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回家对你意味着什么? | 友心人三周年特辑

2017-01-28 Yosum Team 友心人

小友说:Hey,亲爱的老友记!你回家了吗?


今天除了是大年初一,也是小友我——你最懂心理学又贪玩的好朋友——“友心人”的三岁生日。


2014 年的大年初一,我在新疆呱呱坠地,从由一群心理学人业余时间做做微信公众号,偶尔跟你唠嗑一下心理学小知识,搞搞有意思的心理活动,到正经八百地成立了公司,组建了全职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原创的心理学线上课程、科普讲座、线下工作坊以及发起了我们自己的大型年度面基会——友心人中二节。我妈说,从孕育我,到把我生下来,变成一只三岁大的煤球,纯属一场“美丽的意外”😂。


过去一年,有许多的变化,沸沸扬扬的创业大潮逐渐褪去,我们这个以“不赚钱”著称的心理科普与教育团队也从热闹且创业氛围浓厚的西门口搬到了安静却有许多艺文空间的东山口,我们租了一栋比新中国还老一岁的房子,每天上班的路,人烟稀少,夏天能谛听蝉鸣,秋天能欣赏叶落,步伐慢了,却能看清楚更多身边的人的脸,也发现同事们都做得一手好菜。




一路走来,没有蓝图,一边走一边探路。沿路磕磕碰碰,庆幸越来越多的老友记与我们一起快高长大。


他们中:

  • 有的人在四大或国企上班却又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

  • 有的人在海上焦躁地漂泊,在孤独的夜晚会看完我们的推送安心地入眠

  • 有的人在海外求学却会在做一日一小变的小作业中发现了异国的小宇宙

  • 有心理系的学生在参与完我们的心理科普作者训练计划后开始以心理科普作者为业

  • 有的心理咨询师通过我们的平台获得了一些不错的工作机会

  • 有人从志愿者变成了小友的同事

  • 从墨尔本到拉萨,有更多老友记通过我们的开源计划把好玩的心理学带到自己的学校与社区,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 甚至有人通过我们的学习,开始尝试“跳出思维的盒子”,重新去审视自己以及和身边的人的关系

  • ……


在鸡汤和成功学风行,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时代,这里本来只是一群爱吐槽的心理学人自娱自乐的“废土迪士尼”,却冷不防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家园”。


虽然经常开玩笑说不知道能不能撑到明年,却冷不防让我们结交到来自各行各业的“懂心理学的好朋友”,仗着你们的仗义支持,一起哭着笑着,走过了三个春秋。


过去,我们总是以“好为人师”的心态,尝试用心理学教你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批判性地认识情绪和世界。2017年,我们想抛弃身段,和更多懂心理学的好朋友一起,“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


恰逢年初,小友在大理“耍儿”的时候,有一位同行的老友记说,他很想学习“爱与被爱”。这个“老大难”的问题,想必也是你关心的吧。


冥思苦想,“爱”的根源应该要追溯到“家”吧。于是,我们的新年第一问,就从“家”开始:


“回家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本文共 14943 字,需要浪费你人生的 25 分钟来阅读


为什么会有这个话题呢?


过去,我们发现回家过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年中最大的转折,可能心理状态、身体或生活状态都会发生改变。


在家之外的地方,我们会有一种形态,在家里又是另一种形态。


曾经我们就有了解到:

  • 有在外面工作出色霸气外露的外企高管,回家就会变成熊孩子,天天等着妈妈喂饭

  • 也有当心理咨询师的老友记,每年回家就会上演逼婚和反逼婚大战,剧情堪比谍战片

  • 还有的老友记会选择在过年的时候一个人呆在星巴克工作,而默默远离具有“仪式感”的家

  • ……

 

似乎,100 个人眼中有 100 种回家的感受。


但近年来,心灵鸡汤界刮起了一股“原生家庭”的妖风,“原生家庭有毒论”以及“父母皆祸害论”甚嚣尘上。好像过年回家,变成了跟“仇人”一年一度的生死激战。


秉承批判性思维精神,我们先不作评价,不问对错,而是向全宇宙的不同星系的老友记发射出了 100 份邀请,让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我们收到了这么些个有趣的故事。



#一封来自未来事务局局长的投稿#


我是小姬,今年 33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


回家就是回到原点,会让你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是这个人,然后再将自己像悠悠球一样抛出去,看看能走多远,之后又需要回到原点,得知自己走了多远,为什么会在这条路径上。回家不是绑住你的风筝线,而是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数据,你可以成长为一个不同的宇宙,但总是被初始状态影响的。



#来自一个常年漂泊的国家队攀岩教练的投稿#


我叫阿成。


作为一个一年有十个月都在外面漂泊旅行或者工作不在家的攀岩者,过年给我的期望值不如小时候那么强烈,小时候期待着春节的到来,和家人团聚,放鞭炮,烧烟花,逛花街,探亲戚。随着年龄的增大,最近十年时间春节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里过,选择了和朋友们去一些攀岩胜地攀岩旅行。年后再回家和家人团聚。


可能因为我常年不在家的原因,回到家我更珍惜和家人相聚的机会,尽量做好一个作为家人的该做的,以弥补不在家时错过的种种。


注:阿成为友心学院“第二人生”系列分享讲师



#来自一个家乡“已消失”的人的投稿#


我叫宁瑞忠,今年29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刚好去上大学,特殊的是,我们这边是三峡库区移民城市,当我回到家乡的时候,我的所有记忆都已经被江水所淹没。


