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理心不止是“好人”的品质,也是推动世界的前提

2016-04-25 何为 友心人


小友说:如果有人说,暖男是个好人,那大概说的就是暖男有一颗理解你、愿意陪着你一起快乐和悲伤、懂得安慰你 的 同理心。是的,有同理心的人能给人带来温暖,他愿意分担你头顶上的愁云,陪你渡过难关。(即使有人觉得“暖男”的这一套都是骗人的)好吧我们今天不吐槽暖男,我们来看看,相比不懂风情、只会劝你多喝热水的人,他是如何懂得你的想法的?他的同理心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你的同理心又有多少呢?



同理心(Empathy)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甚至是挂在嘴边的词语,这似乎不用我多说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同理心意味着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着想,这不仅降低了沟通成本,且起到了关系间的润滑剂作用。然而,你可能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想到同理心一词,并且是一种做“好人”的品质。但同理心不只是这些,在你与他人的沟通、你的事业本身、甚至是社会运动中,同理心都发挥着它的作用,在不同语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意味。


在全文开始之前,为了让大家对同理心的概念以及自己的同理心大致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妨看一下下面几个句子的表述,对照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

1.帮助朋友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会很容易情绪化

2.我很喜欢且自觉地去关心其他人

3.约会时不愿意迟到,我觉得迟到是件很大的事儿

4.我很擅长理解人们为什么常常被那么多不开心的事情困扰

5.我很擅长预测别人的心情


文末还有一个提供给在职场中需要洞察用户视角的你的同理心小测试,有兴趣请阅读原文




除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之外,你再找不到其他词语解释同理心的话,可能你需要看看心理学上“同理心”的解释了。其实同理心的解释和界定范围,一直处在争论状态,但作为心理学爱好者,我们了解研究者们的共识就好了。同理心(Empathy)包含两个层面的东西:认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


认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需要想象和智力,有能力理解另外一个人的处境,能想象到从他人的视角所看到的东西。有认知同理心的人有能力建造一副想象的画面:他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若成为了他们,我会有什么经历?比如,她有一双令自己骄傲的大长腿,那么她应该会在乍暖还寒时候,就换上超短裙;而他是这本杂志的脑残粉,所以每月上新的时候,他肯定会去楼下的便利店买这本杂志;她每次加班到深夜,独自回家都会害怕,所以包里常会放些防身器具。


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则是一种体会他人所正处于的情绪,是一种情感体验。比如:看到他伤心,我也伤心起来;看到他快乐,我也快乐起来。相比认知同理心,部分研究表明,情感同理心是先发展起来的。比如,14个月大的宝宝看到其他宝宝哭泣,自己也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而到了11岁左右,孩子们才会具备比较完善的观点采择能力,即认知同理心的能力。


你眉头开了

所以我笑了

你眼睛红了

我的天灰了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同情(Sympathy)在这个语境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但同情是一种看到他人悲伤后,自己的情绪反应。他因考砸了而唉声叹气,你同情的反应可以是为他感到哀伤,甚至也可以唉声叹气(但可能是因为你自己考得比他还差所以你唉声叹气)。在同理心里,我由于正在体验他人的情绪,因此以他人为中心,自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而同情心里,自己依然很重要。虽然我们愿意驻足观望、甚至是安慰这个伤心的人,但我们的态度是:看到他伤心,我的感觉是他很可怜。


因此,同理心是一个能看到他人视角、能体会他人情绪的能力。认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缺乏同理心,你可能觉得泰国的奴隶渔工跟你的生活体验差别不大,又或者看着他们的自白你会无动于衷。



如果你是一个拥有同理心的人,你可能会收到一些让人温馨的好评,比如

“你人很善良啊”

“想事情很周到啊”

“能为他人着想啊”

“你是个好人啊”

。。。。(为什么有种心酸的感觉)


但是,拥有同理心的人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如此,所以我想强调的不仅仅是“你要做个好人”,拥有同理心,你还可以为自己、为身边的朋友、为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一些改变。


沟通上的作用

如今,我们比较推崇以注重倾听和相互理解的“非暴力沟通”,如果你厌烦了“我不听我不听!”的狗血对话,或是无意义的争吵,又或者双方都在抱怨对方的不理解和否定,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沟通的解决方式。

