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工智能会让人类失业?美国智库告诉你,事情没那么糟糕

2017-08-28 阅尽天下无数沧桑

精彩内容


揭黑幕


揭开不为人知的黑幕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人工智能时代确确实实已经来临,躲都躲不过去。


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与包括谷歌DeepMind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等在内的115名机器人、AI界领袖人物,共同签署公开信,敦促联合国阻止自主武器(又称杀人机器人)的使用。关于人工智能的新词不断冲击我们的眼球,刷新我们的认知。


从曾经汇聚全球顶尖金融人才的华尔街被人工智能攻陷,到阿尔法狗击败中韩顶尖高手,再到听到近日马云“30年后,你的孩子将无工作可做”的惊人语录后,一个令人们普遍感到焦虑的议题诞生了: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会让人们失去自己的工作


不过,事情或许还没有糟糕到那个程度。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在梳理了160年历史后,用数据告诉我们:说科技正摧毁更多工作岗位是错的




人工智能已渗透生活


今年7月,在贵州的大数据峰会上,马云语出惊人:


“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因为,你没办法竞争这个时代。过去的200年是知识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未来的一百年是智慧的时代,是体验的时代,是服务的时代。因为,机器将会取代过去200年来,很多技术和科技。”


确实,人工智能在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连曾经汇聚全球顶尖金融人才的华尔街也率先被人工智能攻陷。


我们来看下面这两幅图。当年人声鼎沸的交易大厅,如今人去楼空。就连全球最大的一个,也因为日日亏损而濒临出售的边缘。


在过去鼎盛时期,瑞银(UBS)位于康涅狄克州斯坦福德城的交易大厅,足足有23个篮球场那么大,最多可容纳1400名交易员。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这简直是人类交易员辉煌时代的一种象征——这个群体每天能给银行赚来数百万美元的利润。


 

然而现在,它就变成了这样:


 

根据Coalition的数据, 2011年以来,华尔街TOP10投行中超过10000个前台职位(Front Office)被削减,其中仅外汇、固定收益和大宗商品(FICC)三个部门裁员人数就接近8000,2015年这些部门的总人数缩水了近8%。


包括瑞士信贷集团、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和高盛集团等公司削减了FICC业务的人员数量,以降低成本。


 

金融博客Zerohedge称,瑞银交易大厅只不过是整个斯坦福德城的一个缩影,该地区写字楼空置已经超过30%,为全美最高,原因是银行和对冲基金被迫缩减规模,削减成本,业务继续受到“被动投资”等替代品侵蚀。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高盛已经推动电脑程序交易,允许投资者不必与投行人员交流就能交易8.4万亿美国企业债市场。


《机构投资者》旗下出版物《阿尔法》公布的“2016年全球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排行榜显示,前十位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中,有八位都是量化基金经理,前25位有一半属于量化分析


另外,据外媒报道,摩根大通利用AI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经测试,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款软件只需几秒就能完成。而且,不仅错误率大大降低,重要的是它还从不放假。


这看起来触目惊心:36万小时的人力工作,AI只需几秒就能完成,仿佛一切人类在AI面前都是树懒。



美国智库梳理160年历史:说科技正摧毁更多工作岗位是错的


再来看看这些更接地气的人工智能,可以说再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智能收费系统把超市,银行收银员废掉了!


无人汽车,智能驭驶把司机废掉了!


3D打印把生产线,工厂都废掉了,直接一次成型!


马云的电子商务全国一日送达最要命,把实体商店废掉了!


……


科技进步和部分工作岗位的对立,已成为当代无法忽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性问题。不过据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的调查数据分析,说科技正摧毁更多工作岗位是错的。这也就解释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何在美国人一面抱怨科技夺走工作岗位的同时,美国就业市场却呈现极其健康的发展势头。


数据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平稳阶段。与一些认为技术发展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破坏的看法相反,在从1850到2015年这165年时间里,因技术进步而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破坏和扰乱的情况极少发生。


据美国劳工部最新统计,目前美国就业/人口比为60%,而1950年时约55%。因此,虽然今天科技比1950年时发达得多,但和半个多世纪前相比,更多美国人拥有工作。因此,直观感受和经济统计之间的偏差令人震惊。人们对科技取代人力的担忧被夸大,或许是因为人们过度关注被科技消灭的工作岗位,而忽视了科技所创造的工作岗位。 


首先,科技发展将导致工作岗位在不同行业间重新分配,在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的同时,另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却增多了。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总裁罗伯特·阿特金森的研究显示,今天科技每消灭10个工作岗位,就会创造6个新工作岗位,这一比例是1950年-1960年以来最高的,也意味着今天科技对就业的破坏力是最低的。

 

其次,科技对工作的“替代”作用被过度关注,而其对工作的“辅助”作用则未获足够重视。例如ATM机的发明按理说将减少银行出纳的工作机会。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大卫·奥托(David Autor)的研究发现,虽然从1995-2010年美国ATM机数量从10万暴增到40万,但1980~2010年期间银行出纳人数也从50万增加到55万。 


再次,科技进步推升劳动生产率提升,这令社会总产出更高、经济效率更高,并最终令人们收入更高、闲暇时间更多,这将令旅游、医疗、文娱、健身、餐饮等消费需求变得更旺盛,而这将带动服务业工作岗位大幅增加,并且这些更个人化的服务很难被机器所取代。


因此,奥托发现,虽然科技发展在不断消灭工作岗位,但却并没有减少工作岗位总量。一个基本事实是:科技消灭“职业(jobs)”,但没有消灭“工作(work)”。虽然迄今的历史证明,科技对工作“数量”的冲击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对工作“质量”的冲击不小。面对科技进步,一个大学经济学教授和一个汽车制造工人所受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两大类职业难以被取代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的联合研究发现,有两大类职业难以被科技进步所取代。第一种是“抽象”职业,即那些需要解决问题能力、直觉、创造力、说服力的工作,例如工程师、教授、管理人员等;另一种是需要“动手”的职业,即那些需要环境适应能力、视觉和语言辨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工作,例如厨师、护士、保姆等。


简单来说,高端职业和低端职业更加不容易被科技进步所取代,而最受冲击的恰恰是“中等技能”职业,比如销售人员、公司和行政文员、制造业工人、技工。 


百度CEO李彦宏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7年夏季高峰会上也表示,AI控制人类的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因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只是类比,不是真正的模仿。正因为AI和人脑是不一样的,所以AI永远也不会有一天达到和超过人脑的功能,“所以我不担心这件事情”。


李彦宏的预测,比马云乐观多了。


但对人类来说,这也可能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