所以,那个时候,我家乡的感觉对地理位置的依赖程度就降低了。只要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每年回家也是我反思一年的自己的时候,每当我走在陌生的家乡的路上,就像我走在广州的路上,它不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回忆,而是让我像在重庆,或者在其他城市一样,让我去思考。我觉得我是一个怀旧的人,但我看到旧物的时候我都会,回忆起,关于那个旧物的记忆,而现在,那个“家乡”却不复存在。

宁瑞忠为友心人中二节合作伙伴无届青年餐馆发起人,图为宁瑞忠和大他六岁的长得像堺雅人老婆的“twins”姐姐



#来自一位不纠结的慈善家的投稿#


我叫Janet,是个60后啦。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一个支持乡村女性发展的基金会的秘书长。


我就一四海为家的人,从来不纠结回不回家。(停顿了一会儿,她补充道)不过今年老妈年纪大,要留在家里给她做饭啦(#哭脸#)。



#来自一位长期太穷又太累的老友记的投稿#


我叫界,今年,嗯,23岁吧。


离开家时我是自由职业者(无业游民)。


回家,我觉得是给过去的自己与家庭一个交待,每个阶段自己都在进步(变化),物质上的对家庭的交待,精神上的与家庭的交流,总得来说也是与家庭分享自我吧。


一年比一年沉重呢,因为没有挣到什么钱[捂脸],回家总是有点抗拒,觉得自己现在还不是给家庭一个很好的交待。



#来自一个曾任职于知名设计机构的上海土炮的投稿#


我叫海伦,今年 37 岁。


我是目前在上海工作、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离家最久的一段时间是在大学,所以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大学生。


5 年后我回到了上海,但我总觉得,我只是人回来了,也不知道人生下一站会在哪里,因为我的人生计划里总有一个 relocation plan 执着地不肯放弃。在这 10 多年里,每当有假期我就喜欢往外跑,去旅行;工作中也是频繁的加班、出差。那时候,回家对我而言,就是那一盏不管多晚,都会为我亮着的昏黄的灯,和桌上一碗老饭店出品的汤,以及一张“喝了汤再睡吧,辛苦啦”的纸条。


10 多年过去了,如今过年倒也越来越象放一段悠长假期,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外出旅行,本来今年也打算和爸妈三人去江浙一带的酒店迎接新年,满心期盼地订好了酒店和行程,可是就在上星期,父亲的腿病变得更严重了,医生建议少活动,否则有骨折的危险。无奈之下,所有行程统统取消了,说心底没有遗憾和不甘那是假的,但是没办法。而这样一来,假期忽然变得一下子多出来很多空闲时间而不是在忙碌地筹备旅行,让我有空整理房间、清理垃圾。


今天上午,一顿打扫清理完毕后,瘫坐在椅子上欣赏着眼前舒适空间的我,居然那一刻感受到了一份自在,很愿意就这样呆着。当父母开始年迈,当生活中不再只是绚烂而开始掺入其他色调,好像我才真正开始从在天上飘荡回到了地上,两只脚深深扎根在眼前这片土地上,当我不再拿生活的城市和别的城市比较,也不再处心积虑地想着 relocation,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真的回家了。心,在家,此心安处是吾乡,here and now。



#来自一位不睡觉星催稿人的投稿#


我叫砍妹,这个月满 24 岁(在友心人的官方年龄为 33)。


算上读书,不常在家也快六年,我想我爸妈也花了很多年才习惯我“不爱泊岸”这一点。在外,我是友心人的成员,新手心理咨询师,业余做演员、写诗歌,被称作团队 drama queen。


每年回家,对我来说一是要梳理现阶段的自己,对照时间长河上无数个“此刻”,把击中自己的事物记录下来。第二是要进一步突破,去做到零碎学习/工作里无法完成的事,比如:


☑️坚持每天冥想3小时

☑️昏天黑地看攒好的电影和书

☑️修改旧诗。


也许是因为在家受到的照料充足,可以无论瘫成什么样都不会被真的嫌弃,安全感反而唤醒我的行动力。但情感上却是要不断练习的“接纳”之旅:


我能看见父母对我一年来身上新生骨骼的接纳,看见我对父母一边老去一边变小的接纳,最后是学着接纳从他们身上倒映出的,那个不完美却一直在被爱的自己。


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事,我自己长大了不少。今年刚回家的几天,目睹着父母有些过去就有的摩擦再一次发生,突然才发现自己没那么焦虑了,过去的我感到崩溃,只是因为一旦卷入就无法抽身而退,才会无助和难受。现在好多了。


注:砍妹为友心人新媒体主编,友心人戏剧体验工作坊导师



#来自一个喜欢正念磨咖啡的婚姻家庭治疗师的投稿#


我是梁鸿儒,今年 31 岁,是一名家庭治疗师。


我可以说一直都没离开过家,即使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在珠三角的广府文化圈里生活着,几乎每周都要见到自己家族里面的人。可能因为身体没有离开过,所以对所谓的回家和团圆没有感觉,也就不太珍惜相聚的时刻。之前几年为了事业上的发展,家好像是旅馆,早出晚归,吃饭也低头想着工作的事情。今年我决定让自己的心“回家”,放下手机,好好看看身边的每一个家人,有他们在,就是家。


注:梁鸿儒为友心人联合发起人,友心学院讲师,讲授婚姻家庭关系



 #来自一个美得让人乍舌心理学研究僧的投稿#

 

我是微尘,今年 25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一名心理学研究僧。


回家对我来说就是直面生活吧!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不用纠结谁来做饭,谁来洗碗这样琐碎的日常。


