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今天的网络热搜,竟然是这张书桌!

2017-09-22 阅尽天下无数沧桑

精彩内容


揭黑幕


揭开不为人知的黑幕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还记得那位坐高铁二等座,穿旧皮鞋聚精会神工作的78岁“高铁”院士刘先林吗?近日,刘院士的书桌照片再次走红网络。斑驳的桌椅已经掉漆,却是他三十多年办公的地方。



今天的网络热搜,竟然是这张书桌!

↓↓↓



明明是一张磨损得极厉害的书桌,却偏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书桌。只因这张书桌的主人,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刘院士告诉记者,这张掉漆的写字台和硬木椅子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其间曾多次拒绝换新桌椅,因为“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灵感。”


如果你已经不记得“刘先林”这个名字,

也许你曾经看过这张照片

↓↓↓


刘先林院士 微博@人民日报 图


这张照片中的老先生,正是刘先林。当时,有人称赞他是“高铁二等座中最尊贵的客人”。

“这双鞋其实挺好的”


三个月前,刘先林院士因为这张照片成了网络红人,他光脚穿着一双落满灰尘的旧皮鞋,趴在高铁二等座上一丝不苟认真修改手里的报告。


6月12日,刘先林院士率团队到河南郑州参加项目交流后,乘坐G808次高铁回京。为了便于和团队的交流,他选择和团队工作人员一起乘坐二等座。


车上,他为了准备14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召开的科技成果发布与应用交流大会的主题报告,就把PPT打印出来,利用乘车时间进行修改。


“网上流传的那张照片,其实是我们团队的一位博士拍下来的,然后发到了微信群,表示感叹,之后就有人发到了朋友圈,再然后就被传播开了。”当天和刘先林院士一同乘坐高铁的科研团队的软件负责人魏占营说,像网上流传的这张刘院士照片,团队的人手机里有很多,都是以前拍的,“每次一起乘飞机、乘火车的时候,我们时常会玩一会儿手机,但是他每次都会借这段时间来工作,看到他这么认真地工作,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就拍下来,只不过没有放在网上。”


现实中的刘先林比网络流传的照片里更加随性,丝毫不介意旁人对他穿着的评品与建议。他身上的蓝色旧汗衫布满褶皱,背后还粘着线头,鞋子还是照片里的那双,依旧光着脚。他解释道,“这双鞋其实挺好的,很透气,夏天光脚穿鞋也比较舒服方便。”


刘先林还强调了一下他在照片中的那件衬衫,“我很少穿,那天我是特意为了谈项目穿的,2000万的项目。”在他看来,衬衫已经算是正装,“只有去人民大会堂和推广科研项目的时候才会穿。”


9月18日,时隔三个月,记者拜访了刘先林老先生的办公室,再次见到了这位笑容慈祥的老院士。


刘先林院士是谁?


1939年出生的刘先林,从事测绘仪器研发55年,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极致,将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地位。


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创汇1000多万元。


他通过仪器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


刘先林说,测绘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手机里使用的地图,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从被动垄断到国际领先

 

刘先林脾气很好,但唯一对这点不能容忍,就是国外落后的测绘技术卖到中国,价格还很贵。

打破国外对相关仪器的价格垄断”是不少人对刘先林印象较深的一点。


之前,测绘仪器市场属于半垄断性质,国内没有相关品牌,国际品牌好像也达成了某种共识,相关设备价格居高不下,但国内相关部门又要用,只能高价购买。


刘先林回忆:“八九十年代,我们生产的设备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8倍。后续我们很多设备技术比国外的好,价格还便宜。”


不过刘先林还说,“从近几年看,设备仪器价格太低的话,市场反而不认,所以我们有些产品现在和国外价格差不多了。比如,我们现在的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不太多,但是性能要好太多了。”


据了解,目前,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后期处理的绝对精度可达5厘米,一公里数据的处理时间只需要5分钟,可以提取多达50种城市地物要素分类,而国外同类产品即便只提取一种地物要素,也需要半个小时。


他所有的创新成果全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只要这层办公室掉闸,不用问,肯定是刘院士又在鼓捣什么物件,用电超负荷了。



作为测绘人,结合生产搞装备研发是刘先林的原则。


刘先林不看重论文、不关注专利,不单纯追求填补行业空白,他所有的创新成果没有一个躺在文件柜,全部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一点,从刘先林的书桌中就可见一斑。


而一说起这些“宝贝”,刘先林也立时神采奕奕,就连接受采访时,手还不时地摸一下办公桌上的剪刀。


一位中国测绘科学院工作人士表示,刘先林的动手习惯由来已久。


 

既要动脑,也要动手,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贡献,做有用的科研,把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

几十年如一日,刘先林牵头的几个重大项目,从开始到成功,几乎每次都要经历10年磨砺、上百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起起落落。


甚至,他曾为了解决空中测量程序的一个难点问题,在机房整整待了3天3夜。


这张极度磨损的书桌在网上又火了一把,

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刘先林院士的敬佩之情!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