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设计营商周:突破传统新格局的思考
以下图文均授权Designwire独家策划
纪伯伦《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
连续十五年热度不减的‘设计营商周’在这个冬天如约而至,60多位全球顶尖的设计专家云集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以设计为原点,探讨人、城市、社会的关系,为观众带来一连串精彩的视听盛宴。
▲(左)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芝加哥副市长科赫先生
众所周知,每一年的香港设计营商周都会选择一个城市作为合作伙伴,今年将目标锁定了创意人才辈出的“风城”芝加哥。来自这座城市知名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与行政人员等一众专才将“芝加哥制造ChicagoMade”的精神带到香港,向听众分享他们在不同创意业界范畴的经验。
Designwire以记录和求解的视角走访了几位在芝加哥闻名遐迩的设计者,通过对话,呈现一个全面的香港设计营商周。并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属性,探求设计的未来趋势、情怀与社会责任。
市场与客户的情感互通
拥有全局观的设计师是可以创造出力量的,他的性格中必须有以下品质:理性、对人们生活的未来抱有责任、并永远完善自己。而在这其中,任何抛开市场与客户的创意都是不现实的,‘以人为本’就像一个永恒的梦想,比未来近一点儿,比现实远一点儿,但幸好有一众努力去接近梦想的人。
▲IDEO行政总裁及主席,经常与世界各地的商界人士和设计师分享设计思维和创新的价值。被评为LinkedIn15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DW:在新科技和媒体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原创设计更有效的适应市场?
Tim Brown:客户与设计师的情感互通,承载着品牌的未来。这种互通建构在对‘为什么’的诘问中 - 我们为什么要制造?创新观念与价值形成也是从这样的思考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响应式商贸是商业世界的新路向,我们致力明白客户的渴求,并从设计中找到互通。
DW:一味的满足客户吗?还是在设计理性的范围内有所取舍?如何平衡?
Tim Brown:对于设计首先要知道哪些是我们不想要的,我不希望我设计的空间里没有互动,无论是到访者之间,还是主人与装饰之间,这种互动是很重要的。在这过程中,妥协是在所难免的,我和我们专业的团队一起讨论,采用一个符合客户需求的设计方案设计我的产品。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会听取意见,还要学会“教育”我们的客户,我们是专业的人,需要让我们的客户了解我们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
DW:怎样看待合作?
Tim Brown:合作要明确,这需要非常多的专业知识,而我也可以在这过程中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也有精力更深层次的去创造一些东西。很多时候,跟我们合作的政客成了我产品的使用者,同时也会指引我们的设计。
▲Michael Young工作室创始人,在业内被称为成熟的极简主义者,其工作室已经被公认是亚洲最令人兴奋、最强大的设计公司之一。
DW:您如何理解创意的商业价值?
Michael:可以从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问题随之而来,这两个市场相对应的人群分别是富人和穷人。说实话,我喜欢和有钱的人一起共事,因为这样的人可以让我的设计更有创造力,同时还可以让我坚信的东西通过设计实现,这些东西就包括神秘、传统和未来。这是唯一可以在设计中实现个人情感价值的途径,也是我想做的事情。
DW:如何看待设计、创意和市场的关系?
Michael:首先,设计能通过个人人生经验得以实现,因为设计就是日常那些发生在你脑海中事情的创造性反映,比如说:灵感。这是我对设计的理解。但是我相信,人的人生经验在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创造力。
其次,为了了解市场,我们必须置身在市场中,即使我很忙,我依然会花一些时间和我的学生交流,告诉他们离开香港一年,全世界去看看其他人在做什么,让自己能够亲身体验。这样会对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得更加深刻。
每个人只能来世上一次,那么就需要把我们所做的工作实现。还有一点我想说,年轻的设计师把自我展现在众人面前,因为你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是你全部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也要尊重一些东西,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主张的世界,设计师也要学会妥协。
探讨的目的是为了获知,通过设计师在国外研究及设计的经历,审视迥异的工作方式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行业及社会间的现实差异,此外,也可以借由呈现这些思考方式,得到创新的思维,为未来建筑提供更多启示。
▲ 国际建筑及都市规划公司MVRDV的创办总监之一Winy Maas,致力推动可持续都市设计和建筑规划
DW:如何看待建筑的创新?
Winy Maas:我认为建筑是能够给创新指引新方向,来创造我们的环境,在某些方面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现存环境的不足,并且尽可能的摒弃这些不足,可以体现在气候、社会或是自由方面,这就是我定义的建筑,投入更多精力关注我们的生活和存在的城市。
我们周围的很多大型的建筑体,谈不上有什么美感,只是完成了造型上的设计,我觉得这不叫建筑。建筑是注入美学的承载体,而且是可以被质疑的,为什么设计师会这样做。
DW:屹立于都市中的建筑应该有怎样的气质?
