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NO.4:二人世界中的共情 | 李松蔚@CUSeeMe同理心设计营

2015-12-30 友心人


小友说:

“二人世界”中存在哪些对话的方式?

到底什么样的对话方式才是有同理心的?

是不是拥有了“同理心的话术”,我们就能“所向披靡”了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李松蔚老师在CUSeeMe同理心设计营“心理talk一talk”上的分享《二人世界中的共情》,学习一下怎么“用同理心好好聊天”吧。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j0148nn7an0&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分享内容


Keledoll介绍的我有点惭愧啊,我不是知乎回答心理学问题最多的人,但是确实是心理咨询这个很小的分支当中在知乎比较受欢迎的一个回答者。


之所以把我放在压轴,我其实觉得压力蛮大的,因为我觉得刚刚几位嘉宾讲的都很宏大。然后我讲的就很小很小,就两个人。因为我做的工作,就是在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时候,那确实是一个二人世界。我面前只有一个来访者,就是一段非常简单的对话。我是想以这样一个对话为大家呈现“共情”这个概念。


“可是我们发现,我们恰恰就是需要这么一句废话。”


其实共情和同理心是一个词,empathy,我会习惯于把它翻译成共情,是因为“同理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名词,但是“共情”我们既可以作名词讲,它也有动作的那个含义。我不太习惯去称呼说,“你有同理心,我没有同理心”,用这种方式去区分一个人。


其实每个人可以说都是有同理心的。只是区别在于有的时候,你可以去共情,有的时候,你可能没有办法去共情而共情只是一种去对话的一种方式。我今天的最后的这个演讲,是想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是怎么理解这种对话方式的,以及它在我们工作当中是怎样去使用的。


那在这个演讲开始之前,我跟大家先举一个非常简单的对话的例子。假设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对你说,比如说一天早上闹铃把他闹醒了(就像我们刚刚刘伟讲的,即使插上耳机但还是会有公放出来的声音),很痛苦,因为冬天嘛,就是“我想睡懒觉,我不想上班”。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人这么对你抱怨的话你大概会说什么呢?


我以下列出了几种回应的方式,然后大家可以想一想,比如说你是在这么抱怨的话,你身边的人是这么回应你,你是什么感受?如果你觉得感受好的话,你就举一下手。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方式是会让你感受比较好的。


第一个回应是:“不想上班就别上好了,辞职呗!”有没有人举手,很酷的回应。


第二个非常的理性:“不上班的话,你怎么挣钱养活自己?”你想不想听到这样的回应呢?


第三个是:“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你老板。”


第四个回应是:“我比你更困,更不想上班。”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人举手哦。哦,有人举手了。


第五个回应是,非常睿智的,仁波切式的回应:“我曾经有你这样的想法,但是后来我这个人生阅历增长了,然后我就开始想嘛,这个睡懒觉对我很深的哲理啊,然后跟他讲很多道理……”有没有人举手?


第六个回应是:“你睡得太晚了吧?你试一下早点睡。”零星有人举手。


第七个回应是:“是啊,每天早起确实很辛苦。”哇!一下子好多人都举手。如果是我,我也希望听到第七个回应。第七个回应是我预设的标准答案。是啊,每天早起确实很辛苦。


但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情,这里边我们列了七个回应,唯独只有第七个回应,它是一点信息量都没有。他说了一句彻头彻尾的、完完全全的废话。有注意到吗?就是从回应一到回应六,每个回应都在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提供建议、提供帮助,有的很犀利,有的很风趣,


有的很睿智,还有的很苦情。但是唯独第七个回应是一句废话。


我们一开始蓝枫老师跟大家讲同理心的时候,讲得特别的,听上去特别的让人觉得很温暖,就说:“你要穿到别人的鞋子里”,你穿别人的鞋子,你要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但这句话背后有句潜台词,就是,如果你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那别人干嘛要你告诉他呢?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他的东西,他干嘛还需要你。


可是我们发现,我们恰恰就是需要这么一句废话。即使这句话没有给我提供任何额外的信息,但是这句话让我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让我感到安慰。所以我差不多这么多年做心理咨询师的话,就是靠这种废话养活自己。


