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头讲科普】关于地震的几个小知识

2014-08-04 科普学堂 科普学堂

1、应力释放
这个词常用来说地震以后,释放了一些应力,然后断层就不会绷的那么紧了,以后就比较安全了。那么真实的地震以后,应力释放了多少呢?说出来吓你一跳

岩石在地下,即使没有其他作用,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原因就是岩石自身的重力。一般在地下15公里的地方,假设这一段的岩石密度是,产生的压力就是
15000×2800×9.8=411.6MPa(兆帕)。

这是多大的压力呢?可以想象把1立方米的花岗岩(密度约为2800kg/m3),你身高是1.8m。但考虑到和岩石的接触面积上半身和下半身不均一,可以假设为平均宽度(平躺时)是30cm。那么如果把这1立方米的岩石放到你身上,产生的压应力就是
(2800×9.8)÷(0.3×1.8)=50814Pa=0.0508MPa。

这个压力比15km深的地下(典型的震源深度)压力差了8090倍!!!如果把人放到这里,估计就被压成肉饼了。不,是肉纸,还是非常非常薄的纸。

但是判断会不会发生地震,并不是看岩石受到的实际压力大小,而是看各应力的差值。比如,你在各个方向上用同样大小的力挤压一个物体,它只会发生体积缩小,而不会破裂。

一个地震在地下发生,造成断层的大面积破裂,计算这个断层面上的平均应力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应力的变化了。一般应力越往深处越大,越浅越小,平均应力处在中间,并不像上面计算的那么大。

如图,地震一般是在一个点触发,然后向外扩散。如果破裂很快就停住了,面积很小,就是小震(small quake),如果破裂很大,就成了大震(Bie Quake)。现在观察到的大地震和小地震的触发机制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就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微小破裂是否会发展成大地震是随机的。也就是说每个小地震都有触发大地震的可能,不过大部分情况下,只发生了小震。

一般在断层面上,会受到两个力:垂直于断层面的压力和平行于断层面的剪切力(τ和σn)。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上这两个力都会发生变化,那么这时候衡量这个变化的量就是

其中,Δτ是剪切力的变化,Δσn是正应力的变化,μ是内摩擦系数。

实际上,需要用另外一种方法计算应力降。

通过对地震波的反演,可以得到以下量:剪切模量μ、断层的平均位移D和断层宽度W,继而可以计算出应力降。

在实际研究中,认为发生地震的断层上,地震前后的Δσn的变化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计算结果中Δσ,为Δτ,其值约为1—10MPa,甚至更低!!!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结果。也就是说地震造成的应力释放量和断层上受到的应力比,是非常小的!!!即使地震以后,断层上仍有非常大的应力存在,释放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比如说汶川地震后,不同的研究给出的应力降大都为1—3MPa。

2、某次地震是否的能量相当于×××颗原子弹

比如,有新闻报道说汶川地震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不敢想象,这么多原子弹同时在地面爆炸会造成什么后果。

但是,真的有这么恐怖么?


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的计算公式,σ1和σ2为地震前后断层上的应力大小,D是断层平均滑移距离,A是断层破裂面积。一般来说,地震破裂的长度越大,能量就会越高。

这就要先考虑地震的能量是从那里来的了。

简单来说,地震释放的能量就是势能。因为地震无非是应力对岩石的作用(拉也罢压也罢),而摩擦却阻止了其运动。这就导致了岩石内部积累了非常大的应变能。而地震时,断层两边的岩石也会发生相对的升降,这是重力势能。当这种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释放了。那么会释放成那种能量呢?

