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高考考得好很奇怪?历史上这里的学校有多牛你知道吗?

2016-06-27 蒋荣耀 西葫芦



(原载2016年6月18 日深圳商报读书周刊08版)



1856年,11岁的陈明秀一家遭遇亲戚反目,家里仅有的财物又被土匪打劫了。在如此困顿之中,父亲带他进了布吉寄宿学校,遇到了洋人老师韦永福。

1923年,陈谨章走进位于沙头角墟市的东和学校的课堂,这位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了东和学校的英文教员。他是当地“十约”长老花大价钱从国外请回来的先生,尽管这一年由于省港大罢工导致的混乱,深圳人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1840~1940年代,是深圳的乱世,动荡,骚乱和战争不断。以1911年到1925年见诸档案的记录:1913-1916年,盐田关口哨所被抢劫三次;1913年和1914年,大鹏湾入口的南澳关口哨所被抢劫两次;1915年陈坑哨所被掠夺;1916年-1917年,陈坑东部的葵涌关口哨所被抢掠;1919年,爆发8起严重的跨境武装抢劫,沙鱼涌关口哨所被抢掠;1921年-1922年,沙鱼涌渡口被海盗劫持三次;1922年,沙鱼涌渡口发生2起海盗抢掠事件。另外,两个海盗团伙在大鹏湾发生械斗……

但是令人惊叹的是,无论时局如何,深圳的新式学校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陈明秀后来也赴瑞士留学,而像陈谨章这样的留学生又再次回到深圳的村庄学校。乱世的动荡与教育的活力,近代深圳为何会呈现这看似矛盾的两面?


1、办近代教育比国内很多地方要早

清末明初,是深圳的乱世。

1860年代到1900年代,大清帝国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对深圳这样的边境地区控制力日渐削弱,窃贼、海盗和抢劫事件层出不穷。村庄的利益争夺和土客械斗成为家常便饭,布满深圳各地的炮楼绝不是摆设。革命者也借这种局面积蓄力量,1900年和1904年,这里先后发生过两场针对满人政权的起义斗争。

这是典型的乱世。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圳还出了不少人才,这得益于深圳近代教育的兴起要远比国内很多地方早。

1905年,清朝宣布取消科举考试,改办西化的现代学堂。两年后,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示范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拉开序幕。

深圳则要早半个世纪。

1848年,巴色会传教士韩山明在沙头角开设了第一个客家学校,到次年,学生数量达到25人。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当时中国仍然是科举取士,一个客家人社区居然有这么多家庭愿意把孩子送进教会学校,说明沙头角人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模式,尽管这个学校开办的时间并不太长。

到1851年,韩山明又在南澳的盐灶村开班了一所小学。

1856年,布吉的丰和墟出现了一所专收男孩的学校,负责人为传教士韦永福。后来成为传教士的陈明秀就是第一批学生。

同年,传教士黎立基在李朗办了一所女子小学,这是广东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导致国内对洋人的仇视,烧毁教堂殴打传教士的事件层出不穷。韦永福在李朗被绑架。尽管驻扎香港的英军派出八十名士兵很快解救了他,但导致了刚刚成立的学校暂停。


1864年,李朗村建立了存真书院,这是第一所用客家方言授课的神学院,也是深圳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我们之前提及的凌氏一族有众多子弟毕业于此,均学有所成。凌启莲长子凌善元在存真书院毕业后,被派往客家人聚集的东梅江地区传道。凌启莲次子凌善昌,李朗存真书院毕业于后赴檀香山经商。四子凌善昭,李朗存真书院毕业后赴檀香山传道经商,曾掩护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六子凌善永,李朗神学院毕业后,于 1902年到德国占领的青岛经商。凌善永后成为会计专家,在著名的安源罢工运动中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善元长子凌道扬先后在美国麻省农业大学,耶鲁大学读书,他倡议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缔造者之一。善元次子凌达扬,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很难想象,李朗这个不大的村落,在那样动荡的岁月里曾经诞生过三所学校。而由这个小村庄薪火相传,诞生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此意。

2、虔贞女校,最早也是最好的女子学校


教会学校中,不能不提的是位于浪口的虔贞女校。

虔贞女校的前身是1861年建设于香港西营盘的巴色义学。巴色义学专收女生,到1867年学校已经有50位学生。1891年,巴色义学从香港西营盘迁到龙华墟的浪口村,并更名为虔贞女校。

作为教会学校,虔贞女校招生却不分教内教外,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入读。刚开始,学生主要是一些贫穷人家的女孩和孤儿,但是随着办学声誉不断提升,一些富裕人家和士绅也把女儿送到这里。