好,那为什么以这样一个例子开端呢?是因为我们在二人世界当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个角色,就是,从自我出发。我们讲共情首先要讲,我和你是什么关系。通常来说,我们大概会有这样一些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我会给你讲道理我会给你讲道理,言下之意是,我是一个特别见识不凡的人。我经常写文章的时候,有的人就会留言说,李老师你还没告诉我,你该怎么解决问题。我经常把这个称之为是,仁波切式的这个期待,就是,你希望对方是一个仁波切,就是一个大师。这个大师能告诉你一些你没有想到的见识,我把这个角色称之为老师的角色。不是说老师不好,老师是一种角色,我和你的关系,我是一个老师。有的两口子相处也是,丈夫就跟这个妻子说:“哎,你真的一点都不懂事,我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你,我都不知道多累。”


第二个角色是,你的行为或他们行为,我不认同,就是我要纠正你那些有问题的想法这也是一部分人对我的期待。他们就老觉得说,“欸李老师你看我刚刚那么说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说“李老师你知道吗我孩子他有这样的想法,你觉得他有没有什么问题”。他其实希望我扮演一个警察的角色,就找问题。


还有一种角色呢,我们叫做居委会大妈的角色就是“我应该给他多一点温暖”,“我们应该说一些非常鸡汤的话”。比如说,“啊,这个世界真的好辛苦”。


然后还有一种角色叫记者就是,他什么都不管他就管八卦,就是提问,不断地挖掘你的内幕。希望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接近你。


还有一种角色我把他叫做管家管家是干嘛的?就是我来帮你摆平这个问题。有很多男女朋友相处的时候,那个男生经常就是相当管家这个角色的,就他特别希望帮女生解决问题。比如说女朋友说我想睡懒觉不想上班,然后那个男生就说:“好,你不要上班了我以后养你。”其实女朋友未必想听那句话,因为她只是抱怨一下。


还有一个角色叫做敌人敌人就是,只要我们两个在对话,不管说什么,我都觉得这句话是在批评我,所以我一定要把自己保护好。就像我们刚刚的那个回应里面有一个人是这么说的,他说,“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你老板”。人家没有觉得你是他老板,人家没有觉得这是你的问题来指责你,但是如果你把自己代入一个敌人的角色的时候,你就会总觉得在这个关系里面是在冲突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做心理咨询培训的时候,就摆了很多牌子,在上面挂着绳子写着“居委会大妈”,“记者”,“警察”,“老师”……然后我的新的咨询者(他们在学习怎么咨询),一旦他们有一句话说的不对,我们就把那个牌子给他挂上去:“你看,居委会大妈又出来了。”


那咨询师到底在干嘛呢?咨询师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我不说以上这些角色都不对,而是说我们平时在二人世界里面做的事情,或者说,我们做的共情,是有别于以上所有角色的。



心理咨询如何起效?


我们这里举了一个心理咨询对话的实例。然后大家看,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帮人处理问题的,注意这个方式里面其实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但是这个问题居然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我们看看这个对话是怎么发生的?


妻子是以一个指责的方式来开端,她说:“你太顽固了,我没有办法忍受你的态度。”然后丈夫就,把脸一转,双手一摊,眼就转向窗外。然后咨询师就说:“你怎么了?刚刚太太说……”然后丈夫说:“没事儿,我早就已经习惯了,她一天到晚都在说这些话。”大家能看到他们之间是这样的一个比较对立的关系。


然后,咨询师就要当这个和事佬,他需要去解决这样一个冲突。但是他解决冲突的方式不是说一过来就直接说“年轻人,你们这些都不是什么矛盾啦。夫妻应该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对吧?没有用。咨询师说的是:“她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有没有任何感觉?”


然后丈夫非常的回避,他说“没有感觉”,他说,“忘了,她说这个话太常见了。我总得过日子吧,所以我不会放在心上”。丈夫还是在回避,然后咨询师继续说:“你试着把她指责的那些话都忘了是吗?”丈夫说:“对啊。”咨询师说:“你尝试把她那些话忘掉之前的那一刹那,你是什么感觉?”丈夫说:“不知道,我就是想办法躲开。”欸,这里出现了一个字,“躲”。


咨询师说:“那是不是里边有什么东西让你很难受,让你没有办法接受它呢?那东西是什么呢?”丈夫说:“她的意思是全是我的错。这个婚姻已经不可救药的,注定了。”咨询师说:“所以你就双手一摊,就像刚刚那样,代表的是一种无望的态度。”咨询师就开始共情了,然后丈夫不知不觉的,就已经跟他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信任的关系当中:“对啊,就差不多是那样。”


