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留守儿童的命运摆渡者,他还能在大山里撑多久?

2017-04-28 罗筱晓 方大丰 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没有报酬、没有经费,特岗教师张琼琼带着一支留守女童篮球队打进“苗苗杯”小篮球赛全国8强。3年多来,近30名学生通过篮球特长走出大山,进入重点中学。

岁月流逝,3年聘期已到,张琼琼选择了暂时留下,孩子们则各奔东西。

贫困中生长梦想,历练里守护希望。他们在各自的命运中,继续前行。

没有站台,没有标志,上车的人,也一声不吭。这些中巴车静静地趴在路边。

风干的泥垢和灰尘,覆盖住破旧的铁灰色车身,像是从上世纪打捞出来的遗物。扁担、塑料桶、红色脸盆、蛇皮编织袋和后上来的乘客一起,挤在狭窄的过道上。

随着车轮转动,车身持续震动起来,合不上的窗户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车厢内白纸红字的“严禁超员”警示,已经快要脱落。一路上招手即停,车内弥漫着汽油未完全燃尽的刺鼻气味。

3月的一天,记者搭乘一辆这样的中巴车,从湖南省怀化市出发,前往位于该市鹤城区北部的凉亭坳乡。车子慢吞吞地开了70多分钟,冲下一个斜坡,凉亭坳学校出现在眼前。

20138月底,特岗教师张琼琼正是坐着同样的城乡巴士,来到这所地处省级贫困乡的农村小学。

看着眼前晒满了稻谷、酸菜和鱼干的灰白水泥操场,张琼琼不会想到,一年多以后,他会带着一支由8名留守女童组成的篮球队,问鼎鹤城区中小学篮球赛冠军,并在2015年夏天获得全国“苗苗杯”小篮球赛第八名。

3年多时间过去了。有近30名学生,通过篮球特长,从这条唯一通往外界的山路走出去,被选拔到了怀化市、湘潭市、长沙市的重点中学读书。她们中有人掉头往回,有人继续前行,还有人撞得一身伤痕,却依旧怀抱希望。

凉亭坳第一届女篮合影,如今这8名队员已分散在湖南各地。  受访者供图

“我就是一个摆渡者,尽力把他们送到更好的地方去。”张琼琼也知道,想改变她们的命运,单靠一个人很难。 

1 “你们想打篮球吗”

29岁的张琼琼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黑色细框眼镜,体型算不上健壮,没有篮球教练常给人的压迫感。如果不是遇到启蒙教练王高,他现在恐怕已继承了家里的针织小生意。

高一那年,靠交择校费,张琼琼进入当地重点高中,成绩长期在班里垫底。父母忙于做生意,早出晚归,性格内向的他过着“半留守少年”的生活。在校运动会上拿了跳高冠军后,新来的体育老师王高把他招进了正在组建的篮球队。一年多的训练后,张琼琼以主力中锋的身份和队友一起赢得了县里高中生篮球比赛的冠军。

夺冠后,王高请他们喝啤酒,向所有人抛出了一个已经问过好几遍的问题:“高中毕业后,你们想做什么?”

 “我想考大学,成为像你一样的篮球老师。”张琼琼说道。而此前,他从没想过自己能上大学。

张琼琼与凉亭坳第四届女篮队员的合影。 本报记者 罗筱晓 摄

2010年,从湖南省吉首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后,张琼琼先在北京做了两年篮球助教,又在怀化当了一年专职教练。2013年,他决定考湖南省的特岗教师。这既是岳母开出的“结婚条件”,也是张琼琼想借助的一块跳板。因为特岗教师3年聘期满后,可以享有正式编制,表现好,还有可能调回城里。“这样就可以安稳一生了。”

每天3节课,中午11点半上班,下午不到4点就下班,农村学校的生活过得波澜不惊。为了打发时间,体育老师张琼琼向校长夏永贤提出,组建一支篮球队。夏永贤有些惊讶:即使在怀化城区,有篮球队的小学也是少数,农村地区更是闻所未闻。听到张琼琼承诺自行解决经费后,夏永贤同意让他试试看,条件是要注意安全。

四五年级的男生太过调皮,难以管理,优先考虑组建的男队很快流产。不得已,张琼琼把目光投向了女生。

张丽君和包勤勤,就是在那时被张琼琼挑中的。

那是10月中旬的一节体育课。五年级的张丽君、包勤勤和班上另外几个女生,相互追赶,拍打着一只不知从哪里捡来的漏气皮球。

“你们想打篮球吗?”张琼琼走到她们身边。

皮球滚落到一边,女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出声。

“想打篮球的话,我可以带你们去外面打比赛。”张琼琼追加了一句。

“到外面去”显然引起了她们的兴趣。体育委员张丽君胆子最大,她首先应了一句:“好啊。”