学校里每天都有各种任务等着我,在家的时候,可以把这些任务先丢在一旁,我有更多时间来浪费了,玩游戏,睡懒觉,和朋友聊天,然而,迎面而来的是一堆家务,还有听母上大人的各种唠叨和她的鸡汤。我学会了说“对对对”。毕竟 25 岁还给家里要生活费的我在家里也并没有什么地位,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呗。


学校里没有家的自由,家也没有学校的规律。


各有各的好吧~


珍惜眼前的小确幸。

 

注:微尘为友心人后台君,她曾经也是一名中学心理老师



#来自一个经常想和友心人“抱抱亲亲举高高“的  创业者的投稿#


我叫星,今年 30 岁,是个创业者、金融从业者。


家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妈妈生我时,爸爸远在异乡。我几个月大时,妈妈把我留在了老家去找爸爸,外公外婆和大姨把我带到了 1 岁多。之后我也离开了老家,回到父母身边。起初我甚至不记得他们,坚持要和外婆回去。我想我内心深处的家,就是外婆家吧。


家里有个小院子,我稍长大点以后回去过年时,就在那里和兄弟姐妹们玩耍打闹。院里有一口井,曾经一家十几口都喝着井里的水长大,后来被熊孩子(我)扔了电池下去,大家再也不敢喝了。院子后边有一小片竹林,春天的时候会冒出很多好吃的笋。


后来外公过世了,外婆身体不好住进了养老院。去年再回去,外婆虽然不住在那里了,但是她喂的流浪猫猫狗狗还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碗筷都不够了,但是大人们还是聊的笑的很开心。我才意识到,妈妈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这里生活了 20 多年,即使有些东西在变,但也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家在这里永远不会变。最后我想,以后孩子真得生两个!



#来自一个美爆海峡两岸的超能心理达人的投稿#


我是卢美妏,今年 27 岁,开始有单位邀请我去谈大龄剩女话题的年纪。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有好多头衔的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职涯发展师/高校讲师/公益人/LGBTQ心理专家/培训师/企业顾问/节目主持人/直播节目主播…在不同城市间奔波游走,虽不至逐水草而居,但各大城市都有熟络的酒店,在不同机场也能快速穿过重重迷宫直奔贵宾室坐定开始线上讲课。

 

回到家我就是一团会呼吸的肉,更像是坐在电脑前生根了快开始行光合作用的多肉盆栽,而娘亲在扯后腿这事上一向不遗馀力,「欸,要不要去吃火锅?」怎么会有人午夜十二点提出这种罪恶的邀约?『不行,我要拒绝夜宵!』我是心智坚定屹立不摇绝不接受原生家庭控制的成熟大人,「过了十二点就算早点了。」然后就真的越来越多肉了。

 

也不过就隔天的事,老是嚷嚷着减肥的一家人一时兴起又去买了肥滋滋的葱油饼,管他什么更年期大妈还是大龄剩女,美食当前我们都是代谢良好不易发胖的 18 岁少女,反正减肥永远是明天的事。


注:卢美妏为友心学院导师,主讲职涯规划课程



#来自一个骑单车横跨整个中国去送信的邮差的投稿#


我叫极浦,今年 26,浪人。


回家对我来说,是一次长途旅行,是旅行途中的日夜兼程,是日夜交替时我一双疲惫的眼,是我眼中不尽往后倒退的时光,是时光里奶奶慈祥的笑容。回家过年,我在路上。


图片由极浦提供



#来自史上最话唠的医务/心理科普工作者的投稿#


我是蓝枫,一名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科普作者。


过去五年里,有四年我都赶上大年三十值班,所以,过年,尤其是除夕夜对于我来说就是不停的赶时间,在家里忙活完年夜饭,等不到春晚开始,便匆匆赶到医院和同事们一起过年。

 

我出生在一个部队大院里,姥爷是一名高级军官,养育了 7 个孩子。七个家庭就是 21 个子孙后辈,传统的家风让我们一家子很是团结。人多的家庭,自然依据个性,自觉地担负起不同的角色。


在家里,我算是最不出色的一个外孙子了吧。毕竟和外交部驻外的大哥、当知名外企销售总监的哥哥、国家级乐团最年轻的巴松管首席的弟弟相比,常年不出国的我,自然承担着照顾所有舅舅、阿姨的角色。


这些年,二舅和老舅都因病离去了,家里人不再那么齐,然而每年过年还是要想办法聚在一起。大哥在海南买了一套房子,所以一到冬天兄妹们时常聚在海南一起享受生活。虽然有时候也吵吵闹闹,甚至互相揭短斗嘴。

 

去年的初五,算上我妈四个女儿齐聚我们家。我晚归回来,看到她们像小时候一样,打上地铺,每个人围着被,或依偎或靠近,说着悄悄话。只要在一起,家的幸福或许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注:蓝枫为友心人联合发起人,友心学院“小鲜肉计划”及“懂心理学的好朋友”系列讲师



#一个美貌与智慧并重的认知“神经”博士的投稿#


我叫柯晗,今年33岁。


三年前离开家时是个心理咨询师,现在是个即将毕业的心理学博士生。


如果以回国定义为回家的话,回家对我来说就是回到熟悉的母语环境,放松长期认知过荷的大脑。跨入国门最高兴的瞬间就是可以放松地开始讲中文。如果以回国内某个特定的地方来定义为回家,目前只剩下妈妈家了。近年越来越确定自己对家庭生活不感兴趣,但适当做些让家人开心的事也不是那么难。


