制 | 郑永涛
信息来源 | 福田融媒、深圳卫视深视新闻、奥一网
推荐阅读
往期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