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同理心,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 CUSeeMe同理心设计营reunion
“共情不是为了去操纵对方,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方。”
——李松蔚
2014年的一个冬日的周末,在北京751艺术区,CNature基金会和友心人心理社区共同发起了国内第一个社会创新+心理学的体验式工作坊——CUSeeMe同理心设计营。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n01481prx80&width=500&height=375&auto=0
活动回顾视频
为期两天的活动,学员与五位导师亲密接触,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用心感受同理心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四个月过去了,他们把什么带回到生活中呢?他们学会更好地理解对方了吗?他们有把同理心设计的思维融入到工作中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设计师眼中的通用设计
刘莹雪服务体验设计师
主要从事线下体验的设计工作,善于发现生活中体现出同理心的设计细节。
为用户而设计,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刘莹雪曾经在一个中小学生体验馆外面放置了展板,供大家用便利贴留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体验馆的作用是让中小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按理说体验过后应该会产生不少有趣的想法,但实际上大家的留言一般都没什么意义,比如“XXX到此一游”,令人非常失望。后来在台湾旅游的时候,刘莹雪见到了一个同样的博物馆,外面也有一块展板,上面的留言大同小异。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写下了这样的留言呢?刘莹雪认为可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环境比较嘈杂,旅行途中心情放松不会想太多,等等。后来,刘莹雪见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留言板,它设在厕所里,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并且大家上厕所的时候也有足够的时间留言。
人机交互中的菲茨定律(Fitt’s Law)
菲茨定律是人机互动中的一个模型,用于描述人类的活动。按照菲茨定律,我们移动到目标需要的时间取决于两个因素:目标区域的大小,和我们与目标区域的距离。目标区域越小,与目标区域的距离越远,移动到目标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菲茨定律在UI设计、日常生活物品的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刘莹雪认为,微信网页版的登录指示就是一个违背菲茨定律的设计案例。页面上首先是一个电脑的图标,然后是“网页版微信登录确认”的字样,最后才是绿色的确认按钮。一眼看来,“网页版微信登录确认”的文字比按钮更醒目,用户就容易把它误认为按钮。
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前年,刘莹雪膝盖摔伤,需要戴上夹板,用轮椅出行。为了出席导师的婚礼,刘莹雪乘飞机飞往泰国,途中体验了机场和航空公司的“特殊照顾”。在机场准备登机的时候,有工作人员来帮忙推轮椅,走无障碍通道前往登机,安检的时候也是走特殊通行门,由工作人员手检。并且,登机的时候残疾人享有优先权,登机顺序排在头等舱之前,下飞机的时候也会有工作人员在登机口推轮椅接待。飞机上的座位之间空间比较狭小,而刘莹雪的腿安了夹板,无法弯曲,所以工作人员将她安排在机舱的前排座位。
更难能可贵的是,机场不仅要保证必要的无障碍设施,还要考虑时间的安排,比如走无障碍通道需要的时间不能太长。如果残疾人登机需要的时间比其他乘客要长,那么这也是不公平的。
同理心设计原则
任何人都能公平地、方便地使用
使用方法简单容易理解,无论是谁都容易通过直觉马上理解
将必要的信息明确地传递给使用者,不受使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即使以错误的方式使用,也不会引起事故,或能够恢复原状
尽量减轻使用者的身体负担,增加舒适度
不受限于使用者的体格、姿势和身体状况
刘莹雪认为,设计是温和的教育和引导。与其用大字报一样的标语告诉人们要怎样、不要怎样,不如用巧妙的设计引导人们的行为。例如,许多公厕里都会贴上“请节约用纸”的标语,但有一种抽纸筒内置了机关,限制人们一次只能拿两格纸巾。这样做不仅比贴标语更有效,给用户的体验也会更好。
同时,有同理心的设计还能让人更有尊严地生活。比如,台湾每个地铁站都设有哺乳室,为带婴儿的母亲提供了便利,让她们不必在公厕或公共场所哺乳,保障了她们的健康和隐私。
2.女白领的同理心职场实用攻略
王晶晶在线培训项目市场经理
去年12月,王晶晶换了一份新的工作,从传统行业进入了互联网行业。行业的转换本身就会带来压力,而王晶晶入职一周后就要负责一个活动,她觉得压力很大,于是开始失眠,整夜无法入睡。她说:“睡前无论想什么都会跳到工作上,然后变得很焦虑。”
她向前辈、丈夫和朋友倾诉。一位前辈的情况和她完全一样,并且前辈在失眠两周后被诊断为轻度抑郁症,这让晶晶觉得有些恐慌。一些朋友说:活动办不好又能怎样呢?实在受不了就离职吧?但是,这样的回应也完全没有让她感觉到安慰。