注:柯晗为友心人联合发起人,友心学院导师,主讲性别自我探索课



#一个专业研究大龄未婚女青年的心理咨询师的投稿#


我叫恒恒,今年32岁。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当我离开家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学生,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我现在在云南,和朋友们在一起,度过这个年。这是第二次没有回家过年。虽然没有回家,但是反而今年会觉得和爸妈的距离变近了。我会想着,嗯,今天晚上十二点的时候要给爸妈视频聊天。


反而在前几年真正在家过年的时候,在家过年的时候被逼婚。这么大年纪了都还没结婚,啊怎么这么不努力,怎么这么糟糕,怎么这么不好。嗯,但是今年我会发现,这些事情对我来讲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和我父母之间的感情会变得更亲近一些,反而没那么愤怒。只是他们好像跟我聊的事情是他们特别特别关心的。所以当有了这样的理解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嗯,好我知道“。我知道他们是担心我将来没有人可以依靠,没有人可以照顾。也不再变成敌对的愤怒的关系。所以很想说,尽管我不在你们身边,尽管没有回到那个房子,但是我的心,好像,回家了。


注:恒恒为友心学院导师,主讲“梦的解析”系列课程



#来自一位友心人户外探索营学员的投稿#


我叫彭晟,今年 23 岁。


我离开家的时候,刚刚辞去了一份世俗眼里高薪体面的工作,准备开始探索新的人生。


回家对我来说意味着与亲戚们的一次难得团聚。毕竟老家是我的祖辈扎根的地方,这里有属于一个家族共同的东西。在现实中许多朋友如果许久不联系了,彼此会逐渐变得生疏。但是在亲人之间即便许久不见,每当久别重逢的时候依旧温暖温馨。


今年到舅舅家看电视的时候,我那个念小学三年级的小表妹还是喜欢在看电视的时候懒洋洋地扎在我怀里边取暖边笑哈哈地看着电视节目。这种感觉大大的有别于我在大城市的出租屋一个人干坐着看剧看电影的孤独。除此之外时不时也会陪笑弟弟妹妹们一起玩些幼稚的游戏,虽然看起来很蠢,但是真的很开心。


 

#来自食货星球创始人投稿#


我叫苹果,今年 29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已嫁出的女儿,有些任性的让家人不太省心的创业者。


每次回家对我都是一次团圆,一次回归童心的难得的机会。在外面工作打拼,我需要表现得成熟、坚强、懂事,但每次回家都可以和最爱的爸妈撒个娇、偷个懒,当回一个没长大的女儿。每次回家也是对家人的汇报,告诉他们过去的半年或一年过得怎样,让他们安安心。



#来自一个勇敢的女孩子的投稿# 


我叫 Y,今年 29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学生,18 岁,去上大学。回家对我的意义在这11年来发生很多变化。以前回家更多是想见死党们,在家待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内疚自己是不是只是回来有个窝睡觉而已。


到现在,回家对我来说是一件感情很复杂的事,是一个不管发生什么都可以回来的地点,但家里又几乎没什么我的东西,住在已经让给妹妹的房间里,总有点借宿的意思,离开时还要收拾好。如果说好处,是不用自己做饭了吧,有妈妈做好喊我吃。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和妈妈相处,回来几天就会想逃。



#来自一个在新疆长大在广州过春节的上海人的投稿#


我是西如,26 岁。


我在新疆长大,每个假期在相距 260 公里的外婆家和爸妈家之间来回。


小时候,过年是爸爸妈妈回外婆家,可以不用再接工作电话。也是我和外婆一起擦玻璃,我负责擦,外婆负责表扬我。也是妈妈许诺要做春卷和熏鱼,从除夕拖延到十五。也是爸爸妈妈终于能给外公外婆敬上一杯酒,一杯时效一年的酒。


七年前,离开外婆家到上海上学。回家变成了和时间相对抗的诡计之争,是选一言不合就可能用掉一周时间的火车,还是选特价票价都够别人来回路费的飞机,从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变成根本不用犹豫的共识。过年开始变成了和同学吃饭,和老师吃饭,和爸妈的同事朋友吃饭。过年的最终完成形式,变成了我给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敬上那一杯时效一年的酒。


今年我没有回家,但是他们都来了这个我一眼就爱上的城市。所以除了大家都没穿羽绒服,好像和回家也没有差别。


所以回家对于我,大概就是习惯的人以习惯的方式,无论距离形式,陪伴彼此吧。


注:西如为友心学院研发部研究员


 

#来自一位年轻且资深的互联网运营的投稿#


我叫刘柯,今年 23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应届毕业生。大学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很普通地实习、毕业、正式工作,生活重心转到了北京。


这是工作以后第二次回家过年。我很想我的外婆,这次回家想多和外婆待一会儿。重要的朋友也从各地回家过年,要约在一起看电影和吃饭。我有一些书想看,此外要和妈妈回一趟老家拜年,还有几天需要远程值班。这次春节大概就是这样,也是一个寻常的新年。


不过过了这个年我就到本命年了,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打卡。新一年要更加努力,想成为重要的人的依靠,即便为此变得更加普通也没关系。


今天还在返乡的途中,没有照片,明天一早就到家了,提前祝小友除夕快乐:)

 

注:刘柯为知乎心理学领域运营



#来自两位情绪探索营学员的投稿#


我叫米亚,今年 25 岁。


我是一个在深圳流浪的深圳人。即便一直在深圳,每天上班下班,回出租屋睡觉,在熟悉的城市,依然会有流浪的感觉。


在深圳过了十几个年,深圳的春节其实特别的寂寞。所以大学毕业那年的春节,我决定跑去东南亚流浪。过年前刚从缅甸回到泰国就扁桃体发炎,年三十的时候发高烧,买了点消炎药,在一间特别灵异的旅馆躺了一天,醒了睡,睡了醒,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很恍惚,觉得灵魂已经不在自己身体里面。