咨询师就说:“那就是你已经投降了,放弃了,因为没有希望了。”这个话特别尖,它会打中那个人的心底,因为真的那个人当时的动作背后是那样一种感受。所以那个人立刻就有了反应,他就“低下头,看他的鞋”,然后用非常小的声音说:“对啊,我已经没有办法了。”“所以,听到她说没有办法忍受你,你就觉得无望,你想把她推到一边,然后你的身体显示出了你的无望。你在对自己说什么?你已经搞砸了,你已经失去她了。”然后丈夫说:“对,我搞砸了,我永远没有办法满足她。她有她的标准,但是我…..哎~”然后就开始哭了,这就是我们做咨询最喜欢看到别人哭了。


咨询师说,“所以你用放弃和退缩保护自己,试图关闭痛和无助的感觉,而你……”,然后对他太太说,“你看到他对你不理不睬,就会越来越生气”。太太说:“对他越这样,我就越生气。”咨询师说:“所以这就是控制你们关系的互动,让你们俩都陷在不被理解的孤独当中。咨询师把他们这个的话说出来,但不是咨询师自己的理解。


咨询师完全就是在问问题,他说“你有什么感受”,“你那个感受是这样的吗?”他是想试图通过去理解对方的方式,来解决那个问题,而不是灌输给对方一个新的信息。这是我们平时做的工作。所以刚刚蓝枫老师给大家讲的这样一个定义。这句话特别重要。我必须能够用他的眼去看他的世界和他自己,而不能把它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



为什么共情会起效呢?


那为什么共情会有效呢?因为有一种被看到,被了解的感觉这种感觉虽然我说是废话,那是一种调侃,其实即便是废话的感觉也会让我们觉得比较温暖。


小孩子在刚刚学走路的时候,他摔跤了。摔了跤之后如果他哭,他很疼。然后妈妈这个时候如果说:“哎呀你摔了一跤,你好疼啊。”就是如果妈妈说你摔了一跤你疼了,那么这个孩子在哭了之后可能会继续去走,因为他知道说这个疼是有意义的,因为妈妈看见了,并且妈妈肯定了这种疼。这个疼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但是可怕的是,如果妈妈不这么说,如果妈妈说的是另外一番话,这番话是我们做父母经常说的,说“哦你摔了一跤,那你下次小心点好了”,或者说“不痛不痛,没事没事”,“男孩子不要哭,坚强一点”,“明明是你自己不注意摔的跤”“你看刚刚我就叫你不要这么走,让你牵着我你不听”……如果妈妈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应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跟妈妈之间是没有连接的,他会觉得自己的痛好像是自己的某种错一样。他就没法去接受自己的那种感觉,然后这种失去连接的状态,就是很多人长大后发展处那种孤独的原因,因为他没法让人看到,他也没有形成我们在心理学里面讲的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依恋(Attachment)。




什么阻碍了我们共情?


既然共情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平时很难去做共情呢?我最后讲一点点,就是什么东西会阻碍共情?就是因为情绪


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不太擅于处理情绪的人,那么过于强烈的情绪就会让我们自己都觉得无法忍受,然后就很容易选择一些简单的办法去否认这种情绪,比如说我们开篇的那个三分钟短片的时候讲的“at least”(至少),“至少你还这么样,至少你还那么样”。你看我们这些话其实经常都会说:“没事,你一定会成功的”“其实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换个角度想,你没有必要那么生气”或者说“不要难过了,来,笑一个”。你说这些话其实都是在否认那个情绪。但平常我们会经常用这些话,来跟对方沟通,还以为是出于善意。但实际上确实是出于善意了,因为我们真的会以为这些话可以帮到对方的,所以共情,或者说同理心,它的核心内容在于可以直面这些情绪,同时还能坐得住。


最后讲一个小小的例子,可以让大家看到,自我,是怎样阻碍这种共情的,或者说情绪是怎么样能够舒服的。这个太太,她说了一句话:“某某家换了一辆车,唉~”叹了一口气。然后先生听到这句话之后他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个反应是他会想,他理解太太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咱们家要不要也换一辆车?如果他这么理解的话那么先生说出来的话可能是说:“咱们家的车挺好的,没有必要换。”


