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永远追求语文课堂的飞扬灵动 ——王君议论文教学的课型定位及教学策略研究
永远追求语文课堂的飞扬灵动
——王君议论文教学的课型定位及教学策略研究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初级中学 周忠玉
【内容摘要】
王君老师议论文教学正实现着青春之语文的愿景:文本,有青春如新的解读;课堂,有青春灵动的设计;师生,有青春勃发的状态;生活,有青春如诗的旋律。王君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对文本课型进行科学定位,打破文体教学的旧框框,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
议论文教学 课型定位 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
青春之语文的课堂追求是:课型定位要灵清;组织形式要灵活;文本解读要灵透;语言学用要灵动;学情应变要灵敏;规律把握要灵便。
其中“课型定位要灵清”这一点,王君老师表述时就把它放在第一位。王君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年第26期《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中阐述:“只有有效地区分文本特质,才能在备课过程中迅速地给文本定位,然后准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繁冗环节。”
而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淖,在议论文教学时,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我们进行议论文教学时,主要的教学策略是组织学生理清论证思路,并围绕考纲中涉及到的议论文“三要素”进行教学设计。语文味严重缺乏,课堂了无生趣。
那么,王君老师给议论文经典篇目主要定位为哪几种课型?每一种课型又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有哪些呢?
一、灵清的课型定位分类
那么,课型定位常见的有哪些呢?
王君老师在《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中这样阐述:“现阶段,依据我的研究,有六种文本类型是常见的: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
这是王君老师依据文本特质进行的研究与分类。
笔者研究王君老师《纪念白求恩》《敬畏自然》《敬业与乐业》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共四篇议论文典型课例,主要呈现出三种课型,前两篇是主题型文本,后两篇分别是积累型文本和思辨型文本。
厘清课型的分类以及对应课型常见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研究王君老师的议论文教学大有帮助。
二、灵清的课型定位下的课堂,丰富、简约、灵动
(一)主题型文本教学方法丰富而多元
王君老师说: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他的“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是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的。
1.灵活拓展,进行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纪念白求恩》中,拓展白求恩的日记摘录,白求恩逝世之前给聂荣臻元帅的遗嘱和白求恩给朋友的信,迅速了解白求恩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白求恩对于我们,对于社会,对于我们党和我们整个国家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从而要纪念白求恩。
王君老师的拓展内容,尊重学情,以生为本,助力理解,实在高效。具体表现在:
(1)拓展内容是有必要的,有层次的,有梯度的。
王君老师在《纪念白求恩》一课中,三个拓展材料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白求恩的从“英雄”到“平凡人”再到“英雄”的三阶理解。思维的转变,情感的跳跃在精心设计的课堂中很自然。了解白求恩其人,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仅凭书下注释和毛泽东同志的文字,我们是无法产生深刻的敬意和悼念之情的。许世奎老师曾在他的新浪博客中做过这样的学情研究:
“《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对白求恩的事迹所提极少。因为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的一篇文章,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崇高精神,完全没有必要再连篇累牍地去介绍白求恩。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让现在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如果不补充白求恩的有关事迹,文本和学生之间必然隔着一道鸿沟,更谈不上领悟本文蕴含的思想了。”
这样的拓展教学,尊重学情,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白求恩,认识到英雄也是平凡人,他也有平凡人的远离国家,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朋友的深深孤独和寂寞,这样就更能突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抗日的伟大。“人无完人”,不去刻意地拔高人物的形象,尊重事实,这也符合人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
(2)三个拓展内容既是对本文观点做的论据补充,又是对毛泽东观点的或引出或证明的论述,更具体,更直观,更有力。这对于一篇极具时代特点的议论文,“几乎只有观点,没有论据”的议论文,王君老师所做的是科学合理的补充。用王君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是为文本服务,为观点服务,是为学生的思维搭建阶梯,是教学中的人道主义行为。是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拓展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努力追求训练的高效和教学上的圆融。
如在《敬畏自然》中,拓展材料和形式有:①拓展观点:拓展和作者“敬畏自然”相悖的观点;②拓展教材同构内容(同一单元的其他课文中对作者的观点可以起到应证作用的部分文字材料);③拓展自己制作的展示人与自然关系的视频;④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
拓展观点的训练,是符合议论文文体的教学特点的,一方面是对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进行的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又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思辨型训练,让思维更灵活,考虑问题更多元。
拓展教材同构内容,是对教材资源的最优化整合,而且就地取材,熟悉而亲切,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胡杨林、罗布泊、月牙泉乃至整个自然由美丽变得可怜可悲,保护自然迫在眉睫。
拓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视频由“美丽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自然的摧残”、“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四个主题的图片组成,形象直观,对比强烈,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拓展经典言论,丰富课堂,由感性又上升到理性,在课堂上以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广博的文化浸染学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再以朗读末端的关键句结束,整个教学经历了“走进课文——走出课文——回到课文”的流程,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充分凸现了教材的核心价值。