当堂体育课,班里仅有的11个女生中的8人被选中。凉亭坳学校第一届女子篮球队,成立了。 

2 “我们不是乡巴佬”

7月中旬的武汉,天气潮湿炎热。凉亭坳学校的比赛被安排在下午450分。

这是凉亭坳第一届女篮在“苗苗杯”上的第五场小组赛,也是打得最为胶着和精彩的一场。尽管此前获得了区冠军,但由于大赛经验不足和实力差距,参赛以来,她们已经输掉了3场比赛。张琼琼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

凉亭坳第一届女篮获得“苗苗杯”全国小篮球赛第8名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黄队,湖南怀化市凉亭坳学校女子篮球队!蓝队,北京中关村三小女子篮球队!请双方运动员互相致意。”包勤勤和对面比自己高出一个头的选手,握了握手。

凉亭坳地处湘西南的群山环抱之中,人均耕地少,资源稀缺,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只有500多名学生的凉亭坳学校,有70%是留守儿童。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多都想不明白,“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起早贪黑训练?碰着了,摔伤了,怎么办?”

为了让奶奶同意自己打球,包勤勤把张琼琼带到自己家里。没想到老人家脸一黑,转身走进里屋,锁上了门。张琼琼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包勤勤只能偷偷摸摸地训练。下午放学,队友训练两个小时,她一个小时后就得匆匆往家赶。直到春节前夕,在福建打工的母亲回家,她又拉着张琼琼努力了一次,才终于获得了同意。

为了赶上早上的训练,住在外公家的张丽君5点半就得起床,然后抄近道,穿过两个火车隧道,在中途与包勤勤汇合,再一同去学校。她们常常天没亮就开始赶路,天快黑了才往回走。两个小伙伴总是最早到校,然后抓紧时间练习运球、投篮。“咚咚咚,咚咚咚……”空旷的操场和周围的群山,把篮球撞击在水泥地上的声音放大了好几倍。直到夏永贤出于安全考虑,要求篮球队的学生都要住校后,她们才结束这种早晚的奔波。

从认识篮球,到运球、传球、投篮,再到步伐练习、体能训练,在张琼琼设计的一个个游戏中,张丽君她们慢慢入了门。学校没篮球,教练把自己的篮球给她们用;没有篮球鞋,她们就穿着各种运动鞋、帆布鞋。甚至还有穿着雨靴来的。鞋子在水泥地上经不住磨,很快就坏了。

张琼琼带领凉亭坳篮球队的队员在操场训练。 本报记者 罗筱晓 摄

学校没有经费、家长不愿出钱。训练半年后,基本工资不到1600元的张琼琼,自己掏了2000元给这8个女篮队员,买了她们人生中第一双篮球鞋。一起购买的还有篮球和球衣。

组队一年,孩子们等来了2014年鹤城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

到了赛场,她们都有些紧张。城里的球员,高的超过175cm,平均身高也有165cm上下。而凉亭坳小学的主力阵容,最高的张丽君仅仅158cm,还有两个女生不到150cm。列队时,这支“小矮人”队伍格外显眼。

“凉亭坳是哪里?以前好像没见过。”张丽君听到有其他小学的学生在议论。

“好像是农村里的学校,很偏僻。”有人回答。

“哦,乡里来的。”张丽君从第一个人的语气中听到了嘲讽。

还有人冲着她们的鞋子指指点点,“你看你看,她脚上那双乔丹,是假的吧?”

第一场比赛,凉亭坳学校对城区一所有两三千名学生的大学校。

开场3分钟,却出现了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状况。凉亭坳学校以200大幅领先。

技术和配合完全弥补了身高的劣势。后卫张小英传球到位,小前锋尹思兰速度快到能轻易突破,大前锋包勤勤投篮稳定,中锋张丽君可以一条龙击溃对手的防线,就连替补的双胞胎队员夏洁和夏婷,在场上也游刃有余。

当其他小学队还停留在“不要走步、不要二次运球”和“使劲往篮筐投球”的水平时,这支留守女童篮球队的进攻,已能行云流水般从后场推进到了前场,而全场紧逼的防守则几乎让对手无法将球传出底线。

暂停时,面对教练“别打太狠”的叮嘱,女孩们只说了一句,“我们不是乡巴佬”,就又相互鼓励着上场了。

比分,最终定格在760

3 停训“风波”

