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衡水中学:“高考工厂”是怎样炼成的?

2015-01-11 徐倩雯 工人日报

编者按这是一所全国闻名的“超级中学”、也是被舆论热议的“高考工厂”。但是,衡水中学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视为成功,并被“取经”效仿。甚至从北京往返衡水的Y502次列车,都挤满了前去就读的在京打工子弟。或许,没有比这更好的模式,能帮助这些孩子改变命运。反思衡水中学的根本在于,我们究竟应把下一代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是考试机器,还是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其实,老师、学生、家长,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现阶段,除了高考分数之外,似乎很难再找到另一个可以量化衡量的公平全面选拔人才的标准。2015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改为全国高考后进行。所幸教育变革已经全面启动,希望最终能为中国青少年铺设一个更科学人性的成长轨道。


“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学生刘洪灏曾经在网上写下的一段话,那篇讲述他高中生活的日志,流传甚广。

他高中时代的母校,就是大名鼎鼎的衡水中学。尽管2013年,衡水市的GDP在河北省位居末位,人口只占全省的6%,但衡水中学的高考成绩,却与这座城市的规模并不“相符”。

2014年,全省文科前100名中的67人、理科前100名中的51人来自这里。文理科前十名中,有四分之三出自衡水中学。全省文科620分以上考生和理科700分以上考生,四成以上毕业于衡水中学。

这样的情况,使得衡水中学的培养模式被其它中学效仿,但是,质疑和争议也随之而来。

失去自由的日子

“高中教育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回避的一段路程,我收获了许多,也失去了一些。”刘洪灏曾经在天涯论坛上如是写道,他失去的是“自由”。

530分起床,537分到操场晨读跑步,545分到教室早读,630分吃早饭,637分早自习,720分开始上课,五节课后12点下课,高三和复读生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午间自习,等到1230分吃午饭,1240分到宿舍,1243分午休,1345分起床,1350分到教室,两节课和三节学科自习后,1815分吃完饭,1823分到教室,1715分晚自习,2150分自习结束,但大家再次不约而同地延长到22点,2210分熄灯。这就是我们的一天,有零有整,精确到每一分钟。”现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的衡水中学毕业生齐瑜(化名)告诉笔者。

这所超级中学以严苛军事化管理著称,严格到令人难以想象。“7分钟起床洗漱到操场或教室,7分钟吃饭,7分钟回宿舍洗漱熄灯,让我永生难忘的‘7分钟’模式。”齐瑜说。

这个时间表里,看不到关于上厕所的时间安排,但所有学生,上厕所的“生物钟”也被规范到一致。“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710分到720分的课间,因为之前从五点半起床后,就一直没有去厕所的时间,铃声一响,所有人都像百米冲刺一样奔向厕所。”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田若冰告诉笔者。

任何被发现违反规定的学生,都会遭到严厉惩罚,虽然这些规定苛刻到近乎“荒唐”。齐瑜告诉笔者,她曾经因为晚上熄灯时盖上被子却还没来得及躺下而被“通报记过”,“熄灯就一定要躺好闭眼。自习时不能抬头,更不能转头,说话更不允许,学科自习只能学习本学科内容,这些规定违反也要通通被老师记过。”齐瑜说,“违规违纪的惩罚,一般就是罚站、通报批评、请家长,严重的停课在办公室写检讨。”

回家、洗澡,这些都变成了“奢侈”。田若冰告诉笔者,高三学生四五周才会有一次回家的机会,周六晚上回家,但周日早晨七八点就要回来准备学科测试。“我们一般只有周日的12点到1240分提供洗澡时间,但只有很少的人去;因为早晚时间很紧,大多数人也都不洗漱,甚至我们睡觉都不脱衣服。”

“太死板了,我有的时候不能理解,甚至还有点恨。”齐瑜无奈地摇摇头。事实上,所有看似荒唐的规定,全部是为了高考,例如关于睡觉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学生8小时睡眠。

“说军事化管理还是好听的,我们自己觉得,像监狱一样,连动作都被严格限制。”有已经参加工作的衡水中学毕业生向笔者表示,“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我迷茫过好久,没有人再这样管理我,我该怎么办?我发现,和大城市来的同学比,我们之前学会的只是重复做题,通过减少应试中的错误几率提高分数,缺少其它人文知识。没有学会如何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如何应对社会。”

“今天我这种慢热的、不太会和人相处的性格,也和它较为死板的教学模式不无相关。”田若冰说。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阳泽向笔者表示,类似衡水中学的教育及管理模式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四,“第一,当高考是考知识而不是考智识时,这样的模式就有优势;第二,当社会为个体提供的生存与发展机会有限而又崇尚优胜劣汰,人们将寻求一切取胜手段;第三,当社会及家庭都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委托给学校,重任之下学校必然会这样;第四,相对时下一些放任和敷衍塞责型学校,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毕竟表现出尽责意识,相对一些追赶时髦变化无常的学校,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又能给人以稳定感和安全感。”