(4)在拓展的同时,还讲究顺序。王君老师对《敬畏自然》两个教学设计的顺序的调整,让拓展材料的展示更加自然,让思维训练的推进更自然,教学上也达到了和谐与圆融。
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7年第1期《理性的反思和开放的理性》中也提到:“教学是有目的的追求和规律遵循的实践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其必然要求。”
由此可见,王君老师的拓展材料对于课堂来说,是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高效拓展。
事实上,王君老师的主题型文本中除了侧重于文学教育外,还巧妙融入了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既有思想的启蒙和情感的熏陶,也有语言运用的扎实高效的训练。
2.灵机训练朗读。
(1)朗读全篇或语段,扎实训练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纪念白求恩》中,理解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王君老师就是通过朗读文中记叙白求恩的语段来进行语言训练的。学生在朗读语段中提取关键词句中初步理解了白求恩的生平经历,包括白求恩的国籍、职业、来中国的时间和目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又得到提升。同时还让学生辨清本文的夹叙夹议的写法,真是一举多得,颇见匠心。又如在《敬畏自然》中,朗读教者创编的变式语句,做一回诗人,感受议论性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2)巧妙改变语句,反复朗读,既不断调动学生兴趣,又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如《纪念白求恩》中,王君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对白求恩的肯定与赞美之情,就找出一组双重否定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王君的训练方式是通过变换句式读:变肯定句读,变反问句读;调整情感读,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双重否定句;调整语速读,慢读,深深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白求恩同志的赞美、肯定之情。这种变换句式的训练方式既体现主题性文本侧重于情感熏陶的文学教育,又不忽视语言运用训练。
3.灵动品读关键词。议论文品读语言,既要以语言训练为核心,又要符合文体特点。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第185页中阐述:“阅读教学都要以语言的训练为核心,但语言训练的内容因为体类不同而各有侧重。说明文的语言品味,教学的重心可以落在或准确或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上,而议论文的语言品味,教学的重心重在分析文章的内在逻辑和论证角度,欣赏、学习文章成功说理的具体方法,从而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品味文章富有说服力的语言。”如王君老师在《纪念白求恩》中进行语言训练,从品一组词,到一组词中一个字的差别,来品味语言的微妙。在揣摩这微妙差别中领悟毛泽东对白求恩同志和“这类人”的情感,对比鲜明。最后总结出对比论证手法和最具魅力的写法:正面写、反面写和侧面写,深入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观点和思想,水到渠成。
(二)积累型文本一课一得更简约
什么样的文本适合处理成积累型文本,能准确识别文本特质是关键,这就需要教者有一定的解读文本能力和教学智慧。王君老师把《敬业与乐业》处理成积累型文本,我以为是十分妥当又充满智慧的。积累型文本有哪些特点呢?从教材篇幅上看,《敬业与乐业》比较长。从主题和思想意义上来看,敬业与乐业涉及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观的问题。从内容上看,语言材料丰富,事例多,引用的文言语句和名言警句多。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困难,那么,这种情况下教者就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教什么最有效?学什么最有效?”
王君老师教学策略是,积累大量的名言警句,以“现场演讲”和“记背语句”为突破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现场演讲,情感饱满,气氛热烈。在现场演讲中既感受了作者的观点,又提升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记背语句,主要采用单独朗读喜欢的名言警句,男女配合朗读等形式,朗读背诵理解,加强记忆,浑然天成。真应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之说。
积累型课堂是以读促教,以背促悟,整体推进的,既积累了大量名句警句,丰富了学养,又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朗读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同时还降低了课堂的成本,简单、省时、省力,积累更高效。
当然,积累型文本也不仅完全是积累,适度的拓展也让学生由课堂延展到课外,厚实课堂底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敬业与乐业》中王君老师做了两个拓展,一个是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喝一杯清洁后的马桶厕所水故事,一个是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信《儿子,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节选,两个拓展内容看似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无关,但是,却颇有深意。两个材料从责任、担当、敬业、乐业以及生命的价值观上面给学生以启发与思考。这是走进课堂,又走出课堂的过程,是教学的更高追求。
(三)思辨性文本培养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
思辨型文本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思辨性训练。思辨型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理性思维。作家狄马先生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王君老师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定位为思辨型文本,是对教材的质疑,是对惯性思维的质疑,也是对权威的质疑。她在悟课《不用对教材顶礼膜拜》教材分析中写到:“第一,课文标题并非全文论点或论题,容易造成误导。第二,详略安排失当。“引子”部分过长,喧宾夺主。第三,后文突然插进的关于“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9、10、11段属于旁逸斜出段落,偏离了中心论题。第四,论据的表述侧重性不够,不能够为学生做出示范。第五,语言表述比较随意……”
王君解读文本的功力深厚灵透,从构思到标题,从选材到详略,从选择论据到语言表达,从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思考深入全面。最后,在课堂这个环节,一路惊奇,一路探险,又深入浅出,实在妙绝!
