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证实:经常加班会拉低整个办公室的平均智商
掐指一算,上周大概在办公室里待了80个小时。
现在我的内心是坍缩的。
简直要变黑洞了好吗。
简直要领悟宇宙真理了好吗。
怀着悲愤的心情,我去查了一下相关的文献,结论是非常明确的:
加班这事,对身体功能有害,
对认知功能也有害。
而且,加班,从完成工作的功能上来说,
并没有什么X用。
组织行为学关注这个话题已经很久了。在1997年,Sparks等人发表了一篇综述,通过对过往文献的分析,发现工作时间和身心健康的程度是负相关的。
当然是负相关的。想啥呢。
我们来看具体一些的研究。
首先是这个:长时间工作会增加得冠心病风险。Virtanen等人在2012年发表的综述一共涉及到两万多名被试。统计学分析显示:对于长时间工作的人,得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40%。
然后,同样的一名作者,在2011年发表了另外一项研究,通过时隔五年的追踪研究的方法,探究了长时间工作对于中年雇员的危害(被试有将近三千人)。他们发现,对于44岁到66岁的中年雇员,相比每周工作35到40小时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出现抑郁症状的概率会增加66%,出现焦虑症状的概率会增加74%。
可怕的是,长时间工作对于女性的危害更大,使女性出现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可能性分别提高167%和184%。
反方面来说,从工作中脱身开来是非常重要的。Sonnentang等人在2010年的研究中发现,在工作之余,能够在心理上和工作完全“脱节(Detachment)”对于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要求的工作,工作时间一久,就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降低工作的认真程度。但是,要是能够适时从工作中脱身,能够减少工作对于心理健康的坏处(情绪耗竭),对各种其他坏处都能有缓冲作用。
不过,感谢现代科技,我们现在和办公桌之间也就差一条短信,一通电话,或者一封邮件而已。
除了对身心的危害之外,提高工作时间带来的效益也会被降低的工作效率所抵消。
Virtanen等人也检验了长时间工作对认知功能造成的影响。他们分析了1997-99年的数据和2002-04年的数据,这些来自两千多名被试的数据表明,对于那些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的人,他们在每次测验中表现出的词汇能力更为低下,而且在97-99年的调查中工作更长时间的人,在后来的调查中,显示出的认知能力的下降也更多。
换言之,变得更傻了。
而且,在控制了各种相关变量(年龄啦性别啦教育水平啦收入啦之类的)后,效应仍然显著。(55小时就算长时间工作了,歪果仁也是。)
长时间工作会造成睡眠时间的减少。Wagner等人2012的研究发现,这种睡眠剥夺会导致雇员在上班时间更多地走神。而且,由于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一边正襟危坐一边上网摸鱼,更是助长了这种趋势。
减少睡眠的后果不止如此。Killgore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睡眠时间减少之后,人们的情绪智力(也就是情商)也会下降。在人际交流、自我功能、压力管理、行为应对等方面的能力都下降了(这些技能对于现代白领都是必须的)。
更重要的是,工作时间达到一定时长之后,能完成的工作量好像就没啥区别了。Reid今年在《Organization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访问了在全美顶尖咨询公司的雇员们,然后基本上就是这个结论:只要团队能够形成同盟,朝九晚五也能够完成很多工作,甚至被上级认为是“最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团队”。
个人也是同样的感觉,早八晚十的日子,上午和晚上的效率低得感人好吗。
珍爱生命,远离加班。
当然,不见得老板们会买账就是了。
所以。
内心是坍缩的。
本日编辑担当|砍妹
疯子航
复旦大学学士。心理学专业爱好者。个人微信号:
参考文献
1. Killgore, W. D., Kahn-Greene, E. T., Lipizzi, E. L., Newman, R. A., Kamimori, G. H., & Balkin, T. J. (2008). Sleep deprivation reduces perceiv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nstructive thinking skills. Sleep medicine, 9(5), 517-526.
2. Sonnentag, S., Binnewies, C., & Mojza, E. J. (2010). Staying well and engaged when demands are high: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5(5), 965.
3. Sparks, K., Cooper, C., Fried, Y., & Shirom, A. (1997). The effects of hours of work on health: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0(4), 391.
4. Virtanen, M., Ferrie, J. E., Singh-Manoux, A., Shipley, M. J., Stansfeld, S. A., Marmot, M. G., ... & Kivimäki, M. (2011). Long working hours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5-year follow-up of the Whitehall II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1(12), 2485-2494.
5. Virtanen, M., Heikkilä, K., Jokela, M., Ferrie, J. E., Batty, G. D., Vahtera, J., & Kivimäki, M. (2012). Long working hour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76(7), 586-596.
6. Virtanen, M., Singh-Manoux, A., Ferrie, J. E., Gimeno, D., Marmot, M. G., Elovainio, M., ... & Kivimäki, M. (2009). Long working hou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69(5), 596-605.
7. Wagner, D. T., Barnes, C. M., Lim, V. K., & Ferris, D. L. (2012). Lost sleep and cyberloafing: Evidence from the laboratory and a daylight saving time quasi-experi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7(5), 1068.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如何正确地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