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
他是赋予你生命的那个男人,普普通通,却是你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超级英雄。你抱怨过他忙、惧怕过他凶,嫌过他不善言辞,可到长大后才明白:他总把严肃写在脸上,却把疼爱藏在心里。
成都,突然下起雨来,爸爸使劲扯住衣角,拉出一片“雨伞”,盖住了儿子的头,免得他淋雨。
重庆,批发市场里,爸爸一手扛着一大包货物,一手紧紧牵着儿子从阶梯走下。
美国纽约的马路上,爸爸为孩子打着伞,小心地将孩子全身罩在伞下,自己却被雨水浇透。
兰州,52岁的儿子突患重症脑膜炎,80岁的爸爸得知消息,立即从老家赶到医院,日夜守候。
太原,儿子8年前成了“植物人”,8年间,爸爸自制康复设备,每天帮儿子做6小时以上的康复训练。如今,儿子手指能动了,还能自己吃饭了。
山西吕梁,他是镇上最穷的低保户,5岁女儿患血管瘤。为给女儿治病,他不惜用绳子绑在身上,去极度危险的山崖边捡酸枣卖钱。
北京,为了救儿子,爸爸一天三个馒头一盘咸菜,暴走俩月,终于将脂肪肝由重度减到几乎没有,具备了进行肝移植的条件。
暖暖的父爱其实就在身边,可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些新闻,仍让我们觉得有些“新鲜”?
可能中国人感情含蓄,尤其父亲多不善言辞;可能他们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常常身不由己地加班、应酬,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所以,相比于母爱,父爱总是容易被我们忽略。
父亲常在孩子生活中“缺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山东4省市两万名家长和两万名小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状态调查,结果发现,仅一成家庭是父亲承担主要教育职责。
上海市一项调查显示,父亲在对孩子的直接生活照顾、学业辅导、亲子互动等方面缺席较多,扮演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养者”角色,为孩子、家庭在外打拼,将教育孩子自动归为母亲的职责范围。工作是父亲参与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经常不能陪伴孩子
2015年,河南淮阳一项对30位爸爸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每周陪孩子的时间少于5小时的爸爸占50%,每天都能陪孩子的爸爸只有20%。
当问及不能陪伴孩子的理由时,有的爸爸说,自己在外地工作,没有条件;有的爸爸说,自己工作忙,总要加班;有的爸爸说,自己应酬多,没有时间;还有的爸爸则说,自己工作一天了,回家后需要看电视、上网来消除疲劳……
与孩子交流不足
2016年,江苏常州一项对124位父亲的调查显示,近三成父母每天和孩子交流不足半小时,有八成的家长陪伴孩子时“开小差”;照顾孩子日常性事务,妈妈或老人占比近98%,只有2%为父亲。
而问到“和孩子一起互动,谁更积极”时,孩子积极的占61%,母亲较为积极的为23%,而父亲只有14%。
“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无论爸爸们有着什么样的理由,都不能成为忽略孩子的借口。天气晴朗的时候,请爸爸带上孩子去野外郊游;雨过天晴之后,请爸爸带上孩子寻找远处的彩虹;孩子有心事的时候,请爸爸充当孩子的“知心哥哥”;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请爸爸为孩子重新树立起丢失的自信。
爸爸不能当“隐形爸爸”,而作为子女,也应该对父亲多些理解,多些关爱。
今天,可以给爸爸准备一件小礼物,给他一份小惊喜。重要的并非物品是否贵重,而是你的心意。
今天,可以带爸爸检查一下身体,别让他透支了健康。
今天,跟爸爸照张相,别让你的手机相册里看不到他的身影。
今天,回家陪爸爸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
如果远在他乡,至少,也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爸,我很好,你也要好好的!”
今天,记得对他说声:
老爸,辛苦了,我爱你!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
本期编辑: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