Winy Maas:建筑应该是城市的加分项,要能够很好的呈现特定地域的特色。以香港来说,我觉得这里的建筑十分有趣,建筑之密集和混杂,都令人惊异。
我对东九龙废弃工业社区略有所闻,也改造过那里的一个办公大厦,我将大厦做成全透明的格式,以便让香港的山可以透过来,不因建筑而阻挡这里的自然。虽然设计以外,需要历经一定程序,但我乐于见证崭新的建筑方式在旧区出现。
DW:在您看来,未来建筑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Winy mass:建筑师必须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并且将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一部分,还必须精通视觉渲染和沟通。虽然有的人说,建筑师这个职业正在消失,会被工程师、专栏作家、软件所取代,但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有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么认为太局限,未来的建筑会逐渐实现视觉化、结合影视特效、让项目的表象力更强,我现在就在沟通这样的事。
▲ 法国Vasconi建筑设计事务所CEO,善于运用论证的理论打造建筑,并提倡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国际享有盛誉。
DW:您如何看待传统建筑在城市中的存在价值?
Thomas: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欧洲,人们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但是在中国,人们就会把古建筑拆掉,建设全新的现代建筑,因为人认为新的东西就是好的。当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们铸造了一些并没有实际用处的建筑,这时就会选择摧毁一部分,但如果这样不断地摧毁下去,最后什么也没了,我总认为保留是聪明之举。
有一次我在昆明,被那里的景象打动了,很多建筑都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尽可能的保留传统建筑的精髓,在欧洲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做法。新建的建筑和古建筑保持同样的比例,并因此让城市拥有自己的灵气,对我来说,这是设计对城市做出的最大贡献。
DW:改造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的是什么?
Thomas:首先,就是要尽可能地保持传统建筑的样子。为了保持传统建筑的面貌,我们就不应该去整修,让其变得更加适合现代人观赏。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那里的人习惯去“改正”他们的过去,一种可取的方式就是现代和传统的融合。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保留前人创造物和他们的匠人精神,尽可能的保留文化传统。
与其说设计师在创造空间,不如说他们在营造生活,在各种繁花似锦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欣赏的、喜欢的、向往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自己的性格特点。
▲AIA托马斯杰弗逊设计奖和AIA伊利诺斯金牌的获得者,对于建筑如何提高我们日常生活的研究致使她那与众不同的建筑作品被赋予了文化代表的标签。
DW: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作为设计师最应该考虑的元素是什么?
Carol:我认为有一个观点是很重要的,作为设计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你不是在为一个体系在做设计,而是关注具体项目中的所有体系,并且让各个体系能够互补,并不能分开单独考虑。
像芝加哥海滨公园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设计的过程中,我不仅考虑人的因素,还会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如海里的鱼),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是必然的。好的设计师可以谨慎而又高效地把各个专业人士的研究结合起来。当然,这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建筑设计中。
DW:人、设计、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Carol: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为什么我会坚持我的设计理念?是因为我相信我的设计可以引导创造出更好的场所和环境。在我个人的专业知识方面,其中我想实现的是用设计让人们在生活中体会到一种独一无二,就像是一个分离器,把人从纷扰的环境中分离出来,所以,设计师就是在从事这样的工作,让设计成为一种特权。
DW:创意是什么?它之于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
Satoshi: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对某一种看法的坚持。比如说,我喜欢用苹果手机,是因为我喜欢简洁而又充满未来科技感的设计,我就不会选择其他的手机品牌。
可以从三点理解这个问题,设计、重要技术和软件。创意可以让设计变得更加的人性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当然,技术是需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其实,创意的价值是无限的,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权衡,但是之于商业价值的话,意义就不一样了。我觉得创意最大的价值就是以人为核心,从日常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并且创造附加价值。
DW:如何平衡现代与传统?
Chau:我对这样的话题挺感兴趣,不能简单地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因为现在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同时,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有时候可能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复杂程度。
我认为你说的这两点,在设计中再也不只是形式的问题了,而是由很多其他的因素共同组成,尤其是诉说使用者的需求,这是设计师需要承载的。一位合格的设计师不是把他自己的品味强加给使用者,而是要挖掘出使用者的需求,然后尽可能的把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
DFA亚洲设计大奖&deTour互动展览
在本届设计营商周期间,DFA亚洲设计大奖也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亦有让公众参与的deTour互动展览和工作坊等活动,呈现创意工业里最尖端的设计意念,并鼓励艺术家和商界人士共同引发设计的能量,传扬本地满有动力的创新精神。
▲ 林百货-让世界看见台南
▲Naman Retreat
▲三联海边图书馆
▲地瓜小区
▲Trilingua Design设计的可转动的乒乓台
▲AaaM Architects设计的“筑字室”
▲Stickyline设计的半透明的泰迪熊
【视频】对话大师Bruno×卢志荣×梁建国×琚宾×瞿广慈,东方是什么?
文章为<designwire设计腕儿>微信独家首发,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投稿info@designwire.com.cn,电话:010-683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