晚上收到妈妈发过来的图片,姨妈一家人来我家过年,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在吃年夜饭,所有人在晒年、恭喜、庆祝,而我,面对的只有旅馆的法国情侣和泰国老太太。那一瞬间,真的好想好想回家。

 

无论漂泊到哪里,总是有一条线连着,无论走多少路,我知道我终究还会回家,无论受了多少伤,总是有个地方等着我回去。

 

我叫刘炜昀,今年38岁


第一次长时间远距离的离开“家”是高中毕业读大学,那时全年级八个班的同学,我差不多是走的最远的,不为别的,只为能够离开家远远的。
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家是24岁,那时候我是个为了爱情辞职离家的年轻人,少年时的家没有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安全,这个时候,只想建立属于自己理想中的家……


自己的家,在十年颠簸中也终于被世俗击碎,当重回少年时的家时,虽然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房子,虽然十多年的分离也带来了一些隔阂,但是越过那些隔阂,他们依然都是我的亲人,那么熟悉。我回家了,这里不再让我感到不安,因为我知道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会在我身后给我支持;我回家了,买了满满的年货塞满家里的冰箱,呆在厨房为家人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是我此刻能做到的心意。


谢谢我的家人,是你们让我不再感到孤单。



#来自一条18岁的鲸鱼(厉害了)的投稿#


我是鲸鱼,今年 18 岁。


离开家的时候是一个在财大复读的大一学生……对回家没什么感觉,换了一个地方学习,并不是很期待回家,我更喜欢在外面玩,回家之后生活很无聊,没有激情,家乡在小县城,没有有共同语言的小伙伴,跟父母之间沟通很少,每天吃吃喝喝,写作业背书,继续为梦想奋斗,跟家乡比起来,法国更有吸引力。


不过相比在财大苦逼的学习生活,在家的压力小很多,不再逼着自己一天学习十六七个小时,生活平静无波澜,并不想继续这样的生活,喜欢冒险,喜欢不一样的生活,可能以后都不会再回来过年了。



#来自两位友心人心理社区资深会员的投稿#


我叫 Judie,今年 26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经历快三年的职场新鲜人,数据分析师,二次元爱好者,拼豆爱好者。


回家的意义,对我来说,主要是和工作环境的脱离,和在外有关的人事的脱离,回到家里,通过触摸学生时代留下来的一些纪念品,可以短暂地回到过去,虽然对过去的不少事情,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但每年能有这么几天时间,不去关心自己当下表现如何,不用焦心未来发展,只是回到自己常用的那张书桌边,翻翻以前用过的东西,跟老同学老朋友简单聚聚叙旧,就很满足(每年做做这类事情,其实蛮重要的,属于某种形式的放松吧)

 

我叫益达,今年 27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去遥远城市刚参加工作的工程师。


回家对我意味着亲人,关心,责任,牵挂。回家是因为可以看望老人,老人就希望看一眼孙子就够了。回家也因为担心父母的身体,操劳了一年,帮他们干点活,教她们使用手机,化解他们的思念,这也是我的责任。我 3 年回一次家过年,过年机票太贵,车票难买,但这些都只是客观原因,真正取决于你更看重哪个,是省下这些花费干别的还是挤人潮回家团聚。我家也并不看重一定要过年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我回去了,全家就很高兴。就都会聚在一起。


 

#来自一位渔夫之子的投稿# (请问有需要吃鱼的吗?)


新年好!我叫李杰,今年 33 了。


我是浙江舟山群岛小岛上一户渔民之子,大海的人民喜欢漂泊,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离开了家北上,中间有回到家乡创业过,最终又离开外出寻找机会。


我是个不恋家的人,在外几年里也都很少回家,甚至过年也都是外出旅行。回家,对我来说更多是为了看一眼家里的情况,家人的情况,是都一切安好。


我们农村家庭,大人与孩子之间很少有交流互动,一起吃顿饭是最好的团聚,之后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所以过年在家待不住,知道安好就会跑出去浪。不过在前两年,默然发现父母亲老的很快,他们期盼游子回家的眼神变得更加深沉,所以这两年回家多了一份告慰家人的心情



#来自一位教人战胜自卑的情感导师的投稿#


我是Steve老师,我今年三十一岁。


离开家时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我觉得回家对我来说有两层意义:


一方面是我能够和父母团聚的春节,大概也就20到30次了,所以每一次的相聚都是,总量,都是在不断的减少。和我的父母,能够成为家人是一种缘分,我想珍惜这种缘分,所以说我会尽量的珍惜每一次和他们见面的机会。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变得更亲近,但是,能够相见也是对我们关系和缘分的一种认可和接纳。


另一方面,每次回家团聚也是,在尝试着让我们的关系成长呢,大家相处的方式能够有所变化,有一些新的体验,虽然这个过程很,缓慢,有的时候也会遇到障碍,但是每一次回家,每一次的沟通对话之后,大家都能有所改变,这是一件让人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注:Steve老师为友心学院讲师,主讲恋爱脱单与战胜自卑



