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开学,钱包受不住了”,近日,话题“家长吐槽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冲上热搜。下拉评论,龚先生发现,五六万元并不算离谱,花个十万二十万元的也大有人在。“两脚吞金兽”的假期消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面对这个账单,有的家长甘之若饴,认为钱花得值,孩子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有人叫苦不迭,“跟上别人家的节奏”实在辛苦,“钱包要受不住了”。研学游、出国游、上兴趣班、打比赛、看演出……掏空家长钱包的项目名目繁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在假期里放松身心、多见世面、补齐短板,老父亲老母亲可谓用心苦心。但“一切为了孩子”这句面上话的底下,还有些什么潜台词吗?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除了考虑孩子之外,就没有为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买单的成分吗?在小红书上,很多家长大方地承认,“其实我自己也想出去玩,只是带孩子一起去”“孩子有没有收获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觉得别人去过自己没去而感到自卑”“不仅孩子会攀比,大人之间不也会‘凡尔赛’吗”……天价的假期消费全算在孩子头上,显然不妥。比如,最近大热的研学旅行,单人动辄几千元的花费,商家通常还不收8岁以下孩子“单飞”,于是家长要再花一份钱陪玩;兴趣班也多半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大人投射的自己的愿望。而谙熟家长心态的商家也将话术设计得让家长“上头”:“别人的孩子见识过的山川,我不允许我们的孩子没有”“聪明的家长在假期偷偷让孩子与众不同”,再土再俗点的“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
《身不由己》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于是,带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朴素情绪,家长们开始比拼着刷钱。朋友圈刷起“迪士尼打卡”“见证火箭发射”“浅浅地环游世界”……潜台词是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不仅有,还更好。商家制造出来的焦虑被渲染、加工后,不断发酵、蔓延,好像不花上个几万元,开学后孩子就抬不起头了。其实,有几个家长问过孩子:真金白银买来的“诗和远方”,真的让他们更快乐吗?费神费力的兴趣班又真的是他们自己的兴趣吗?比起在人流拥挤的景点,触摸土地、田间耕耘带给孩子的收获也许并不少;在钢琴、英语、各种球类之间的嘈嘈切切,也许不如挖沙子、打水仗更让孩子开心。掏空钱包,买来了别人的艳羡,一厢情愿地上演了一出“我们为孩子付出一切”的苦情戏码,然后呢?
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小朋友和家长在参观名为“大气的呵护”装置。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和带孩子逛逛科学馆、图书馆,或在家学学做饭,或让孩子在公园尽情地玩玩沙子这些不要钱的事比起来,高价游学究竟能带给孩子多少额外的成长呢?假期怎么过、花多少钱,每家有每家的选择,并不需要对标别人,也没有KPI需要完成。比起那些所谓的见识,龚先生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真正地让孩子变得更强大、更坚定了,他们是不是可以遵从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被别人、被舆论、被各种制造出的焦虑所裹挟,我们还是应该让他们勇敢地做自己、踏实地成长。真正为孩子蓄力储能的假期在远方,也在日日的相处陪伴。它可以非常烧钱,五万十万也不过是去一两个地方玩玩,它也可以不花那么钱,在日常一花一叶中去观察去体悟,也有无限的收获。钱,该花花,该省省,别总让情绪裹挟着自己去花冤枉钱,这也是我们和孩子在假期有必要去共同体验的一堂课——它关于价值、关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