或者先生可能会理解为,太太是问自己有没有什么换车的计划。所以先生说:“那我们想办法存钱吧。”这样的先生是好先生嘛,就是太太一说什么,先生就“买买买”。


但是还有可能先生会这么去理解:你个Loser。因为别人家换了车嘛,所以你是Loser。然后这个时候先生可能给的回应就特别地暴力:“车车车,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虚荣。”


那如果你要是有这样一个共情的态度,你就会知道太太其实说这句话的背后其实也许未必是想买车,或更多地想指责先生是个Loser,可能只是太太在表达她的不开心。那么如果你能体会到太太在表示这样的不开心,你可能只要以一个非常温柔的态度,去回应她的这种情绪就好了,就直接说:“哎,我知道。”“很难过,有点难过。”或者“我知道,你有点不高兴。”那只要你能够把这种情绪说出来,那么,其实你就没有必要真的买一部车了。


所以,什么东西阻碍了共情?因为忘不掉我们自己。我们无法理解对方,因为忘不掉我们自己各种原因啦,利益的冲突,你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你想拯救对方,你想扮演一个完美的形象,你想保护自己,你害怕失去掌控,或者是你曾经有过创伤这种情绪经验。这些东西都会让我们没有办法那么好地去理解对方。


我在四川做这个灾后救援的时候,当时就有很多当地的咨询师跟我讲说:“我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去给他们做共情,但是就是没有效果,为什么?”然后我说:“你是怎么做的共情?”他说:“就教科书上那样说啊,我们就跟我们受灾的群众就说,‘莫得事’,‘我非常理解你们的感受’,为什么没有效果,为什么那些人会勃然大怒。”


我说:“当然了,因为你只是试图去扮演一个会共情的人。”就像刚刚马老师讲的,你在扮演一个能够理解对方的人,你没有真的在理解对方。包括后来我在知乎上写这样一个答案的时候,还有人不停地发信问我说:“李老师你说了那么多,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那你说吧,我到底要说什么?”我说:“你只要问我这样一个问题那你就最好不要去了。”你问我“我到底要说什么”,你这个问话的方式就错了。真正你该问的是什么呀?对方想听到什么,对吧?别人需要什么,而不是我能做什么。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所以最后,教大家几句话,如何培养一个共情能力?


“我愿意听你说。”这是一句最经典的,表示你对他的一个接纳。


还有,你可以问对方说“到底发什么了什么”。不评判,不打断,不揣测。你可以去用一种设身处地的姿态去理解他的经历说,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你想象他是一个蘑菇,或者如果真的按照他所想的那样,那么他的生活是什么样。


还有,即便你什么都不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共情态度。因为沉默是金。


但是以上这些东西,我还要再强调一句,绝不是让你去机械地表演出来。就像我很早的时候我给一个来访者做咨询。他跟他的女朋友之间有冲突,然后我就跟他讲说:“你可以跟你的女朋友,这样说这样说这样说。”后来下一次他来找我的时候,我说:“怎么样,你跟你女朋友的关系有改善吗?”他说:“你别提了。我女朋友现在跟我是这么说的,她说:‘你要是再敢用李松蔚教你的那套东西来对付我,我就宰了你!’”千万不要把这些当成是“李松蔚教你的那套东西”,去对付你,跟你在一起的那个人。


因为共情不是为了去操纵对方,共情真的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对方。



李松蔚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认知行为取向心理治疗师,个人微信平台therapistlsw


本文为CUSeeMe同理心设计营的活动回顾,如需转载请联系yosum@qq.com


在3月21日即将举行CUSeeMe同理心设计营的Reunion中,李松蔚老师也会作为点评嘉宾出席。




主办方


CNature基金会

成立于2007年,以新生代为主要受众,鼓励与支持青年人在公益领域的创造性思维。用跨界的方式和新锐的态度,激发青年人以同理心来重塑社会,用创业精神做好事。同时,致力于塑造具有时代感的NGO形象,使青年公益成为社会最有效的凝聚力之一。

新浪微博:@CNature

网址:www.cnature.org

长按下图二维码添加CNature微信


友心人心理社区

有趣实用心理学学习社区。我们是你懂心理学的好朋友,聚集国内一线心理作者和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线上和线下课程,让心理知识和帮助变得触手可及。

新浪微博:@友心人



场地支持


微学英语

微学英语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有爱的英语学习平台。我们帮助中国的年轻人自学英语,连接世界。公众号:WeStudyEnglish




友 心 人

微信号:yosumn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团年饭之前,友心学院给你准备了些什么心理学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