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慎坤:对女儿深深的牵挂

2017-02-11 蔡慎坤 蔡慎坤



文/蔡慎坤


(今天时评依然发不出来,只好推送这样一篇短文)

又是女儿的生日,又是没有父母陪伴在她的身边!这是女儿独自在大洋彼岸度过的第八个生日,也是我们做父母的,长久以来,对女儿深深的牵挂和亏欠!


我们这一代人,有许多的遗憾!最大的遗憾,是只养育了一个子女,是没有陪伴子女一同慢慢地成长。今天,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凋敝的乡村,都散落着成千上万的留守子女,年轻的父母们为了生计,为了打拚,习惯于把子女托付给上一辈抚养,这实际上是逃避了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而政府长期以来强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千千万万家庭未来面临更多的挑战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谓的传承,不仅仅只是子孙的繁衍和家族的兴旺,也不仅仅只是财富的积累和权力的追逐,而是还要把爱传递下去,爱父母、爱子女、爱邻舍,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也很难想像一个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能够让心中的爱流淌出来。


女儿2009年离开北京时,只有16岁,如果政策允许,她原本应该在2010年参加高考,然而北京非京藉户口的学生只能回回到户藉所在地参加高考,而我女儿在户藉所在地海口既没有档案,也没有平时的综合成绩,从北京到海口来来往往几番折腾无果,最终只好放弃了在国内读书的计划,让女儿提前走出了国门。


2008年是北京奥运之年,在全国上下一派喜庆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中,我们原本以为这个崛起的大国这个繁华的盛世,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奥运会之后,北京会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改变,变得更开放,变得更文明,这个古老的城市也会因此更具活力更有魅力,更能包容和接纳从四面八方涌进来的外地人。


在此期间,许多居住在京城的非京藉学生家长,经常在一起交流各种政策信息,为了让非京藉子女在北京参加高考,大家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起连署呼吁,频繁到北京市教委和国家教育部申诉上访,希望北京政府体谅非京藉家长和子女的艰难,允许在北京连续读完初中读完高中的非京藉学生参加高考。


我们更希望政府尽早出台涉及上千万非户藉学生的异地高考政策,让成千上万的家长早日摆脱这种外人无法想像的痛苦和焦灼,让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告别骨肉分离之苦,让更多留守子女回到父母身边。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一项关系千万民众福祉的重大公共政策,也是公民理应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绝不是什么施舍和恩赐。


许多非户藉学生从小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求学,其中很多都是生于斯长于斯,若在国境之外早都能获得他国国藉了,而在国境之内不仅无法获得户藉,更不能在生活的城市获得平等上学的机会,以致使很多学生临时被逼回老家参加高考,或者只能花巨资转向海外求学,这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教育岐视政策,也严重侵犯了青年学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以北京为例,这个城市最新的人口统计数字是2170.5万,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9%。这个数字是在近几年北京拚命驱赶低收入群体之后发布的官方数据,所谓外来常住人口包括那些在北京申领暂住证和居住证的外地人,实际上,还有许多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并没有去申领暂住证或居住证,也就是说,在北京暂住或居住的外地人远不止800万!


暂住或居住在北京的外地人都很清楚,北京并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也不属于我们的下一代。当年我送女儿离开北京时叮嘱道:北京虽然很繁华,但我们在这里只是过客,只是暂住或寄居,即使再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也不属于我们。如果将来还要回到这里,子女依然会面临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去年,女儿在外读完研究生,也没有再提起回北京的事情。


然而,一个独生子女,与父母天各一方分隔两地,我们心中总有太多的牵挂和思念,特别是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我们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之情,总是挥之不去,常常想起她儿时在孩子们一起在海滩上嬉戏欢乐的画面,也想起她一只手扶着单车一只手拿着冰棍飞奔的样子,也想起她16岁那年拖着两个沉重的行李箱在北京机场向我们告别的场景……一晃八年过去了,那个怯生生的女儿如今长大了,未来的路,无论是风还是雨,无论是坦途还是曲折,她必然要独自去面对独自去经历。


蔡慎坤原创作品,欢迎分享转发

公号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蔡慎坤 微信公号cskun198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