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荣耀 2018-05-25

30平方公里、16座大型客家围屋、62处文物单位……所有这些都属于一个地名:坑梓。

16座大型客家围屋,占地面积最大的超过8000多平米,它们的主人全部姓黄;黄氏自惠东移民到坪山立基,从一世祖到现在的发展脉络,全部可以在几百年间建成的这些围屋找到,如此完整的宗族发展样本被文化人类学者惊叹。

大多数围屋保存较完整,格局大气、用料上乘、装饰精美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出现局部失修、破败甚至倒坍,有部分围屋在修复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令深圳的规划建筑专家和文史学者忧心忡忡。

一个名为“深圳客家围屋和古村落”微信群,聚集了深圳市政协委员、文化学者、考古专家、文物专家、民俗专家、规划专家、建筑师,媒体人,也有这些本地围屋的掌门人、艺术家、学生和普通市民。

2月底,他们发起了一次“去串围屋门”的活动,一群最懂客家围屋的专家带领一群热心市民去探秘这些“深圳宝贝”。


1、“阿婆叫沥”串起的“围堡项链”

深圳坪山的坑梓属丘陵台地,西边的“阿婆叫沥”与东部的“大沥”从南至北流入淡水河。“阿婆叫沥”被认为是坑梓的母亲河,数公里长的河道沿岸,串起了几十座大型围屋式客家民居。这就是本次走访的目的地。

第一站是龙田世居。龙田世居三面环水,水面上有一座小桥,通往对岸迎客亭。深圳大学教授张卫东介绍说,龙田世居占地近5000平米,是深圳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围屋民居之一,已经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围屋的牌坊形制高大,上刻亭台楼阁,颇为奢华。角楼和龙厅高达四层,两侧墙上建有镬耳形风火山墙,整个建筑显得高大雄伟。龙田算是当年的“豪宅”,不仅建筑用料讲究,居住、防卫、教育、祭祀等功能也非常齐备。二百多年过去,围屋四周的花园仍然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令人陶醉。接下来走访的数个围屋相聚并不太远,各有特色。比如位于坑梓秀新社区 的新乔世居,是坑梓黄氏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为三堂、四横、一倒座、一围龙、四碉楼、一望楼建筑构成,占地8000余平方米。堂横屋前有天街与前围相隔,正门楼内建有牌坊,门前有禾坪,左右转斗门、照墙和半月形池塘。祖祠在中轴线的上堂,挂有“文魁”、“恩贡”等牌匾,表明文风之盛。考古鉴定专家彭全民曾经在此地进行调研,甚为惊叹其价值,他对于坑梓黄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故事如数家珍。

航拍青乔世居。

黄氏祖先于康熙30年迁到坑梓,数代人努力经营,最终垦荒有成,依靠规模化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完成家族日益雄厚的经济基础。黄氏族人发达后,不断在坑梓建造客家围屋,而新乔世居是坑梓黄一世祖。当地黄氏后人表示,在建造新乔世居时,由于起支撑作用的大木桩无法人工搬运,他们在上游把木桩砍伐好,然后把木桩投到河中,借助水流把木桩送到工地,阿婆叫沥沿岸不少围屋也按同样的办法建造。

青乔世居。

2、坑梓黄:年深客地成吾地

龙田世居、新乔世居、长隆世居、回龙世居、青排世居、荣田世居……应该是第一次迎来这么一个既“高规格”又多元的访问团。

龙田世居。

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黄伟文主任和市图书馆张岩馆长,他们是政协委员,也对深圳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非常关注;张卫东和刘丽川伉俪是深圳大学教授,他们奠定了深圳客家研究的基础,其研究包括了坑梓的客家历史文化;曾奔走呼号留下笋岗围屋功不可没的考古鉴定专家彭全民,也对坑梓客家围屋情有独钟;同为本土客家人人,民俗学专家廖虹雷和坪山区文化顾问叶凌则一直在为保护坑梓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建筑奔走呼号……难怪新乔世居掌门人黄俊豪说老围屋今日“蓬荜生辉”。

坑梓一地黄姓占本地人口80%以上,黄姓发展是当地一个典型例证。虽然行程安排紧凑,大家还是从专家们的讲述中复原了这个家族的传奇历史。

黄氏始祖朝轩公在清初“迁海复界”后由惠阳迁来龙岗,在坪山建“黄氏宗祠”。其子居中公于康熙三十年(1691),携三子迁居坑梓,先在老坑建“黄氏宗祠”,并逐步发展,先后在坑梓镇建立了数十座大型围屋,成为当地望族。