#来自一位苦逼高中生的投稿#


我叫如梦初醒,今年 18 岁。


还是一枚苦逼的高中生。


回家意味着终于可以休息啦,不用再吃学校里的饭了(我是这么容易被满足)。还没有体会过长期离开家的感觉,但是能体会到,长期离开家的过程,一定是很煎熬的,或许,到了大学,对外面的世界会变的不那么憧憬,最怀念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亲人和家了,在我的眼中,回家意味着团聚,意味着温暖,和家人一起贴对联,吃饭,在现在的我看来这些是普普通通的。


在未来的我看来却是最难得的,这也是对 family 最好的诠释了。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来自一位资深友心学院学员的投稿#


我叫落叶之吻,今年 30 岁。


2006 年第一次真正离开家的时候我正准备上大学,此刻,工作的地方离家 600 公里,只是个普通的职员。转眼离家 10 年多。


回家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放假前的思念,是路上时的喜悦,是到家后的无聊,是离开时的不舍,更是对父母身体的挂念。我还记得他们在寒风中送我坐车的情景,他们眼里的不舍,他们的挥手告别,然后一点点变小,直到从我的视野里消失。每每想到这里,眼泪会在眼眶打转。



#来自一枚会写诗的戏剧导演的投稿#


我是麦荣浩,80 后。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戏剧编导。


香港的家,对我来说有两个:


一个是血缘的家族亲戚。我家族中,我那一辈的人丁很旺,小时候每到过年,十几个小朋友一起疯玩,所以小时候好期待过年可以一边看大人玩撲克打麻雀一边和小朋友捉迷藏打打闹闹!


小时候过年,亲戚见面都问学业成绩。现在人大了,70,80,90 这三辈的亲戚,见面时几乎互相都不会问对方工作贫富婚嫁之类,大概心态是“想讲的自然会讲,人家不想讲的你就不要多问”。(请问可以打包一打你不八卦的亲戚给我们的老友记带回家吗?)大家聚在一起就为了像小时候一样闹玩,大家姐会带领大家玩集体游戏搞抽奖。过年就为了大家开心聚在一起。

 

第二个家,是文学的家,恩师关梦南先生和一班师兄弟姊妹。关先生在 90 年代主编香港的一份校园日报《阳光校园》,全香港很多有才气的中学生都有这里登稿。关先生改变了我们这班孩子很多,是我们的恩师。


十几年前开始,这一班师兄弟姊妹散落到内地台湾澳门以至外国升学或就业,当中好些人成为有名气的学者和创作人;每到农历新年,大家会回到香港,和恩师关梦南先生团年,在一起。


注:麦团长为第一届友心人中二节“何止派对”开场戏剧导演


 

#来自一枚她妈不知道她干嘛的 Freelancer 的投稿#


我是刘远岚,今年 30 岁。


平常在广州工作是爸妈比较不能理解的职业形态,弹性职业文案接案(我妈总是觉得不知道我在瞎忙什么)。过年回到台湾,认真当一个被我妈使唤来使唤去的女儿角色。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具体完成我妈的存在感。

 

回家对我意味着,扮演几天随传随到做这做那的女儿;回家对我意味着至少是 5-7 天的大扫除(每年只有这时候才觉得家里大)。年复一年和我妈斗智斗勇,女儿断舍离想丢东西,妈总是在门口“复查”给捡回来。也许对于何谓“干净利落”两代人真的有差距过大的期待。附图就是我今年的大扫除清单,还好,都已经完成了。呼~


photo by 刘远岚,友心人中二节专业顾问。

如果读者眼力够好,就看得见便条日期备注是 84,也就是中华民国 84年 6 月,即 1995 年,距今多少年前你算算,就知道我妈有多舍不得丢东西了。



#来自一位爱与正念体验营学员的投稿#


我叫 SuperLu,今年 30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电工。


家意味着放松,舒展,做回自己。回到家,我可以带上耳机,练习正念。因为正念是我的救命稻草,我自己有情绪问题,会去不停的练习正念。而家就是一个舒服的场所,我坐在凳子上,背靠着羽毛枕头,腿上盖着膝毯,头上放着颈枕,眼睛带着眼罩,耳带 bose 耳机,就在听正念的音频,很舒服,很放松,身体很柔软,我自己一个人,很轻松,我爱上了这种感觉。感谢友心人的正念课。我现在做人做事都变得很柔软。终于不再是硬绑绑的样子了。我终于体会到爱上自己的感觉。



#来自一位朋友圈灵魂画手&友心人真爱粉的投稿#


我叫吴耀鑫,也叫吴哈哈,我今年 23 岁,别人总以为我是 24 岁。


大学专业是应用化工技术涂料方向,毕业后在顺德一家公司工作,在公司我主要负责部门工作的协调分配,还有做一些日常琐事,也就是他们所说的部门主管。


离开家意味着我要独自,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家给我的束缚感太强了,这种束缚感来自我妈的以“爱之名”的操心,在家没有个人边界,而且家庭也存在一些矛盾,让我很不舒服。回家,我就像一颗树,离不开家庭的土壤,儿时扎下的根已经固蒂,纵使想要脱离也停止不了吸取养分。我多么希望我是蒲公英,风来,便是自由。



#来自一枚把友心人和跳盒子带给东莞青年人的鸡血女生的投稿#


我叫 Lo Kayan,今年 22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在校大学生,杂乱无章的活动策划,Interesting 团队负责人,组织了一分钟实验室和少少人读书会在东莞的活动。


家对我来说,意味着是一个自动带暖的地方。


当我在学校、社会遇到困难、挫折,回到家我都自然把这些抛于脑后。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初高中的时候,我要寄宿在学校,每个星期都惦记着回家。上了大学后,我没有那么恋家了,慢慢变得独立,热衷于各种工作或者活动,所以我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每次我爸妈在微信上发语音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要做什么好吃的给我。每次我都觉得很暖。