随后的4场比赛,尽管裁判一再压缩比赛时间,但凉亭坳学校都以30分左右的分差取得胜利。初次参赛,她们就轻松赢得了小学女子组冠军。

媒体、拜访和志愿者纷至沓来。在英国攻读导演专业的留学生顾瞳瞳以此为主题拍摄的纪录片《夏天的终场哨》,入围了国际电影节。在2014年鹤城区教育局总结大会上,张琼琼还专门就篮球队作了报告。

但苗苗杯的每一场比赛,都要比区里的艰难许多。尽管赛前,张琼琼一再布置,要趁对方还没撤回后场时,快速向前推进,靠突破上篮得分。但队员们太紧张了,传球失误不断,必进的上篮也偏出篮筐。

“找人啊,注意协防!”“胆子大一点,拿到球就往里突!”张琼琼在场边高声喊着。但好像突然之间,所有人都不会打球了。很快,凉亭坳学校已经0:8落后。

张琼琼不得不叫了暂停。

留守女童篮球队一战成名后,诸多现实问题,也曾把篮球队逼到“暂停”。

包紫玲,五年级时已有162cm,弹跳好、速度快、训练刻苦,是张琼琼最看好的学生。但她只训练了一学期,就被在沿海打工的父母带走了。张琼琼反复打去电话,承诺一定靠篮球把包紫玲送进怀化市甚至长沙市的重点初中。

打得多了,包紫玲的父亲终于按捺不住,“我们小学没毕业出来打工,一个月也能挣五六千。你读书读到大学毕业,一个月工资有多少?”

张琼琼哑口无言。那时,他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不到2000元。

球员在流失,合适的学生却招不上来。第一届选材时的好运并不能一直持续。到201510月,整个五年级,竟然没有一个既适合又愿意打篮球的女生。张琼琼只得到附近的大水田乡和芦坪乡碰运气。跑了三四所学校和十几个家庭,终于选出了球队的第三届主力阵容。

没人可以到处挖,缺钱,却实在难以克服。由于后来又成立了男队,到2015年初,凉亭坳篮球队新老队员大概有30人。张琼琼无力独自承担30人的装备。经学生提议,每个球员交一定的费用,由他统一购买球衣球鞋。

没想到,一位不愿交钱的老人,打电话到区教育局长办公室告状:张老师乱收费。局长亲自打来电话追究,“出了名,就乱来了”?

乱收费的罪名,让建队以来一直义务劳动的张琼琼心里非常窝火。自掏腰包把钱全额退给学生后,他解散了球队,“衣服鞋子你们穿走,以后也不训练了”。

下训后,篮球队的队员在教室里吃晚饭。  本报记者 罗筱晓 摄

那是20153月,凉亭坳学校里的投篮声,戛然而止。

女生们每天哭得稀里哗啦。正在拍摄的顾瞳瞳着急,片子拍不下去了。夏永贤也着急,好不容易形成的学校特色却要废了。最终,停训近一个月后,在两人的百般劝说下,张琼琼才同意“带完这届再说”。也是从那时起,他有了每训练一节课15元的补助。

停训“风波”后的那个暑假,因为意外获得了外界2万元的赞助,张琼琼决定带孩子们去武汉参加全国苗苗杯小篮球赛。

消息宣布后,队员们都兴奋得跳了起来。但全国比赛比她们想像的,要艰难许多。

第一节时间到,凉亭坳学校以4:17大比分落后中关村三小。张琼琼也做好了再次大比分告负的准备。 

4 “校级明星”

“打得一点都不好。”回忆起自己在那场比赛中的表现,包勤勤这样说道。

因为自觉在速度、力量和身高都比不上队友,训练课后或者不训练的周末,包勤勤都会独自在球场上练习投篮。持之以恒的练习,让她成为了队中的头号投手,也让她逐渐获得了张琼琼的重视。

但此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中关村三小显然仔细观摩了之前的比赛,抓住了包勤勤只擅长定点投篮不擅长突破的缺陷。贴身防守、加强干扰,很简单的技巧,就让她频频失手。几次三番后,她甚至失去了投篮的勇气。

在场边观看的张丽君急得上蹿下跳。按照规则,每位球员最多只能打两节比赛,她被安排在第二节、第四节上场。那时,她还是自信开朗、遇强则强的性格,敢对着顾瞳瞳的镜头说出“我这么天才”的话。

