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寻访“晋江经验”:晋江“一家人”

车辉 王维砚 赵航 工人日报 2019-07-26

在福建晋江市北部黄金地段,有一处名为“绿洲”的生态公园,总占地约450亩,植被郁郁葱葱,四处鸟语花香。对这个公园,晋江市民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这一地块原本有着可观的商业价值,但晋江市政府不仅坚持不做商业开发,还追加1.8亿元财政投入,在这里进行“绿肺”建设。公园里有一片名为“同心林”的树林,植物全部由新老晋江市民共同认种认领所成。


坚持全面发展,共建共享,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晋江经验的核心内涵。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晋江,聚集了100多万外来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相差不多。“绿洲”生态公园里的“同心林”,寓意着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新老晋江人作为“一家人”,携手共建美丽晋江,共享晋江发展成果,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 


长按二维码,阅读精彩H5,了解更多内容!


扛着一个缝纫机头来,成为“美丽晋江人”


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周爱华是江西九江人,几十年来,他在晋江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他扛着一个缝纫机头从农村老家到晋江英林镇打拼,如今已获评福建省劳动模范,并入选首届“十佳美丽晋江人”。


“这里的服装厂真多!”这是周爱华刚到英林镇的第一感受。在简陋的厂房里,周爱华和300多名工友生产的夹克、西装销往全国各地。彼时,晋江经济正从“家家户户冒烟”的行业初期发展,开始迈向创品牌的新阶段。英林镇也成为晋江服装企业的摇篮。以若干间简陋的厂房为起点,英林镇在缝纫机的运行声中迅速成长,一起成长的还有周爱华和他的工友们。


从掌握制作一件成衣的全部手工工序,到熟悉流水线上的每一道流程,周爱华不放过一针一线的细节。在与机器的“磨”与“合”中精进技艺。2008年,周爱华凭借扎实的缝纫技能获评省劳动模范,而晋江本地的柒牌、安踏等服装品牌也开始成为知名品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入厂20多年,厂址变迁过4次,在地理坐标的更迭中,周爱华也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不断融入小城晋江。1995年,周爱华和同在柒牌工作的江西老乡结了婚,两人搬进了集团提供的电器齐全的“夫妻房”,在晋江有了自己的小家。


“从进入柒牌的第一天起,公司老板、管理人员还有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都没对我区别相待。20多年来,我是和柒牌、和晋江一起成长起来的。”周爱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2011年4月,他被评为“十佳美丽晋江人”,成为百万“新晋江人”的代言人之一。现在被问起自己是哪里人,周爱华总会自豪地回答,“我是晋江人。”


周爱华的传奇只是100多万外来人口的一个缩影,在晋江发展的“小城故事”里,每一位“百万分之一”都是不可替代的主角。晋江在发展中努力做到“同城同待遇”,明确提出要让新晋江人“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有奔头”。


在这里,本地人外地人一个样


本地人外地人一个样,晋江的承诺并不是一句空话。


1999年,福建省劳动模范、晋江佶龙机械公司钳工,贵州人任达树第一次踏上了晋江的土地。晋江的“拼”劲儿,也点燃了他的内心。在那段打磨提升技能的奋斗时光里,他常常枕着已经被翻烂的机械自学书本,睡在工厂的车间。


2015年8月,任达树在泉州市机械装备职工技能竞赛中,获得钳工技能竞赛第一名。“正是因为当初那股学习的‘钻劲儿’,今天才能吃上技工这碗饭。”他感慨道。

晋江在发展中不断调整思路,提出打造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品质之城。近年来,晋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美丽生态环境,也让任达树下了扎根于此的决心。最近,他一有空就去看房,打算在晋江买套房子,把在贵州铜仁的妻子和孩子接来团聚,这样一家人就真正在晋江扎根了。


为了吸引人才,晋江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战略,其《优秀人才认定标准》在全国县级市尚属首份。这种以事业、待遇、感情和环境留人的效果,在任达树的身上得到印证。


任达树拥有钳工高级技师资格证书,根据《优秀人才认定标准》,取得“国家一级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属于第四类人才,不仅每月有2000元工作津贴,在购房时还可享受10万元的购房补贴。


