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为祖国做科研 | 让古籍活起来,将文脉传下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习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好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典籍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纸质文献的保存和传播一直存在着困难。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徐永明教授一直致力于文献数字化研究,在团队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团队的目标终于开始一步步成为现实。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生徐小劲龙说:“有种十年磨一剑的感觉。”
团队合照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数字人文平台如何为文史研究赋能,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徐永明老师
智慧古籍平台在落地过程中联合了校内外多方力量,团队里的研究生们主要负责文献梳理、OCR校对、标点与标引的校对及初步审核工作,他们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参与工作,为平台搭建提供了有力保障。传统数据库的缺点是缺乏后台数据支撑、关联功能差、不能定位、附加值低,智慧古籍平台中应用的结构化数据库可以进行定量数据分析和定位,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
团队会议
2018年,团队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合作共建的中国首个综合性“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上线,2020年,“智慧古籍平台”成功建立,真正实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突破学术壁垒,创新研究范式
团队合照
正是徐老师的因材施教,给了课题组内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学生们既培养了专业的文学素养,也掌握了地图绘制、编程等多项技能。团队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除了本领域的专家为智慧古籍平台提供文本审核支持之外,计算机学院的老师还为平台提供了OCR技术支持。“海内外对古籍有兴趣的人被吸引,汇聚于此贡献力量是智慧古籍平台建设的意外之喜,通信的发达技术也消除了远程沟通的障碍。”
科研筑古籍,传承慢灵魂
哈佛访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环境中,心无旁骛地追求心灵富足和精神理想,真正‘扎根’到研究中让我觉得特别宝贵。”刚刚研究生一年级的徐小劲龙对未来能够在这个团队中收获更多充满了期待。
文史方向的科研需要深深的积淀,深度参与平台建设的经历也会成为课题组研究生们日后科研工作的源头活水和精神力量。
为古籍赋新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智慧古籍团队的师生们俯首于文山书海,沉浸于文史赋能,深耕于国学传承,化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为信息洪流,深深扎根在祖国大地上,为人类文明的继往开来注入了中国能量。
推荐阅读1.相约浙大 · 夏令营集结|浙江大学2022年各学院(系)夏令营通知汇总(第二辑)2.课题组内建大王进丨关于举办权益节之“导学共话”活动的通知
3.关于2021-2022学年夏学期研究生英语基础技能课程考试(机考)网上报名的通知
4.学科思政 | 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思政教育计划:彰显世界眼光 厚植家国情怀
5.小研喊你为社科学部、人文学部老师投票啦!浙大永平奖教金候选人已产生
文字 | 姜虹屿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编辑 | 周杨
责任编辑 | 易诗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