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替代人工时代到来了吗?
人社部否认机器替代人工大规模出现
本报讯(记者罗娟)浙江计划5年投资5000亿元实施“机器换人”工程,东莞鼓励遭遇“招工难”的企业“机器换人”……日前国内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出现的“机器换人”现象让很多人忧心这会不会马上影响到工人的就业率?7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并未认可“机器换人”目前在国内大规模出现。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全球第一。“机器换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水平,但这会不会与稳就业产生冲突?技术进步、创新驱动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其与就业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李忠说,我国总劳动力规模保持在8亿以上,就业压力会长期存在,目前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矛盾也相当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非常凸显。
他表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是严重不足的,大概不到总的劳动量的1/5,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不到1/20,只有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1以上。而现在整个社会求人倍率1.1:1,所以技工短缺的现象非常突出,而且正逐步从东南沿海向内地延伸,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短缺。
他说,“机器换人”涉及国家经济、产业升级,和我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相联系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提高这部分人的素质,以更好适应新产业。
无须谈到机器替代人工就“色变”
邢承木
最近,有几条新闻颇受职工关注。海尔裁员16000名,工人被裁失业回家,失去饭碗。海尔裁员这事,据说是引进了机器人替代了工人的岗位操作,所以,多余出来的工人只能被裁。这事儿让工人们感到了职业压力和生存危机。
另外一条新闻是,中国2013年购买了世界1/5的机器人,中国进口机器人数量已据全球第一。很快,机器人将要在某些工艺和工种上替代技术工人进行操作,届时,将会有更多工人失业。富士康老总郭台铭就提出“以机器人实现无人化工厂”的构想,预计到2014年至2015年期间能够实现每年100万台机器人的生产规模,到2016年则计划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实现产值突破500亿元。这消息,让更多人预感到,科技进步的未来,身为制造业工人的自己,将没有生存空间。
机器人“上岗”,“下岗”的你去哪儿呢?笔者认为,只要你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肯定有适合你的岗位。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接受新事物带来的挑战。就说机器人吧,它也是人制造的,也需要人去操控,说不定你下岗后去造机器人了、去卖机器人了、去修机器人了、去操控机器人了……这些绝不是异想天开,看看田野里开收割机的人,很多不就是原来拿镰刀锄头的吗,工厂里开数控机床的人,很多不就是原来车间里的学徒工吗。
话说回来,机器人代替工人也不是郭台铭说的那么简单。他的“无人化工厂”也只是个轮廓性的构想,真正的“无人化工厂”时代还离我们很远。这是因为,第一,机器人本身在技术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全世界也没有很完善的技术。现在机器人的工作主要是一些比较粗放型的,适用性还有待于提高。相当多的岗位并不能用机器人代替,即使是在电器装配电子代工领域,也不是所有岗位都可以用机器人代替,还要保留一部分员工。机器人要完全取代人工,在技术上还很难做到,富士康全面布置机器人的宏大计划肯定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第二,从机器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一方面,机器人长于按既定规则做事,却弱于直觉反应、推断以及复杂沟通和创造等能力,而这些正是人类的强项。另一方面,机器人在替代人工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演变。还有,能引进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生产规模都不会小,只会扩大生产,工人只要通过职业升级,可以操控和管理机器人,饭碗不会被抢走。也就是说,机器人取代大量蓝领工作,但同时也创造出机器人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岗位。实际上,工业革命至今的经济发展已表明,机器和自动化并未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自动化与就业并不是矛盾的,机器人能把人从简单枯燥繁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他们从事更有创造力的工作。但是,如果裹足不前甚至自暴自弃,任何时期都只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