成功背后还有酸苦

但是,“反思之中依然感激”,是许多衡水中学毕业生的共识。因为他们都意识到,没有这样的“高压”教学,自己无法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改变命运。要知道,在衡水中学所在的河北省,只有一所211院校,而被河北省四面包围的北京市,有26所。衡水中学的优秀毕业生,不得不选择离开河北,“考进北京”。

刘洪灏曾在微信平台刊文《忆衡水中学:痛并快乐着,恨并深爱着》中写到,“刚去衡中的时候,看到老师整天说‘追求卓越’,我们也无知地笑过,不知道老师想表达什么。但是当我们看到校长每天第一时间赶到操场的时候,看到有些老师为了学生无法回家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或者孩子时,当看到学生们面对每日疲惫的生活仍然义无反顾地豪情万丈时,当看到家长群里热烈讨论时,我被震撼到了,没有一个学校能够把这些细节做到,只是压榨学生的精力断然不能成功。衡中成功的背后,就是一个个充满人性化的细节。”

不少衡中的毕业生坦言,高三生活,带给自己更多的是学会“忍”和“坚持”。

“也是一模左右吧,我发高烧,快要40度,刚开始都是忍着,忍到受不了跑到衡中对面的小诊所去输吊瓶。”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衡水中学毕业生曹悦(化名)说,“那时候学习太紧张了,我不能请假,学校里面输液也很贵,衡中对面的小诊所很破旧,病床什么的都没有,大家都坐在地上输液,大多都是工人去那里,当时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真的很想哭。”

田若冰回忆,高三时,他们每一天都要给自己制订计划,写激励自己的话,这个习惯让她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要求很严格,但我们还是分秒必争,中午午休也会躲在被子里看书,被宿管发现惩罚过也还会这样做,因为那个环境下,我们所有人都把学习看做命一样,别人多看一分钟自己都会不平衡。现在的我对衡中有感激也有批判,感激它对我一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也正因如此,衡水中学的模式,正在被很多地方效仿。田若冰的大学同学中,有同样来自高考大省山东的,他告诉田若冰,“多亏你们,我们学校也是天天抱着小册子跑步,老师老是让我们跟你们学。”

“那时候,很单纯,没有拼爹,没有人情,只有成绩,靠自己拼搏就能达到目标。以至于到了复杂的社会,感觉自己都不能适应。”一名从衡水中学考入211院校的学生告诉笔者,她如今已经是媒体工作者,“我们那时候,每天誓言考入重点大学,念座右铭,唱《我的未来不是梦》,疯狂地激励。但真上了大学,大家却发现没了目标,不会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这就是很多衡中人走不远的原因。”

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理解,从大城市来的同学,告诉她,高三老师辅导是要收费的,每一次要好几百元。

“衡水中学模式”的社会风险

“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模式注定培养不出真正的精英,衡中在这种应试教育下不但做到极致,同时也在积极做出改革,拓展课上自由讨论的空间,对我们是有一定意义的。”刘洪灏一直觉得,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只是中国式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把其他学校并无太多立场来批判这所中学,而更多地应该寻求教育的转型。

“很多报道我们自己也看过,他们看到的大多都是高考模式下的‘强压’,其实衡水中学也有很人性化的东西,比如高一高二时,我们有每天的新闻时间,高一上半年还有体活课、外教课,还有很多的社团活动,午饭时间也比较充足,作业也没有那么多,心理比较轻松。”田若冰说,她一直想扭转,外人对自己母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人性高考加工厂”的看法。但事实上,这样的素质教育时间和规模,和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学并无可比性。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虽然舆论呼吁治理超级中学,但如果高考制度不变、教育环境不变,“超级中学”会办得越来越红火,而且相比那些喊着素质教育口号却干着应试教育的学校来说,还会得到家长更大程度的肯定。

熊丙奇认为,地方政府想展示政绩,集中优质资源打造一所名校,有的中学能包揽清华北大一省半数生源。而社会和家长也会追捧,媒体质疑反成了对学校的宣传。“不改革制度,就是打倒一所,必有成百上千所冒出来。而当学校不再超级后,舆论还会调转方向惋惜,比如黄冈中学。”

对于“衡中模式”所带来的影响,阳泽则表示,“对学生,有利的是秩序和毅力,不利的是削弱灵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很难培养出领导型和创造型人才;对教师的有利影响是工作的条理性变强,也会让思维变得刻板,工作缺乏创意和乐趣;对校方来说,代表控制而不是领导,它需要极大的管理成本,管理也容易走向僵化刻板;至于对社会的影响,代表了保守的秩序模式、对管理对象信任的缺乏,是某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当‘衡中模式’仅限于衡水中学,它是社会多元办学的一部分,当其被社会所争相效仿和热捧时,则代表了倒退。”阳泽说,“‘衡中模式’可以作为衡水中学的特色保留并完善,并不具有推广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多元办学的一种,模式的某些思想对其他学校可能会有启发,但照搬就会放大这种模式的局限和风险。”

有专家表示,改变“超级中学”现象,关键是推进教育管理制度和高考制度改革。当高校都被按照985211、一二三本来分成三六九等,并在各地分布不均,再高的录取率,一样会引发全社会的高考焦虑。

(原标题:“超级中学”的赐予和代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