在非暴力沟通里,很重要的能力,即是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人,在沟通之时,能站在对方同等水平下进行交流,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注重商讨和沟通,而不是争辩;

肯定、接纳他人的说法,激发他人自我反省,而不是通过否定和批评来要求他人自我反省;

就事论事,而不是顾着翻旧账;

重视他人的自由意志,而不是企图操纵对方,按自己的意思走。


如果偶像剧里有非暴力沟通,也许我们就会少了很多狗血好戏。


事业上的作用

在工作中,创新是我们非常注重的能力。我们期待,创新能创造变革,能改变世界,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然而在创新活动里,同理心又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力量。比如,人们往往觉得,通过志愿活动给山区的孩子帮助,是一件充满爱心的事情,但未经过换位思考的“爱意”往往会破坏美好的初衷。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反思了试图帮助山区孩子的志愿者们的做法:


1.志愿者们希望用一两个月时间给当地带来改变,但也许在城里孩子适用的那套方式,并不适用于山区小孩。

2.志愿者们忽略了留守儿童最缺乏的东西,即是安全感。志愿者的来来去去,刚刚建立起的安全感和信任又被撕裂了。

3.捐赠的东西,无意中把不平衡与利益纷争带到了赤贫地区,让小朋友们在分捐赠物品时抢夺起来。


在友心人(微信号yosumn)1月份参加的香港“MaD创不同”大会里,《穹顶之下》编导范铭说到:“当我们试图改变世界的时候,先要问一声,世界是否需要我们改变?”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同样能看到同理心的缺失。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很自然地产生了同情心,但同情心不是同理心。同情心即是:我们给出了关心和行动,但这个行动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考量,而不是基于对象的真实需要。基于同情心展现的好意,可能不能有效帮助他人。


除了试图改善世界的志愿者们,还有更大波我们身边的创变者。创业的小伙伴是否在投入之前充分了解市场切实需求?产品设计师是否用过自己设计的反人类应用?


有人却顾及到了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处境,同理心促使他们去体验服务对象的真实生活,从而发现服务对象才会发现的问题。26岁的Patricia Moore把自己装扮成80岁老人的模样,体验老人坐车、老人出行、老人使用厨房、体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来实现真正的全年龄都可使用的设计。


26岁的Patricia Moore正在体验80岁老妇的生活


创新是件好事,但依据主体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行创新,才是一件有用功。同理心帮助我们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体验服务对象的生活,解决他们的真实问题,可能是提升更好的服务的方式。


同理心是一种社会推动力量

在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看到了媒体的强大力量。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提起了我们对希望工程的注意和对山区孩子的关注;记者深居班吉纳渔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偷拍来的照片,写回来的报道,揭开泰国渔业存在了几十年的囚禁虐待非法移民行为,震惊了世界,推动美国和欧洲各国政府立法,保障移民的权利。


更多主体看到了同理心对宣传的效果,并继续发扬广大。NGO协助拍摄《不老骑士》的记录片,让我们看到了80岁老人的尊严和梦想。


利用认知同理心,这些报道和记录把曾被忽略的群体所在的处境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面临的困难。没有同理心,记者可能根本不觉得这是一件有人看的新闻,他们的同理心,引发了社会的同理心。


如果变成自己,你会倾囊相助吗?


但单纯的媒体同理心引导,可能会产生可辨识受害者效应(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我们会对一个被浪打在沙滩上的难民孩子的死感到义愤填膺,但我们却没注意到还有千千万万个与其命运相同的死去的难民。媒体的引导只给我们呈现了一部分的社会真相,但每个人的同理心都如一个发光体,都有能力去照亮社会中还未被发现和正视的现实。


不只是留守儿童,不只是被奴役的劳工,不只是被遗忘在老人院的老人,我们的社会还有更多的不容易被看见的群体,自闭症患者和自闭症老师、同性恋群体和他们的伴侣、乡村教师、家暴者和受害者,他们依旧在那里,我们可以选择看到他们或视而不见。这也需要每个人,以及社会的同理心,对他们问题的正视和解决。



尽管每个人的同理心得分有高亦有低,但科学表明,80%人都拥有足够的同理心。在之前的测试里,你的同理心是多少呢?你是否愿意提升你的同理心?