第二节比赛,篮球到张丽君手里就不会再传出去。还不到160cm的张丽君像豹子一样,一次次冲进前场三秒区,即使是技术性犯规,对方170cm的中锋也拉不住她。张丽君连得8分后,中关村三小叫了暂停。张丽君听见教练说:“你们都把球给张丽君。张丽君,比赛的希望就都放在你身上了。”

突破、投篮、抢篮板……原本看似毫无悬念的比赛,因为张丽君的存在而有了改变。半场结束时,比分拉近到13:17

第四节比赛,中关村三小甚至安排三个队员对张丽君进行包夹。由于第三节分差再次拉大,张丽君的个人秀,最终没能帮助球队翻盘,比分定格在20:35。凉亭坳输了,却赢得了对手和场边观众的热烈掌声。

四胜四负,凉亭坳学校篮球队获得了当年“苗苗杯”的第8名。迄今,这依然是学校篮球队取得的最好成绩。

比赛结束,第一届球员也该上初中了。按照规定,包括凉亭坳在内的4个乡,小学毕业生只能去附近的黄金坳学校就读。由于教学质量不佳,每年能从那里考上高中的学生屈指可数。其余的大多重复了父辈的命运——外出打工。

尽管张琼琼好几次提过,打篮球可以去好学校,但张丽君她们只当他是开玩笑。直到鹤城区比赛夺冠后,陆续有长沙、怀化初中的老师来选人。张丽君被雅礼中学录取,在此之前,她甚至不知道这是长沙“四大名校”之一;包勤勤被省重点中学地质中学录取。她们是学校历史上,头两个被省城初中录取的学生。其余队员,全部作为篮球特招生进了怀化市重点学校河西学校。

张丽君成了凉亭坳学校的“校级明星”。未来突然无限光明,她梦想着,在长沙,篮球可以打得更好。

5 填补“父亲”的位置

早春时节,山中湿气很重。薄雾中的操场,20多名学生静静地进行着脚步力量和步伐训练,不时还能听到附近人家的鸡鸣和犬吠声。这是凉亭坳学校的第四届篮球队员在训练。

一个下雨天,凉亭坳第四届女篮队员在走廊练习运球。 本报记者 罗筱晓 摄

趁着午休,张琼琼带队长蒋慧霞去了一趟乡里的卫生院。这几天,她一直说右小腿骨头疼,张琼琼有些担心。医生简单按压了一下,安慰他们,是长个子时的生长痛,记得按时吃钙片就好。

蒋慧霞带领低年级的队员练球。  本报记者 罗筱晓 摄

回学校的路上,张琼琼一边开车一边问她,队员们是否按他的要求每天午休。“如果有人贪玩不睡觉,你要记下来告诉我。”

他要操心的还有很多,有没有不好好吃饭偷吃泡面,有没有穿够衣服,有没有乱花零用钱,有没有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

妻子刘方圆惊讶于他的变化。在她眼里,张琼琼除了懂篮球,基本是个生活白痴。“我怀孕快临盆时,半夜肚子痛,他只会说‘你让它不要痛’,然后翻身继续睡。现在却关心起女孩们各种琐碎的事情来。”

刚开始时,张琼琼也不这样。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他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家庭教育,性格和习惯上有不少毛病。第一届球员里,夏洁和夏婷这对双胞胎,跟着他训练了一年半,没说过几句话。而有的小孩因为老人宠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2016年在学校暑训时,一位学生的奶奶帮忙给队员做饭,每天拿50元的酬劳。因为嫌饭菜不好吃,以高年级为首的几个队员把她团团围住,质问她是不是私吞了饭钱。六七十岁的老人,硬是被小孩子气哭了。

张琼琼大发雷霆,把队员们的碗筷全部摔出门外。“你们都不用打球了,球打得再好,没有感恩的心,有什么用?”

在这些孩子面前,他不自觉地,填补了他们缺失的“父亲”的位置。

2015年,刘方圆辞掉了怀化市区的工作,到凉亭坳学校当代课老师。从那时起,这一家人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这山坳坳里。去年9月,张琼琼的3年聘期已到,不少城区学校想挖他去当教练。两个女儿一个4岁一个2岁,也到了该考虑上幼儿园的年纪。

“是走,是留?”是这位“大山教练”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张琼琼一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山坳坳里。 本报记者 罗筱晓 摄

一番考虑后,张琼琼选择了留下,“相比外头,还是在凉亭坳教球自在些”。但他也坦诚,这只是暂时,“靠我死撑,很伟大,但不现实”。 

6“篮球会陪我一辈子吧”

