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鼓声 | 咪蒙手撕实习生翻篇儿,但话题还在……

2016-12-02 工人日报


实习生的话题又火了。这次是由一名网络红人吐槽她的实习生,而众多网友替这个“委屈”的孩子撑腰而引发的。新事件,老话题。一位实习老师于字里行间倾吐对“实习那些事儿”的一些看法;昔日的实习生也有话要说——

老师:实习生,千万别只剩下“不高兴”


作者:张世光


●实习生不高兴也不是不可以的,问题是在不高兴之后,有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得到了什么?除了抱怨、哭诉、痛苦之外,请想想:我究竟还能干点什么?我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千万别只剩下“不高兴”。


虽是新事件,但依旧是老话题——实习过程中,到底谁的高兴更重要。带教老师的高兴来自于实习生的听话、干活、出活;实习生的高兴则来自于受到尊重、有自己喜欢的事做,最好还有些成就感。


作为已带过20多名实习生的非专业带教老师,我是有点儿害怕实习生不高兴的。因为我把我和实习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合作关系,大家互惠互利——他们需要我这个平台来证明自己,我需要他们来帮我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如果双方你不情、我不愿,如何合作?所以,他们不想采访,没关系;采访了不写稿子,也没关系。或许是因为时间不合适,或许是因为对题目“没胃口”,关键是总有那种见采访就抢、见发稿就兴奋的实习生。只有自愿的,才是高兴的,至少是不生气的。



或许是小朋友们都太给我面子,无论发稿多寡,每一个人从来到走都是乐呵呵的。所以,我总在“骄奢”地想,实习生如果不高兴了能怎么样?


结果一,拍拍屁股走人。结果二,拍拍屁股,又坐下了。


结果一,对于那些愤而出走的实习生,我要给他们点赞——离开,说明有实力去找到下一家实习单位,至少是在权衡后对自己情绪的负责。结果二其实也没什么丢人的。不高兴也要留下来的,一种大概是觉得不舍得,毕竟一些高端的实习机会多是通过考试竞争得来的;另一种恐怕是觉得出了这个门就实在找不到下一家了。


但不管是哪种,有时让他们不高兴的其实都是一件事——订盒饭。“订盒饭”只是个代名词,它指的是包括取快递、复印文件、打电话通知、发邮件等在内的一系列琐碎工作。似乎这些和实习之初大家期望的“高大上”的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相差甚远,更有降低自己身份为“使唤丫鬟”之嫌。自此,实习的幸福获得感大幅下降。



然而,亲爱的实习生们,你悲愤之后,何不思考一下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过的这句话,“我们的幸福不是取决于外在,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思维和个性”。如果你没有强悍到毅然离开的话,那么也请你不要无休止地抱怨下去。你要做的不是去“硬要”别人对你的重用,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获得垂青。


订盒饭真就那么无所作为吗?从被人派去订盒饭,到主动提出帮大家订盒饭,再到为大家不断寻找更好吃、更经济实惠的盒饭,这恰恰是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不仅你的信息搜寻、经济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收获了一种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的资源——人脉。



老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俞敏洪不就是因为上大学时打了四年的热水,而感动了在美国的同学,最终成为新东方的合伙人吗?


事实上,实习生不高兴也不是不可以的,问题是在不高兴之后,有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得到了什么?除了抱怨、哭诉、痛苦之外,请想想:我究竟还能干点什么?我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千万别只剩下“不高兴”。



实习生:聪明的实习生会带着头脑拿外卖


作者:罗筱晓


●真正聪明的实习生,会对自己和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真适合这一行,实习老师的哪些技能是一定要学到手的,哪些做法是可以持保留态度的,哪些“指点”是万万不能听从的。


“如果未来真的可以成为记者,我也会像您对待我一样来对待实习生。”大四那年结束为期三个月的在省级党媒的实习,我在送给实习老师的卡片上写下的话,至今还历历在目。后来我又辗转在电台和都市报跟随了两位实习老师,实习时间从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转眼四年多过去,“承诺”暂时只实现了一半:我确实成为了记者,但还没有取得带实习生的“资格”。更确切地说,作为入行不到两年的新手,日日与动辄就说“我十多年前关注过这选题”的老将相处,我更像是换了身份的“实习生”。


但即使处于这样的位置,“珍惜机会”依然是我想到的做实习生的第一要义。试错的机会总是宝贵的,实习正是让你以极低的成本“打入”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内部去试错。


以媒体实习来说,一个报道,从策划到采访写作到后期编辑再到见报发表,在拿外卖、取快递、打印复印的间歇,只要有心,你总能窥到些过程。即便像我一样,刚开始因没人带而常在工位上枯坐8小时,但只是看到周遭编辑记者的工作节奏状态,听到他们交流的只言片语,收获的也比买份报纸去想象这一职业来得实际。更不用说那些可以耳濡目染的、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职场为人处事之道。


比较幸运,实习时我没有“拿太多外卖哭晕在厕所”的经历,而且我一点也不反感“拿外卖”,但是如果在四五次实习中只是“拿外卖”,我恐怕连“承诺”的前半截也兑现不了。



当然,如果在保证外卖顺利取回的同时,搜集资料、整理录音、准备提纲,这些看起来“边边角角”的工作也做得很好了,实习生自然可以去争取类似独立采访、写稿这样更大的进步。毕竟,这才是当初费尽周折获得实习岗位的最大动因。


开始实习,就意味着半条腿迈进了社会。真正聪明的实习生,会对自己和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真适合这一行,实习老师的哪些技能是一定要学到手的,哪些做法是可以持保留态度的,哪些“指点”是万万不能听从的。老实讲,我不在意那篇网红文到底谁对谁错,我倒是在意,那个大概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实习生,是否能在擦干眼泪后走出下一步:是留下来,还是要换实习公司,还是自此对这一行业深恶痛绝?


直到现在,对每一位曾经带过我的记者,我依然坚持称为“老师”,相处时间有长有短,相处模式也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我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东西。说到底,实习生与实习老师相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也没有绝对完美的“职场师生”,做到基本的相互尊重与包容,即使不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不至于莫名多了一个让自己不开心的对象。


毕竟,我还美美地想着实现自己“后半句”的目标呢。


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边留言。


本期责编:吴 迪


北京城内,钟鼓楼畔,我们为劳动者权益击鼓鸣钟,为劳动者身边的大小事执笔建言。我们与小人物同悲欣,与弱势者携手前行。在众声喧哗中,力求多几分理性、建设性;在群情激愤时,不弃常识与公理——这是“钟鼓君”给自己的画像。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号:钟鼓声(grrbplb)


欢迎投稿:

grrbplb@sina.com


长按二维码发现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