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乐平基金会亲子教育公益讲座(五):杨子云老师的点评

杨子云 乐见岛 2018-12-05


看点

听完彭小华老师的分享之后,作为嘉宾的资深媒体人杨子云老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呢?

本文为2018年7月29日在乐平公益基金会“乐见岛·乐平讲堂”的讲座整理稿,腾讯同步直播。

嘉宾介绍:杨子云 资深媒体人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访问学者(2014-2016),北大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主持人

谢谢彭博士!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先有请我们的资深媒体人杨子云老师做一个简单的评议对话,稍候留一部分时间给大家做交流。

杨子云

非常感谢。

教育的意义

我其实没有资格来做这样一个评议或对话,因为我在养育子女方面尚没有任何成功的作品和成果。但是,我觉得自己正在努力修行中,所以还是有很多的体会。

我喜欢一个说法,每个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神性的,都带着上帝的气息、或者说造物主的气息来到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好好养育一个孩子就是在塑造整个人类的未来。

小华的演讲讲了很多内容,首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了几种常见的养育模式,再讲到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最后讲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家长能够做些什么。

一句话总结,她讲的关键问题还是要如何教育孩子成人。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要培育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孩子,这个孩子自身要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 


接纳

讲一下我的体会,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所处的时代,真的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

我做小孩子的时候,父母因为很忙碌,基本上是被放养长大的,我们很多人都是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

当我们自己做父母的时候,进入了一个精细化育儿的时代。整体来说,我们需要不断地警醒自己,警惕自己对孩子的控制,告诉自己要减缓焦虑。

我发现为身边的很多妈妈总有很多焦虑

她的孩子很闹,她焦虑,很乖也焦虑。

孩子不能独自入睡觉她焦虑,能独自入睡他也焦虑;

孩子吃饭吃得多焦虑,怕孩子发胖,孩子吃得少了,也焦虑,怕孩子营养跟不上。

孩子很乖也着急,孩子很淘也着急

……

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觉得小华博士今天讲到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对孩子首先要有完全地接纳,同时要有一个清晰的要求,她的概念是叫权威型父母。

不同理论用的概念不同,但内核是一样的。有一本书叫《接纳力》——你要完全接纳你的孩子,但是,你要有界限、要有清晰的要求。 


创造力

回到小华博士刚才讲的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是以训练人的记忆能力、复制能力、解题能力为主的

我们的下一代,将会完全进入智能机器人时代,我们引以为豪的记忆能力、复制能力、运算能力,在与智能机器人竞争时,完全不管用了。

24小时不休息的机器人,可以做出非常好吃的披萨,他把所有的数据调出来,调配出不同口味的美味披萨,这样的机器人披萨店,在加州非常受欢迎。还有医生诊断病例,智能机器人可以广泛调动数据、分析医案,给出比医生更周到的诊断建议。

我们的孩子这一代如果继续像现在的教育一样,重在训练记忆能力、复制能力和解题能力,在与智能机器人的生存竞争中,那是没办法生存的。

但是,有一种能力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西方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和强调的能力,这个创造和创新能力是机器人没有办法替代你的。

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实北京的教育还是有很多资源,大家尝试着做很多变革。

前天我见到我师妹的女儿,这个10岁的女孩子在人大附小读书,她参与了人大的DI创新思维小组(DI,DestinationImagination的缩写,意思是“目的地想象”或者“头脑奥林匹克”,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

她们要自己动手做很多东西,比如说,可以把一张A4纸搓成比自己身高还要长一个细棍,用牙签和胶水等做成很复杂的造型……我觉得这种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真的值得追求。


健康心理

其次一点,小华姐也讲到心理健康。

大家都知道哈佛有一门积极心理学课程,主讲老师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这位老师上第一节课放的一张PPT是《论语》,他比对全球很多经典,发现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是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作。

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是要有比较强的心理构建。心理构建首先是信任

信任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

信任我们个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炼得到提升,

信任上天是讲仁爱秩序的,

信任人与人之间是温情的

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你不信任这一切,一个反社会的人格,这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说,有一些家长带孩子抄佛经,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对一个孩子来说,生命刚刚开始,要鼓励孩子积极入世,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心理,热爱人生。


博爱

同时,对孩子要有爱的教育,或者说要有博爱精神。

在美国的教育中,特别强调孩子参与公益行动,服务他人。我在讲美国社区文化这一课的时候,做过一个PPT,用的图是耶稣给门徒洗脚的图,意思是服务他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可以分为四个维度

第一是人与神的关系:你是否相信并信赖有一个伟大的、超越性的造物力量;

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你是否对自然保有敬畏;

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利互益的,而不是互害的;

第四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一个人面对自己,如何寻求并确认生命的意义。

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服务他人中成就自己,这样的生命,就有走向伟大的可能这种精神,在《道德经》和《论语》中,多有体现。

这种爱与博爱的教育,在中国现在教育中是比较缺失的,恰如小华老师PPT中引用钱理群先生说的:我们的大学培养的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利己主义者有可能获得个人人生的成功,造福于自己的家人,但不可能走向伟大,贡献于人类。


实践

小华的分享开启了我的很多体会,我自己目前也在很认真地读一些养育小孩的书,理论的构建,的确让我受益很多。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些研究你如果不知道,你就可能错怪孩子。比如说,孩子成长有敏感期,你要顺应这个敏感期。在小华姐翻译的书中,叫顺应孩子的直觉。

我举个例子,有的孩子,你刚给他换好衣服,他非得要自己穿,要脱掉重来,你会很生气。但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正处在秩序敏感期,你就不会生气了。

就像我们家,三岁的女儿对于哪双拖鞋给谁穿,记得非常清楚,如果谁穿错了,她就不允许。这就是她的秩序感。你如果懂得敏感期的理论,顺应孩子的敏感期,就会发现他不是无理取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值得采用。比如说,我们一方面说要全然接纳孩子,同时又要建立清晰的界限,怎么操作?

列表格,列清单,对孩子的行为做分类,这个方法对我就比较有用。

孩子的行为,哪一些是可以忽视的,哪一些是值得鼓励的;哪一些是要重视、要调整的;哪一些类别是绝对不能碰的红线。你把清单做出来,列成表格后就会变得很明白。接纳孩子,同时给出界限,做一个权威型养育类型的父母。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我们做孩子的时候,是被粗放养育的。轮到我们这一代人养育孩子的时候,似乎真是变得空前的复杂

比如说,父母表扬孩子的方式也需要学习,不能使用评价性语言,而需要使用描述性语言。孩子事情做得好,不能简单一句“好棒啊”,而是要具体的描述,得说你这个画画得真好,颜色搭配真好,你今天吃饭吃了很多蔬菜、这很健康,要非常具体地描述。

我觉得养育孩子的道路上,真是学无止境。

感谢今天给我这样一个契机,我再总结一下我的评价:

在大方向上,培养一个孩子要重视他的创造力、健康的心理和博爱的情怀;相信他人同时也有清晰的边界;乐于服务他人,在服务他人中成就自己的人生。

——评议部分完——

 • end •

策划:乐平公益基金会

文:杨子云丨编:青苔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