凉亭坳学校第一届女篮的队员,已经初中二年级了。她们分散在湖南各地。

在黄金坳学校见到夏洁时,她穿一件明显大出很多的藏蓝色外套,走路说话很轻,似乎怕搅动了周边的空气。在怀化市的河西学校念完初一后,她选择放弃,转回了黄金坳——如果不打篮球,她本该去的那所学校。

“我自己不想练了。”在河西学校,她不打球了,也比小学时更加沉默。过去的队友尹思兰、张小英发现,夏洁在校园里远远看见她们,就会转身躲开。

寻找张丽君,意外成了难题。

张琼琼说,之前,雅礼中学的教练打电话给他,建议让张丽君换一所学校打球。雅礼中学高中篮球队对身高要求很高,后卫都要170cm以上,张丽君很难达到要求。

张琼琼帮张丽君联系了湘潭的一所中学。但按他提供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却始终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张琼琼也不太确定,张丽君最后去了哪里。

张丽君的妹妹张丽平在凉亭坳学校念四年级,也加入了篮球队。她一直认为姐姐还在长沙。她也想去雅礼中学念书。朋友们都笑她,“像你这样一个动作学一个月,怎么去长沙?”

周五中午放学,记者跟随张丽平回到她外公外婆家,经过的正是张丽君早上训练时抄的那条近路。钻进隧道前,一辆火车呼啸而过。但外公外婆只知道,外孙女在外面上学,具体在哪里,他们也不清楚。

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张丽君和包勤勤的大幅照片还挂在墙上,在她们照片的两旁,分别是乔丹和姚明的照片。现在的队员中,还有很多人把张丽君视为偶像。只是,也没有人准确知道,这个偶像现在身在何处。

就连包勤勤,见到记者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张丽君现在还在长沙吗?”

跟六年级时留在纪录片中的影像相比,包勤勤长高了,也变壮了,但与同年级队友比较起来,还是显得很瘦弱。她已经适应了长沙的生活,尽管被录取时,她还觉得这里离家太远。

初中后,因为被笑话太土,她扔掉了过去的所有衣服。偶尔,队友会拿她开玩笑,说她是“乡里边的”。这还是会让她心理不舒服。但队友们也带着包勤勤去游乐场夹娃娃、唱KTV,还陪着她在训练课后,一起加练。“我在长沙,就把她们当亲人了。”

现在,她只有春节才会回凉亭坳,奶奶也跟父母去了福建,弟弟托付给亲戚照顾,家里长期都空置着。

包勤勤能看出张丽君不快乐。“队友们都是城里的孩子,家里条件好。她一个农村小孩,衣服、球鞋都要穿到烂,吃饭也吃路边摊,自然容易被孤立。这种孤立延伸到场上,她连拿到球的机会都没有了。”

小学时成绩就不好的张丽君,面对初中的七八门课程更是一团糟,到后来,她的数学成绩只有个位数。在成绩至上的重点中学,她找不到立足之地。

包勤勤还跟以前一样,努力练球,努力念书,她的成绩在特长生里能排到前几位。她的教练说:“按目前的状态,她要升上地质中学的高中问题不大,以后也有机会进大学。”

在地质中学,包勤勤还是跟以前一样,努力练球,努力念书。 受访者供图

但包勤勤是现实而谨慎的姑娘。她一直强调自己身高不够,要靠篮球升学并不保险。“篮球改变了我的命运,但这样的改变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最终,通过张丽君现在的教练,记者在湘潭找到了她。春节回家,她悄悄把母亲给她买的到长沙的高铁票退掉了,说想回怀化读书。父亲不同意,觉得丢人,父女俩为此几乎打了起来。最后两人各退一步,张丽君来到了湘潭。

张丽君说,她很习惯在湘潭的生活。除了上学,她几乎不会离开吃住和训练的体育馆。手机一个星期才能用一次,身上也没有多余的零花钱,但她感觉轻松了很多。

张丽君和包勤勤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说起篮球队成立之初训练的辛苦、与中关村三小那场比赛时自己的神勇,她的眼睛里还带着一丝光芒。讲着讲着,她的语速慢了,“过去我也以为去最好的学校,一定有好的发展,谁知道……”说到这里,她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了下来。

陪她吃完饭,走在回体育馆的路上,3月末的春风已经少了许多寒意。

“未来有什么打算吗?”

“我想进国家队,或者像张老师一样当篮球教练。”轻声轻语后,张丽君自言自语了一句,“篮球,会陪我一辈子吧。”

猜你喜欢

【特稿】钢城家事:“再没有‘国企倒不了’的想法了”

特稿 | 黑土地被污染,16年维权让农民王恩林白了头……

本期编辑:贺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