不仅买房,还打算落户,任达树有了这样的想法,实施并不难。晋江实行的是“户籍全面开放”。在办理居住证时,他就亲身感受到过这座城市户籍办理的高效便捷。准备好相关申报材料后,他只跑了一次晋江行政服务中心,就办好了可享受30项市民待遇的居住证。

在子女上学的问题上,任达树也没有犯过难。他的小孩是在晋江上的小学,而且是就近入学。晋江全市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槛开放,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晋江本地学生一样的就学升学权利。如今,晋江的外地学生已达21.26万,占在校生的59.79%。来晋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定点校已达279所,占全市小学的96.53%,基本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全覆盖。


在晋江磁灶镇大埔村,村党委书记吴金程对《工人日报》记者说,在该村小学597名小学生中,外来工子女就占了近400人。


在2007年,晋江市委市政府就对来晋务工人员做出“三不”承诺:不让任何一名在晋外来务工人员,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不让任何一名在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不让任何一名在晋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这样的承诺当时在全国尚属首创。

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晋江的发展离不开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共建,而发展成果也会一起共享。晋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正在加快人的城镇化,努力打造“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品质之城。


有“城”有“人”更有“业”


应该说,晋江是包容的。这样的发展思路既与晋江历史上形成的包容文化有关,也与一直以来晋江围绕人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


刘文儒说,晋江的发展离不了外来人才,晋江能吸引众多外来人才扎根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直以来,晋江发展秉承的是“让本地农民市民化,让外来人口本地化,让城市农村一体化”,坚持共建共享,全面发展的思路。


事实证明,这样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在晋江取得了成功。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晋江的城市建设有过“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阶段,正是新老晋江人的共同努力,使建设生态晋江成为新老晋江人的自觉追求。


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澄清并不是晋江本地人,在晋江打拼多年,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


陈澄清经营的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十分重视排污治理,在行业生态环保意识并不强的时期,他专门从北京请来专家进行相关评估。在完成评估后专家对他说,如果这个厂不重视排污,长此以往会造成晋江城区部分河水的污染,而上马相关排污技术设备需要不少投入。


陈澄清顶住了压力,毫不犹豫选择了上马高级排污技术设备。为了不让这个容纳他奋斗的城市河流受污,在规定范围外,他加倍增加了排污投入,使得企业排污效果远超国家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自觉下,如今,晋江623家石材加工企业集体退出,66家皮革加工厂整合成4家规模化皮革企业,建陶企业全部使用天然气替代;实施全流域治理,33条河流一河一长,建立污染源销号机制……2016年,晋江年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26%;33条河流中的22条消除了黑臭,4条达到Ⅴ类标准。


伴随新型城镇化推进,晋江市面貌也焕然一新。


夏夜,晋江五店市街区流光溢彩,南音、木偶戏、高甲戏等非遗剧种散落在街区各处场所进行表演。现代与古典,流行时尚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美轮美奂,令人流连。晋江人把这里当作城市的“会客厅”“后花园”。

之前,这里还是城乡接合部,在城市化过程中,这一区域曾面临重建拆迁的处境。由于保留着众多红砖古厝、中西合璧的番仔楼与西洋建筑,能集中反映闽南地区特有的民居风貌。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这里进行合理处置,考验着晋江的智慧。


经过考察调研论证后,晋江市政府牵头,以市场为导向引入企业进行运营。在改造中,以人为本,坚持就地安置,创新机制改造了这一方古建区成为市区一部分,并且对原住户就近安置、本地就业。


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有限公司联合基层工会主席庄怡玲,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经过就地安置后,她成为公司职工,常为游客讲解位于这里的庄氏祠堂。守着祖先祠堂,结合自身经历,庄怡玲说,晋江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有“城”,而且有“人”,更有“业”。“我们这里,本地人外地人一个样,城市农村一个样。作为晋江人,真的觉得很幸福。”

来源:工人日报

猜你喜欢

寻访“晋江经验”:一座“睡不着”的小城

下半年,你能休的假都在这里了!

本期编辑:窦小涛

(长按二维码,关注工人日报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