直到有一次,在晶晶想到自己又会失眠一晚上,觉得非常焦虑的时候,她的丈夫说:睡不着就不睡了吧,我陪你,我们玩一下三国杀什么的。忽然间,晶晶就觉得释然了。她说:“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掉进了坑里,对方本来一直站在坑上对你说不要紧,这个坑很浅,你很快就能爬出来,但是现在,他跳进坑里陪你经历这一切。”
那么,在工作中该怎样用到同理心呢?晶晶举了一个例子:自己的方案的小改动可能会给设计、研发等部门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在工作中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晶晶说:“同理心是个伪命题,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无法做到100%理解对方。但是,我们可以随着经历的增加,学会用心体察他人的感受,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3.一个中日混血儿眼中的同理心设计
池田真理,心理学研究生
真理曾经在日本、夏威夷和中国生活,多元的环境让她开始思考文化的差异。分享开始的时候,真理让在场观众玩一个游戏:首先,一部分观众坐着,另一部分观众站起来,向身边坐着的观众求助;然后,大家都坐下来,重复刚才说的话。同一句话,站着说和坐着说,对方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在场观众普遍表示,如果自己坐着,而对方站着求助,自己会感觉到一种压迫感,或者觉得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
同样,如果家长不考虑儿童和成人的身高差异,居高临下地和孩子说话,孩子心理上也会感觉到压力。真理说,在日本,大家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但在中国很少见到这样的举动。
另一个同理心设计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女性专用车厢。东京地铁高峰期人流密集,一些“痴汉”会趁机图谋不轨,于是日本设计了女性专用车厢,保护女性远离痴汉。但也有男性对此感到不满,因为这样做增加了男性出行的交通压力,并且男性也可能遭遇痴汉。
真理将同理心总结成四个字:望、闻、思、行。
发言和提问环节
如何用同理心缩短和对方的距离?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这一点?
晶晶:我也不能很快地和对方共情,但了解同理心这个概念后,朋友向你倾诉的时候你能更好地作出回应。比如,朋友抱怨被骗钱了,以前的做法是问对方这是怎么发生的,怎么那么不小心,但是现在会尽量不去追问原因,并表示理解,说说自己的相似经历。
Keledoll:平时我们在活动提问的时候常常在问“我”的问题,但这时候,你其实可以先告诉分享者,你听了TA的分享之后有什么感受,再提出问题。
如果遇到缺乏同理心的设计和行为,你会怎么应对?
遇到痴汉的时候会怎么应对?
真理:遇到了缺乏同理心的设计,就只能表示无奈啦。遇到痴汉的时候通常会直接回击,而不是选择沉默或尖叫。第一次触碰的时候可能是无意的,因为地铁真的很挤,但如果多次做出同样的行为就会直接回击。
观众2:一位外教和学员交流的时候经常蹲在桌子边,用身体的姿态表示平等,给人非常不一样的感觉。
观众3: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商业谈判。在对话中,欧美人常常给出比较积极的回应,比如really,awesome,而中国人的回应往往是“哦”。我发现给出积极的回应,先拉近距离再进行商业谈判,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观众4:我妈妈经常抱怨和爸爸之间的矛盾,以前常常会和妈妈抱头痛哭,一起控诉爸爸,现在认为妈妈只是需要宣泄,而并非真的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我和她一起痛哭,她会觉得更加痛苦。这一次,我会听她的倾诉,给出一些建议。
keledoll:其实新年的各种逼婚、发红包,可能都只是源于表达的欲望。李松蔚老师一直强调,要听出对方的潜台词,同时关闭自己的思维,压抑表达的欲望。对方可能只是需要倾听,不需要反馈,你不需要打断对方的讲话。
李松蔚:共情有时候很容易被误解为“怎样把对面的人伺候舒服”,但有时候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遇到电车痴汉的时候,你的目标就不是让他舒服。有些设计目标也是好的,比如公园里很窄的椅子,它其实不舒服,一方面让你坐,另一方面却不允许你坐得太久。
同理心不是政治正确,理解不代表迁就。假装共情的目的不是为了真正理解别人,而是为了假装理解别人,从而迁就别人。
同理心是为了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好。当一个人遇到巨大损失的时候,如果眼泪汪汪地说我特别能理解你,可能效果不是很好。比如如果朋友的钱包被骗了,真正共情的方法可能是“告诉我你的支付宝”。
杜涓:我的儿子今年两岁。我在妈妈读书会里读到美国的一本很流行的育儿书籍,叫《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我觉得对人际关系也有所启发。这本书还将理论工具化,比如它给出了几个做法:
1.在对方说话的时候,给出肯定的回应;
2.重复对方说过的话;
3.试图说出对方的感受,比如“你现在是不是特别委屈”。
这些方法真的很有效,但最后一点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道德感缺失的人非常冷静和理性,但可能更容易成为领导者,是否需要训练自己去培养同理心?