 


#来自一位一起开工社区共创官的投稿#


我叫 Lance,今年 24 歲。


離開「家」的時候,我是枚走路和說話都很慢的書蟲,哲學和人類學愛好者,想做藝術研究的人,一個創新機構的共創官。回家對我來說就像一年一度的場域轉換。


一方面,這個場域意味著我終於可以暫時離開不停工作的狀態,好好休息;另一方面它是我一年中對自我和親密關係反思最集中的時期,越是在社會前沿工作,回到家與家人待在一起,經歷的話題/認知落差就會逐年增大,但是同時我又會更認真地反思,觀察他們的狀態,回顧我自己的想法的變化⋯最後,回家和家人經歷過年的各種儀軌也讓我感到溫暖(在感覺厭煩的時間之外),讓我感覺到被陪伴。

 


#来自一位家在武汉的女孩子的投稿#


我是范范,今年 27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大学毕业生。回到家对我意味着跳进很多回忆里,也像去到一个陌生的新城市。 


我从小在武汉长大,大学毕业才离开,所以不论是我藏在家里的秘密盒子,还是武汉的大街小巷,都装着我过去二十多年的珍贵片段。但是武汉这几年发展很快,每年回家都觉得快不认识这个地方了,像是个陌生的城市。我带男朋友回武汉,他笑我像个外地人。所以回家的感觉是复杂的吧,若近若离。


注:范范为社会创新潮牌Bottledream的主编 



#来自两个回家秒变“废柴”星人的投稿#


我叫安,职业是会计师。


回家意味着休假,也意味着团聚。当然回家成了各种谍战,或者成为啥事不用你动手的,吃饭都有人喂的“废柴”这都是正常现象,我离她们也有约 1300 公里,团聚才是重要的。


我叫大白,今年 28 岁。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书店员工。


回家是为了见爸妈,享受一下不用照顾自己的感觉。最近可能由于年纪的原因,回家更多了一份责任,和爸妈相处,变成了一份需要重新学习的功课。



#来自励青公路创始人,辣妈Linda的投稿#


我叫 Linda,今年三十多岁。


离开家我是一个运动自媒体的公众号创始人,也是运动达人。


回家对我来说就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咯,平时都会花很多时间和我女儿 Pandora,老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比如一起去玩,一起旅游,所以过年的时候会选择出去玩。今年春节我就跟老公一起去香港爬山度过。如果平时多点时间陪家人,其实天天都是过年啦,不用太刻意。



#来自一个做什么无聊的事情都很多人(尤其是女人)喜欢的人的投稿#


我叫随易,今年 28 了。


离开家的时候我还是个听从家人「摆布」的短发少年。


回家对我意味着「不知所措」


我不知道如何跟家人打交道,似乎我总弄不明白他们的价值观体系,稍有不注意就会收到熟络;


我不知道如何和家人解释我在做的事情、我的困扰,也不想他们格外担心,所以基本都是报喜不报忧;我不知道我在家要多待几天还是早点离开,多待也不知道干嘛、少待似乎也说不过去。


今年我希望在家这几天能够尽量 peace 地过去。


photo by 随易



#来自一个大过年给大家“喂狗粮”的心理培训师的投稿#


我叫叶壮,今年 30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主要做心理学相关的培训和顾问工作。很多人自我标榜“从不把工作带回家”,但我做不到,也不会以此为荣。我很难把家和工作区分开,原因如下:


我的绝大多数培训课程都是在传递与家庭相关的知识与技巧,而我自身的家庭也一直为我提供着素材和灵感。深入地与家人互动,甚至成为了我能够在事业中时刻做到“接地气”的根本原因。


最近几年,企业里“工作与家庭平衡”的主题培训很火爆,但是却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观点: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约等于工作与家庭的割裂。我不是这样,我也不赞同这样,起码对我而言,家与工作有如此深刻的交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生活中这两大重心的双赢。


今年,我家过年做了新的尝试:旅行过年,而且与朋友一家人搭伙旅行过年。这十天的旅途将将过半,我已经积累了很多要思考的问题、要分析的案例,甚至要查阅的文献——有关于我孩子的,有关于我们夫妻的,有关于我的孩子与我朋友的孩子的,有关于我们夫妻和我们朋友夫妻的,不一而同。家不仅仅让你休息,家还可以让你思考。


叶壮老师幸 nve 福 gou 的一家。叶壮老师为友心学院“亲密关系”系列课程讲师。



#来自一个请了全中国人睡觉的女孩子的投稿#


我叫Taylor~今年 24 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个高中毕业生。


这是过去6年第一次回家过年,回家对我意味着让老人和家人开心。弟弟妹妹们在我上一次走的时候还很小很矮,今年回来都已经比我高了。



#来自一个除了颜值什么都没有的心理学创业者的投稿#


我是婉君,27岁。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一个心理学创业者,也是一个试图努力活出自己精彩的人。


其实我从小就没怎么离开家。好像身边不少广州土生土长的朋友都和我一样,长辈总是不希望孩子们远行,哪怕也不是经常见面,但是只要他们知道你在同一个城市,就放心些。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不是大学头三年去了中大的珠海校区,我可能这辈子都不需要离开广州,甚至是海珠区。