女校会有专门由欧洲各国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教师来辅导学生。出生瑞士的吉惠民,她1920年来华,先后在浪口的女校和梅州的教会学校工作,出生于德国的何赐德1921年来华,在1939年返回德国之前先后在梅县和浪口担任教师。此外,瑞士籍的关怀德、德国籍的骆润滋、瑞霭多、梅温良、华人牧师李承恩……都当过女校的老师。

虔贞女校早期除了宗教的内容,还设有数学、天文、地理、手工和外语课。在管理上,女校率先将西方教育中的分班制引入进来,在管理上制定了《学生应守规则》。由于师资优良,管理模式先进,虔贞女校很快成为当时的新安地区以及香港远近闻名的学校。为此,学校先后在1908年和1917年两次扩建。(关于虔贞女校可以参看唐冬眉、王艳霞的《虔贞女校》,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

 3、民国初年,广府人的现代学校如雨后春笋


近代百年深圳的教育,发轫确实与传教士有关。但是在清末民初,本土的民间力量也对教育贡献甚大。深圳的教会学校,初期主要在客家人地区发展。在科举考试未取消前,广府村落较少出现现代学校。广府人的现代学校比较密集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

1906年,就在科举考试废除不久,南头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凤岗书院改名为凤岗学校,首次开设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但是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学校,因四书五经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1914年,凤岗学校改名为宝安县第一高等小学,1928年改名宝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时,学校已经有来自宝安县、东莞县和香港新界的学生400余人。它是今天南头中学的前身。

同年,位于坪山的光祖学堂由南洋爱国华侨捐资成立。学堂首任校长是康有为嫡系弟子欧榘甲。

1911年3月,深圳墟实际控制人张氏家族在供奉祖先的“雍睦堂”创办了供家族子弟读书的“私立深圳小学”。当时正是辛亥革命前夕,“废科举、办学堂”之风盛行,为子弟前程计,张氏家族创办了这所深圳墟最早的学校,由清末秀才张树人任校长。

1914年,观澜河畔松元厦的私塾“永修斋”也改名为永修小学,将私塾改造为现代学校。永修小学后几易其址,1929年设到今天的观澜中学,1930年改名为振能学校。它是今天深圳市观澜中学的前身。

1917年,沙头角东和墟创办了新式的东和学校。1853年,韦永福在沙头角的时期,东和的学校还没有建设起来,之前,韩山明尝试在这里建了一所招收男童的教会学校,但是1854年后因为治安原因,沙头角被巴色会放弃。

1854年后,沙头角“十约”的长老通过了决议,在墟市建设一所服务于“十约”所有村庄的私塾,从一开始这所学校的起点就不一样,因为为整个客家村庄提供教育的学校,比单独村庄所建学校规格和水准更高。由于缺乏详细资料,在1917年成为新式学校之前,东和学校到底怎么样已经无法知晓,但是从建筑来看,学校和文武庙是当地最好的建筑。尤其是学校,由砖瓦建筑的小楼群,里面有三个庭院。东和学校的老师被视为社会最高层人。把学校规格建得相当高,也是为了聘请到好的老师。

4、1920年代,深圳学校教育的大发展

191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现代学校,在1920年代得到更大的发展。像东和学校,到1923年,学校有五个老师,其中三个来自沙头角“十约”的村落:陈谨章,从美国回来的学生,他负责教英文和体育;陈重浪,从广州毕业后回来教“新书”。刘焕光,他教文言文和古典乐。另两位老师是外地人,元朗的李渭流和韶关的胡范伍,他也是广州的师范学校毕业生,也教“新书”。

1920年代深圳现代教育的大发展,还有一个体现是比较密集地涌现了一批新的学校。像宝安福永小学、沙井的万丰小学均成立于1927年。其中的代表为私立燕贻小学校,它是今天红桂小学的前身。燕贻小学校由蔡屋围旅美华侨蔡泰华先生发起捐建,落成于1929年12月4日,赖祖熙担任第一任校长。学校取名“燕贻”,寓以华侨像海燕一样漂洋过海,贻建学校之意。1929年12月修建好前栋三层,1932年建成后栋二层。两栋建筑物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学校设教务处、小礼堂、图书室、学生成绩室、教员休息室、教员宿舍、乒乓球室、篮球场、排球场、操场。

1920年代也是中国革命风雷激荡的时期,学校不仅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舞台,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具有新思想和愿意改变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像后来的东江纵队和宝安地区地下党组织就有很多是从这些新式学校毕业的。





西葫芦是原创微信公众号,专注挖掘深圳的陈年旧事。深圳不是由一个“小渔村”一夜长成国际都市的。我们将用照片、故事和可信的史料告诉你,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深圳。西葫芦订阅号:westhulu。欢迎订阅、评论和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