1.三幅图

如果你是一个视觉学习动物,也许几幅图已经让你理解一切...



试图从我不能接受的行为里,寻找当事者的理由


试图在“我”和“你”之间,找到“我们”


穿上你的鞋,是个什么体验?




2.一个关于同理心的激进实验

两个正在打仗的国家能不能给予对方同理心呢?社会学家Sam Richards给我们带来一场震撼的TED演讲。他对着一帮美国人,讲述911事件后伊拉克人民的生活。



视频:http://www.ted.com/talks/sam_richards_a_radical_experiment_in_empathy#t-866604




3.项目:同理心博物馆

为了让大家体会同理心的奇妙之处,Roman Krznaric在美国设立了同理心博物馆项目(Empathy Museum)。你可以在博物馆中,体验一次流水线工人的工作并得到工人现实会得到的工资。这个工人生产出你身上的棉毛短袖、你最爱的泰迪熊、以及你手握着的咖啡,体验他们的工作能培养你“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理心。

同理心博物馆里,还有一个更加接地气的活动“A Mile in My Shoes(让我穿着你的鞋子走一走)”。这是一个与他人交换鞋子穿的活动,你将和跟你生活完全不同的人交换鞋子走上一段路。在走路的过程中,两个生活职业迥异的人穿着对方的鞋子,在聊天的过程中交换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和这个身份独有的故事。在类似活动中,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人身上,体验、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有更多的同理心。



Roman Krznaric撰写了《Empathy: Why It Matters and How To Get It》,从同理心博物馆项目里,我们都能看到以下六个做法的影子。

1)同理心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we can learn it

2)展开想象,想象他人的处境 to make imaginative leap

3)学习非暴力沟通 practise the craft of conversation

4)去经历他人所经历的 seek experiental advanture

5)读书、上课、从他人经验中学习 travel in your armchair

6)用同理心推动革命 inspire revolution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不是一个特质的问题,而是我们重视与否的问题,也许这篇文章能让你对同理心,更重视一点。


-end-



作者|何为

友心人编辑




参考文献:

Mark H.Davis(1983).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44, No.1,113-126

Simon baron-cohen,sally wheel wright(April 2004).the empathy quotient: An investigation of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and normal sex differences.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vol.34 no.2

Buffer.Defining Empathy:14 of Our Favourite Empathy Resources.Personal Growth.Retrieved from:https://medium.com/keep-learning-keep-growing/defining-empathy-14-of-our-favorite-empathy-resources-ee10b6dedabc#.3yzsfuu6i

Kathryn Pavlovich,Keiko Krahnke,Empathy, self-other differentiation and mindfulness training.Organizing Through Empathy.Retrieved from:https://books.google.com/books?hl=zh-CN&lr=&id=defBAAAAQBAJ&oi=fnd&pg=PA49&dq=empathy+self&ots=61yQYrSlsf&sig=xdvCGjdS7Bb4ySqqCnQh6QHv9Cs#v=onepage&q=empathy%20self&f=false

Roman Krznaric.Visit the world's first empathy museum.Retrieved from:http://www.empathymuseum.com/

崔芳,南云, 罗跃嘉( 2008).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心理科学进展,16(2):250~254

范铭,2016年1月在“MaD创不同”大会闭幕式上发表的演讲《无能的力量》文字整理稿



友心学院全新课程

五月热力来袭

敬请期待

……





回复这些关键词,可看文章:| 职场 | 职场压力 | 决策 | 

| 性取向 | 失恋 | 婚姻 | 假性亲密关系 | 母亲 | 亲子 | 欺凌 | 出轨 | 

| 友心影院 | 友问 | 小变 | 友分享 | 电影 | 友一推 | 

| 精神 | 失眠 | 正念 | 情绪调整 | 强迫症 | 精神病院 | 抑郁症 | 催眠 | 自闭症 | 

| 倾诉 | 幸福 | 活在当下 | 

| 脸盲 | 游戏 | 视觉设计 | 犯罪心理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