当初得知我要去珠海念书时,我的内心是有点小窃喜的,因为终于可以享受离家自立的感(zi)觉(you)了,但是我至今仍然能清楚记得当时我妈妈紧张担忧的样子。然而也是因为这样的选择,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意义”。家对我来说,有妈妈做的美味家常菜和滋补老火靓汤,是外面再多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味道;家是压在书桌玻璃下面的一张张照片,有积攒多年都不忍丢弃的人生回忆;家是一种安稳的感觉,给我在外面“横冲直撞”的勇气,因为我知道,无论我怎么“捣蛋闯祸”,世界上依然有这个可以接纳我的地方……


注:婉君为友心人运营总监,WRAP身心健康行动工作坊导师



#来自一位在巴黎地铁上还会听友心人的课的留学生的投稿#


我叫小八,今年马上 24 岁。


离开“家”的我是留学大军中小小的一员。在异国求学的我,就像是飞向空中的风筝,有着更广阔的天空,更多的自由。但是被那一丝乡愁勒紧心脏的一刻,我是孤独的。在外面生活的这几年,基本上什么东西都学会了自己做。自己旅游,自己逛超市,自己找房子,自己搬家,自己看医生,自己过生日,自己照顾自己。虽然不强大,但也学会了独立坚强。


“回家”二字,如今之于我有几分五味杂陈之感。正所谓近乡情怯,明明心中想念着家人,但是又害怕回家。回到家,我就能成为父母最爱的女儿,亲戚宠爱的晚辈,朋友信任的友人。但同样,习惯了独自一人的我心中有点害怕这个“温柔乡”。害怕回去了以后要面对各种我想远离的压力,害怕回去了就没有离开的勇气。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任性,因为我知道我有无条件爱我的家人。


今年的年三十是我第三个没有在家中度过的团圆夜。


每一年,都会有长辈们备下十数道传统菜,桌子上放满零食糖果,不用忙活的人打着麻将。在年夜饭之前,我们都要用太平水洗净身体,换上新衣服,然后在春晚开始前开始讨“利是”。然后我们就打着麻将,放着烟花,看着春晚,和家人一起度过这一年一度的团圆之夜。


其实,无论我这风筝身在何方,线的另一端永远都系在我的家人心上。



#来自一位知名心理电台主持人的投稿#


我是赵安安,今年三十九岁。然后我离开家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学生,嗯,到城市里面去上大学,接下来又去香港上研究生。


回家让我感觉到也许我的人生要迈入个新的阶段。我离开家很久了,每次回来都珍惜那个短暂在一起的时光。在这当中的确会有冲突,也会有很温馨的时刻,特别是每天看着我父亲。他退休了然后每天煮很丰盛的食物给我吃。那我的妈妈下班回家,她对我嘘寒问暖的时候,我觉得是非常非常窝心的。


但是同时可能也会有一些冲突。他们总是担心很多,也希望你照着他们期望去做。所以其实我觉得这三年对我来说,回家是更多地练习怎么样去跟我的父母相处。就像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有时候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就是听,但是不需要去一定要照着他们的想法做。


你也可以适度的表达自己,但是你就知道那就是父母。也许是他们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只是可能会让你不太舒服。但你没有关系,你听到就好了,你不需要往心里面去,父母给你的关爱放在心里。但是他们给你的很多期待,如果不是符合你自己本来想要追求的,那你就听听就算了。那这是回家对我来讲的意义。


我今天在录制这段语音的时候刚刚包完一整桌的饺子。今晚我就跟家人一起吃饺子,过一个温暖的除夕夜,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能在心里找到一个很有归属感的地方。


注:安安老师为友心学院正念课程导师。本文字由安安老师提供的语音转录。



#来自一个人妻的投稿#


我是梁嘉歆,英文名叫keledoll,今年18岁零144个月大。


离开家的时候,我是一个创意活动策划人,心理科普工作者,一个创业者,还有别人眼中的“鸡血天后”。


对我来说,“家”的定义的分水岭就是“结婚”:


结婚之前,回家=“吃饭”,出生在厨师世家,家的味道就是“舌尖上的家乡”:小的时候,家的味道就是外公在顺德一个小村庄中做的年糕味道,每年过年前,全家人都在忙碌地帮全宇宙最厉害的糕点师,我的“花生”外公做年糕中度过,蒸笼、敲门声、黏黏的面粉和热腾腾的蒸汽。然后就是拿到很多很多的压岁钱,给祖先啊地主公啊关公啊各种上香,从年初一到年初七,走走亲戚,除此之外,就是每天不停地吃鸡吃鸡吃鸡……


结婚之后,回家=“在有我老公的地方过年”,大部分时间在新疆按照甘肃老家的风俗过年,吃饺子,烧纸钱给仙人,看春晚。有的时候,会跟做人类学家的老公一起去做田野,有一年是去贵州黔东南听侗歌,行歌坐月;现在就在山东曲阜拍纪录片。


外公太老了,已经不能做年糕了,我也很多年没有回到广东的家过年,可是曾经有一个男孩子说:有一天,我要你打包所有的行李和我一起旅行,不停歇,无终结。


于是,每年到了年前,我都打包一大箱行李,和我的“家”一起旅行。也在三年前的一次旅途中,偶然间创办了“友心人”。


照片由Keledoll提供,Keledoll为友心人和跳盒子发起人。



回家,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下方“写留言”告诉我们吧


picture from www.studentart.com.cn


-end-


专题策划 | keledoll

编辑排版 | 东移 & 婉君

特别鸣谢 | Yolanda 微尘 &所有文中的小伙伴

 

鸡年大吉!小友眼巴巴等着你的红包呢!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点这里阅读转载须知》,如需加入白名单,请提供微信公众号I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