概况一下,有内能、表面能、势能、动能、辐射地震波的能量。内能,其实即使因为摩擦产生的热能。因为断层面是非常粗糙的,当断层的两面相对运动的是,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甚至导致断层两面的岩石融化。表面能,就是岩石破裂时,产生新破裂面需要的能量。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表面都存在表面能,原来胶结在一起的岩石破裂成若干块,就产生了新的面,就需要表面能了。大地震的破裂面长达上百公里,深十几公里,表面能是很可观的。势能,其实就是断层一部分断裂,发生运动,断层上没运动的部分就有了相对位移,就产生了新的势能。动能,就是断层运动啊,很快的,不过这部分能量最终要转化成内能和势能了。

然后就是辐射能,这部分能量才是造成破坏的那部分。把辐射出地震波的能量与总能量的比值称为辐射效率(η)。


辐射能η=Δσ/(σ1+σ2)。一般情况下,η<5%,为1~2%。但是,这部分还不是造成破坏的那部分能量。地震波从断层破裂部位发出后,是向各个方向都有发射的。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汶川地震辐射出的地震波的能量为1.58×10E16J,还是相当大的。不过非常大的一部分能量进入了更深的地球内部,最终被吸收掉。而向上传播的那部分能量,也有很大的部分被大地吸收。只有非常小的一些能量给人类造成了破坏。地震爆发的上万颗原子弹,真正造成破坏的,可能只有不到一颗。

地震地震,只是地球打了个寒战(其实寒战都算不算),就让人类如此狼狈!!!人是不可能胜自然的。有一种传言说是美俄的核弹头可以把地球摧毁若干次,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毁灭人类甚至生物圈也许还可呢,但是毁灭地球是不可能的。也许地球永远不给人类进化到这一天的时间。

另外,我们都知道地震波发射的能量有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但是二者的能量分配是不一样的。由上图可以看到断层的相对滑动其实就是剪切,所以地震波的能量主要集中在S波中。而爆炸的时候,就是从一个点源向外扩张,主要是压缩波。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可以看这个,日本地震原是核试验?

3、地震来了,地面到底怎么动

有一种说法,是地震来的时候,先跳跳,后晃晃。真的是这样吗?

其是,这句话只对了一部分。在离震中或离震中不远的地方,确实是先跳跳,后晃晃,但是随着离开震中距离的正大,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先看看地震发是的时候,都有哪几种地震波吧。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总的来说比较复杂,各种周期和性质的波都有,但就破坏性的波而言,主要有P波(纵波,P wave)、S波(横波,S wave)和面波,而面波有分为勒夫波(Love wave)和瑞利波(Rayleigh wave)。几种波的形状如下:
P波和S波:


P波和S波分别对应于高中物理中学的纵波和横波,不再解释。P波传到地面的时候,引起了地面的上下晃动,而S波是前后晃动,S波的破坏性大于P波。在地震中,P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是S波的1.732倍,即

γ是介质的泊松系数。
地震发生后,P波往外传播快,而S波慢,人们先感知到P波,后感知到S波,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预报地震。目前临震预报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个。

面波就稍微复杂一些


勒夫波和S波类似,不同之处是,勒夫波的扭曲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而瑞利波的运动就像大海中浪的运动,在转圈,先往前并向上升,然后往后再下降,一个周期循环一圈。面波只在地面产出,原因如下。地震的时候,先产生P波和S波,S波又可以分解为SH和SV波,当各种波达到地面的时候,P波和SV波一起产生了
更清晰的以上各图请点这里,不知道为啥我粘过来就这么不清楚了
波的形状可以看下面的图,更清楚

图的左半部分是表示地震波传播到的地区和地震波未传播到(Undeformed)的地区的情形,右半部分是形象化的表示。

地震的时候,可以说是上下,然后是前后(或左右,取决于你站立时面向的方向),然后是过山车,然后又一个前后左右。但是如果你的位置和震中非常的近,那么,可能就是各种波都来了,然后就是七荤八素,祝你好运!

那么,震中附近和远离震中的地方,地面是如何运动的呢?

在震中的地方,地震波往上传播,应该把上图中的P波和S波竖起来看。

这样看,震中的地方确实是先跳跳,后晃晃。

图中灰白色的箭头为地震波传播到震中(红色点)的路径,显示上下跳动(红色曲箭头),后左右晃动(白色曲线)。地震波传到远离震中的地方的路径如图中紫色箭头表示,对于P波振,可以分解成黑线(水平)和绿线(竖直)表示的方向,可以看到,其实竖直方向的运动已经非常微小了。另外,P波的衰减很快,离开震中后很快就衰减掉了,可能 人根本就感觉不到。

所以说,课本里面给的先跳跳后晃晃,只是局部正确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