坑梓黄氏的民居沿着河分布,上游是老坑“黄氏宗祠”,顺水而下有黄氏历代后人修建的“龙湾世居”(1781年)、“龙围世居”(1800年)、“秀山楼”(1830年)、“龙田世居”(1830年)、“龙敦世居”(约1850年)、松子坑大围(约1860年)、“盘龙世居”(1860年)、“吉龙世居”(1888年)和井水龙大围等十六七座大型围堡式民居。

随着人口与经济实力的增长,黄氏又向坑梓东部大沥河流域拓展,形成两个新的围堡群落:金沙村、李中村。在坑梓三十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沿两个水系,黄氏先后建成近40座大中型围堡。

黄氏祖训云:“年深客地成吾地,日久他乡变故乡”。黄氏赶上清朝初年有名的“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商业、手工业也不断繁荣。黄氏秉承客家人勤奋吃苦之传统,一面坚持耕读传家的传统,同时更新观念,摒弃客家人一贯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对士、农、工、商、学一视同仁,创造下巨大财富。坑梓出产大米、花生、甘蔗,黄氏收购大米、开油坊、榨蔗糖,将米、油、糖贩运到惠州等地,再从惠州买回肥料和石灰卖给坪山坑梓的居民。农民若买不起,可以赊,秋后再还。这样,当地生产得到促进,黄氏财富也迅速积聚起来。 张卫东教授说,修建如此大体量的客家围屋建筑,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是不可想象的。坑梓黄氏不是靠走私,而是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积聚了这么多的财富,确实有过人之处。

3、坑梓客家围屋的未来令人关注

坑梓围屋群格局大气、用料上乘、装饰精美确实让人惊叹,但是年久失修导致破败、损毁的情况也极为严重。

记者看到,围屋正面墙体大体都还完好,但是有几座的外侧墙体有破裂,有的主楼侧房出现坍塌;二是原本精美气派的牌匾和浮雕,有的朽坏或脱落;三是有的围屋原村民已经搬迁,又有外来务工者租住进来,缺乏环境保护措施,导致一些老的建筑设施加速破败;四是一些自行进行或者缺乏专业指导的修复工作,将原来客家建筑的美学风格改变了,造成了修复性破坏。

私人修复的古宅被拆除。

在长隆世居,记者遇到了正在一片废墟中的黄惠娜。黄惠娜的祖屋位于长隆世居内,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她告诉记者,”《文物保护法》规定,个人业主有经济能力的可以自己维修,没有能力维修的政府可以出资维修。鼓励私人业主自己维修并给与奖励,解决政府文保资金不足。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很想回老房子,所以我们在取得文物部门批复后,于2016年底开始进行祖宅维修。工程接近尾声准备盖瓦时,却在没有接到通知的清理况下被强拆,拆除者没有表明身份,也不告知理由。”

长隆世居的其他业主证实了这一情况。他们表示,文保法鼓励、文保部门批准了可不可以进行修复工作?土地监察部门会不会以违建的理由来拆除?黄惠娜的遭遇让本来想个人进行建筑修复的村民打起了退堂鼓。

岁月的痕迹。坑梓围屋的细部特写,可以看到损毁严重。



叶凌告诉记者,“坪山区政府在筹集文物维修资金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已经申请到的资金维修了大万世居、马峦山罗屋孙中山庚子起义旧址、即将维修龙田世居等。但这些资金对于坪山区数量众多的古建筑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从现实层面看,应该在《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之下,鼓励个人业主有经济能力的自己维修,这是解决政府文保资金不足、解救濒危建筑、延长围屋寿命的一个出路。”

但是围屋失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文物保护、利用、活化是系统工程,光靠政府或民间单方面是不可能为之的。坪山客家围堡基本是濒危建筑,抢救迫在眉睫。

坑梓客家围堡群是整个坪山、龙岗客家围屋的一个缩影。坑梓客家围堡群的命运令人关注。在这次访问结束后,八座围堡的掌门人和部分业主被邀请加入了“深圳客家围屋和古村落”微信群,他们和专家学者们一直在热烈讨论各种挽救、活化客家围堡的方案。本报将继续关注坑梓客家围堡群的命运。

(坪山区文化顾问叶凌对本文亦有贡献。)



订阅西葫芦(ID:westhulu),看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