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我有时候会需要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种压抑情感的状态是否不自然?
李松蔚:道德感缺失源于共情机制的缺陷,这是一种疾病,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变态杀手,他们往往具有反社会型人格。他们表面上看来彬彬有礼,但实际上他们会在折磨他人的时候感觉到快乐。还有另一种人格障碍,叫自恋型人格障碍,其中一种表现是工具化他人,即把他人视为工具。这也是一种疾病,但这些人可能很成功。他们可以把自己在互动中的一部分感受作为工具去使用。
对一个会很容易强烈地卷入自己情绪的人,能否理性地识别情绪?我觉得跳出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去观望,这是一个适应的行为,这其实是好的。但是,我能不能使用一些我习惯的行为或药物去帮助我控制情绪呢?常见的药物就是毒品,酒精,行为;常见的隔离情绪的行为包括刷手机。如果这些行为超出了控制,这其实也是不好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最后容易陷入一种状态:达到了目标,但感到很空虚。因为把他人视为工具,所以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最后推荐一本书,《象与骑象人》。将情绪视为大象,而理智是骑象人。要达到你的目标,你要做的不是撇开大象,而是通过与大象的互动来引导它。
Keledoll:也推荐一本书,英文名叫Give and Take,中文名叫“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书里提到了一点:Giver容易成为最失败的人,因为把太多的时间都花来帮助别人,但Giver也容易成为最成功的人。
观众6:在工作中和技术部门的同事容易发生冲突,现在觉得对方可能有他自己的思考。
同理心是否被滥用了?
如果对方确实做了不好的事情,为什么要迁就对方,思考他的感受?
为什么要试图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而不是给我展示一个真实的你?
keledoll:适当地表达情绪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我有很多咨询师朋友,向他们倾诉的时候,他们有时候就会进入咨询师的角色,比如(把手放在膝盖上,一脸凝重)“嗯,你有什么感受”。这时候我都会说,别跟我来这一套,我只是想抱怨一下!
观众8:曾经从事留守儿童相关的心理干预工作,当时设想他们可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等等,但活动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烦恼其实和同龄孩子的烦恼一样,最后心理干预方案都要推倒重来。
Keledoll:在需要同理心的地方,做公益的人往往容易加入太多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地提供帮助。共情会引发助人行为,这是我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课题。但有时候对方可能不是真的需要帮助,这时不去帮助也是一件好事。
点评嘉宾
李松蔚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职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著名的心理专栏作者,知乎上发表的回答阅读量破百万,深受青年群体欢迎。
杜涓
CNature基金会秘书长,新闻学学士和大众传媒硕士,主张公益机构要突破同行的 壁垒和限制,需要撬动广大其他行业的资源和影响力。
Keledoll梁嘉歆
友心人心理社区发起人,中山大学心理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科学松鼠会成员,心理科普作者;曾为乐岛共建执行长,负责荒岛图书馆、真人图书等项目,擅长用创新思维和同理心视角做创意的活动设计。
主办方
CNature基金会
成立于2007年,以新生代为主要受众,鼓励与支持青年人在公益领域的创造性思维。用跨界的方式和新锐的态度,激发青年人以同理心来重塑社会,用创业精神做好事。同时,致力于塑造具有时代感的NGO形象,使青年公益成为社会最有效的凝聚力之一。
新浪微博:@CNature
网址:www.cnature.org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关注
友心人心理社区
有趣实用心理学学习社区。我们是你懂心理学的好朋友,聚集国内一线心理作者和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线上和线下课程,让心理知识和帮助变得触手可及。
新浪微博:@友心人心理社区
网址:yoxinli.com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关注
场地支持
微学英语
微学英语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有爱的英语学习平台。我们帮助中国的年轻人自学英语,连接世界。公众号:WeStudyEnglish
工作人员 | 池田真理 郑怡然 曹莹 车延兴 张凯雯 言一
照片摄影 | Js Cher
回顾撰写 | 言一
友心人心理社区出品,如需转载,请联系yosum@qq.com。不得修改/擅自转载,否则直接举报。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抑郁 | 正念 | 出轨 | 催眠 | 读心术 | 犯罪 | 婚姻 | 亲子 | 恋爱 | 死亡 | 拖延症 | 心理咨询 | 意识 | 自闭症 | 一分钟心理学 | 学习指南 | 活在当下
“二人世界”中存在哪些对话的方式?
到底什么样的对话方式才是有同理心的?
是不是拥有了“同理心的话术”,我们就能“所向披靡”了呢?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李松蔚老师在CUSeeMe同理心设计营“心理talk一talk”上的分享《二人世界中的共情》,学习一下怎么“用同理心好好聊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