思辨型文本在课堂教学上,还要学会辨析,在辨析和质疑中提升思维品质,进行理性推论,从而寻求新的判断。辨析和质疑包括理解观点,理清论证思路,揣摩论证方法和语言,通过一系列训练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王君老师在这节课中,以思辨为训练主线,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导入是辨析,用三位哲学家的两个小故事引入,活泼灵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就明白要追求真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故事一,柏拉图指出老师苏格拉底手中的蜡苹果说没有闻到气味,而其余同学都举起手来说闻到的是苹果的气味。可以看出柏拉图不轻易盲从大多数人的结论,敢于提出自己的正确见解。故事二,亚里士多德把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来推翻老师柏拉图关于“人”的谬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敢于旗帜鲜明地当众质疑老师的观点,体现了追求真理胜于尊敬老师的品质。两个故事紧扣思辨性文本特点进行设计,可谓精心。
主体部分是质疑,给课文体检,青春灵透。王君老师通过初读谈感受,再读体检课文,最后给作者开出“药方”,环环相扣,体现了教者严谨的课堂教学结构和缜密的教学思维。那么,具体过程怎样呢?
首先初步读给课文“体检”得出结论“杂乱”,再读,在教师的引导下,理清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找出议论文的中心议题,以及针对中心论题阐述的分论点,并进行归纳提炼成关键词语,还分别找出和这三个小分论点相对应的段落,分析对应的事例能否证明观点。从而得出结论:观点与事例不能完全呼应,9、10、11段属于偏离了中心论题等。最后,师生根据“体检”诊断的“病情”,还给作者开出药方,建议作者修改。
浙江宁波陈烈燕老师在《传统经典文本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思辨性学习为例》一文中阐述:“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并非简单地去否定什么,而是想通过思辨性阅读所获知的新的判断,去进行理性的判断,从而达到思辨性阅读的目的。”
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的思辨性阅读不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而是紧扣文体特点,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间进行的极富灵性的阅读。 江苏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中说,其实,教材仅仅是编者对语文课程理解的一种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标准和依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永远只能是小于、接近于课程而不可能等于课程。这其中的空间,很大一部分就是依赖教师进行填补的。而我们不少教师,缺少应有的课程建设意识,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更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课程资源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王君老师引领学生“体检”文本存在的问题,不迷信,不盲从,向教材挑战,是对谨严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她在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同时也为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
当然,王君老师在议论文中设计的“争鸣”,无论是质疑文本中的观点,还是质疑教材内容的科学合理,都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这也是教师对教材保持高度灵敏的良好状态。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王君老师潜入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寻找真相,追求真理。她这种从“有疑”中进,又从“无疑”中出,就是“上进”,这就是青春之语文的充满灵性的灵动课堂——在质疑中创新,青春之语文就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柴静在《看见》自序里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双眼来。
王君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对文本课型进行科学定位,打破文体教学的旧框框,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她的议论文教学从“共鸣”到“争鸣”,打破“常式”,进行“变式”教学,是对传统议论文“三要素”教学形式的一次盛大抵抗。她的议论文课例对一线老师来说,是一种引领和示范,对语文教学来说,更是一种拯救。
参考文献:
【1】王君《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年26期
【2】许世奎《对特级教师王君<纪念白求恩>一课质疑的质疑》 王君新浪博客 2012年8月
【3】王君《王君悟课》喜马拉雅官网
【4】余党绪《理性的反思和开放的理性》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期
【5】王君《青春课堂》北京师大出版社 2012.1
【6】陈烈燕《传统经典文本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思辨性学习为例》《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第1期
【7】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
作者简介:周忠玉,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初级中学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青春语文践行者,盐城市教坛新秀。创办射阳县初级中学鹤鸣文学社网络论坛,2015年执教过《呼兰河传(节选)》,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另有十几篇教学类别文章在《中学语文》等核心期刊发表。
【王君老师介绍】
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广东清澜山国际学校首席语文教师。获评2014年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获评2015年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2016年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百年语文教育史上200位著名语文学者和著名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省优秀班主任,省骨干教师。北京大学等全国几十所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理事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公开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上千篇,1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6部。应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城市讲学几百场。
自2005年以来,首倡“青春语文”教学理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新浪博客:青春语文——王君教育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41562123 )
个人微信公众号:王君的青春语文
集体微信公众号:语文湿地(yuwenshidi )
编辑:熊幸
制作: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