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专栏】孔子之乐,吾心求之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孔子之乐,吾心求之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本书以“快乐”开场,全书1.1万多字,“乐”字共现48处,独不见一处“苦”字。难道孔子的人生真的是养尊处优、事事遂意么?
孔子悲催的人生
据《史记》记载,孔子乃年近七十的老父与芳龄18的小妾颜氏野合所生。他3岁时父亲便去世,从此孤儿寡母在人们乜斜眼光中艰难度日。如此童年,怎不凄苦?
家境清贫,少时的孔子过早担起生活的重任,干过委吏,养过牛羊,也当过图书管理员。他一边四处打工求生存,一边勤学苦练长技能。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7岁时母亲去世,孤独遗世,这样的日子不可谓不苦。
之后孔子满怀抱负投奔仕途,更是屡屡受挫。先是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却遭士大夫的嫉妒排挤而无立足之地,只好逃回鲁国。等到51岁才被任命为中都宰,后升小司空、大司寇,颇有政绩。为削弱三桓势力而与三桓交恶,而此时的国王季桓氏身陷邻国美人计,不理朝政更疏远孔子,以致于鲁国郊祭后按惯例应赐给士大夫的祭肉也不给孔子了。
失望之至,55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列国游说。孔子四处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渴望被统治者所采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遗憾的是恰逢兵荒马乱之时,虽大多时候受到各国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甚至还遭人误解,被人监视。14年的政治游说毫无结果,政治才华无处施展,内心不可谓不苦。
68岁的垂暮之际孔子落魄回到鲁国,专心治学,泣血呕心,心力憔悴,又经历丧子之痛,怎一个“苦”字了得!
孔子幼年失父,少年丧母,老年丧子;事业屡遭挫折,空怀救世理想,得不到施展的舞台。如此悲催的人生境遇,却在《论语》洋洋万言中不见一处“苦”字!
孔子谜一样的个性
孔子是救世的,但他不是狂者,狂者太急切,岆岆易折。
孔子是出世的,但他不是狷者,狷者太纯洁,皎皎易污。
他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终身奉行一个“恕”字,尊重他人并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
然而,他也不乏严厉,面对帮助季氏搜刮民脂民膏的冉求,他义愤怒怼:“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但他又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仿佛看见老先生正手舞足蹈的说“卖了吧,卖了吧!我也正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自信满满,“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只要任用我为他办事,满一月就可见成效,三年就会有收获。好自信的人啊!透过历史的雾霭,似乎看见他自信而坚毅的目光。
其实,他也特别谦逊好学:“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在家乡父老面前,他小心谨慎,似不会说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名句,又让多少年少轻狂、志得意满者汗颜。
一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孔子,一个充满智慧、可爱可敬的老者:时而率真任性,时而温柔敦厚;有时亲切似“邻家老翁”,有时又调皮如“老顽童”;他是一名“诲人不倦”的老师,更是一位“不耻下问”的学者。
孔子一生致于仕途,但除了在鲁国为官数年外,一生颠沛流离于诸侯之间游说扬道。虽不能见容于诸侯,但并不因此意志消尘,心态极其健旺豁达。他阳光仁爱,天生的乐观,没有什么能让孔圣人消沉,也没有什么能剥夺他内心的高贵,他可以俯瞰一切挫折,超脱一切苦难。
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苦”,只有“乐”!
孔子的快乐之源
《论语》开篇即是孔子对快乐的诠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可见,孔子对“乐”的见解独具特色!
(一)学而时习之——一个人的“学”“习”之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知识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标志。这个世界,获取知识的快乐可以与人相伴终生,只要愿意学习探索,总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的归属感,却可以沉醉在自己用知识构建的“桃花源”。一如孔子老之将至却乐此不疲,日益精进且不能自已。
孔子一生都在追寻“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仕途顺达时,他把自己学到的修身、做人、治国的本领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三个月的亲临执政,就使鲁国百姓安居乐业,恪守礼法,秩序井然,史书记载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毕生追求政治理想,渴望实现大同社会的他,学以致用的这段时光,无疑最自得快乐!
(二)有朋自远方来——“见贤思齐”的交友之乐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仕途不顺,人生失意时,有一帮真正的朋友互相慰问,聚会交流,互相帮助,彼此提携,此乃人生之大幸!
孟子也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朋友来看吾,我去访朋友,天地有情、人生有意。真心点赞别人的优点,虚心接受有人的劝诫,心存厚道,宽以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也很快乐吗?
(三)人不知而不愠——修身养性的“君子”之乐
古人常追求“学而优则仕”,但孔子却认为学习的最大功用是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真正的君子能经受“人不知”的磨练,坚守志向,淡泊名利,更能安贫乐道。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谦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是孔子快乐主义的最高境界。带弟子周游列国14载,形色匆匆又四处碰壁,流落至郑,被郑人形容为“若丧家之犬”。现实令他如此绝望,然而他依然恪守“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范,选择了坦然以对,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司马迁说,“仲尼厄而写春秋”,然而身处逆境,孔子和他的学生,仍然“弦歌不绝”,始终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认为君子,即使道不见容,志不能成,但却能容人容已,坦坦荡荡,无愧于天地;而小人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没有快乐可言。可见,孔子的乐最终源于自己高尚的德。
一个人无论是“学而时习之”,还是“三人行”的“见贤思齐”,或者是自己学有所成却“人不知”,孔子认为都应该“说”“乐”或“不愠”,正如他坎坷不争的一生,却赢得了永垂千古的美名!
《论语》告诉我们:快乐,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或者地位,人们纵使卑微、贫穷,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快乐,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当诗意的生命邂逅现实的窘迫时,我们要有能力找到快乐,这快乐与学习有关,与志同道合的人有关,更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
张敏,湖北省云梦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湖北教育》优秀通讯员,《新班主任》金牌作者。湖北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健康课堂”教科研“先进个人”。市骨干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在《中国教师报》《教育文汇》《湖北教育》《新班主任》《孝感晚报》等报刊杂志及各大公众平台发表文章百余篇。践行的教育格言: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个人微信公众号:梦泽祥云1306089012@qq.com
祥云原创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972190042
祥云原创空间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5529685702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