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等台湾文学大家,与您促膝夜话、把盏叙旧

中国文学佳作选 华文出版社 2021-01-30



华文新书早知道


《中国文学佳作选 台湾散文卷》

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等 

张清芳 主编

36元  16开

ISBN:9787507547160

华文出版社  2017年12月版


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领衔


散文三大家领衔: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各具特色,余体:大品散文的典范;王道:讲究修辞,手法灵活;张风:感性充盈、仁善深挚。


作者年龄涵括老中青,多是台湾独当一面的散文名家。他们或自出机杼,或踵武前贤,莫不才华毕现,汇合起来佳作盈卷。


写母亲、父亲、师恩,感情真挚,有种种不同的形象,谈文说艺、谈旅行,有说不完的奇遇和奇想。


亲近作者笔下的人事山事


本书作者包括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等35位台湾地区当代名家,精选了他们近几年内发表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或叙亲情、师道,或叙文艺、环保、旅游,此中呈现的是促膝夜话、把盏叙旧的情景。三十多位作者的散文,其人、其事、其物、其情、其理、其修辞技艺,也是说不完的。让人感受到的是种种的亲切、亲善和亲爱。读者亲近作家笔下的人事山事,除了可助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之外,还可鉴赏美文,并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乡愁》《听听那冷雨》等。


张晓风:台湾著名散文家,文笔优美,细腻感人,主要作品有《白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王鼎钧: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著作近四十种。


目录


余光中

太鲁阁朝山行     

雁山瓯水

王鼎钧

纽约晤王安忆     

张火丁的两出戏

人生戏剧化

张晓风

让母子得遂其初

山事

头寄颈项了无恨 梦萦江山真有情

 

钟铁民

父亲:钟理和

大叶菅芒与兰花

萝卜角、玉兰花和夜合

尉天骢

傲然卓立旧王孙

无名氏最后的日子

季   季

杨绛的小书桌与《车过古战场》

郭   枫

坐对一山青——日月潭的沉思

九月的眸光

我对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研究

陈若曦

看着孩子,自己也变年轻了

网络霸凌宜绳之以法

绿色电能救台湾

赵淑侠

爱情无疆界

风飞云会,这边景色正好

我所认识的夏志清

赵淑敏

那一夕,我们哈哈笑——与夏志清先生最后聚会的记忆

仍在纽约的角落里

味美在心境

亮   轩

曹禺·雷雨·崔小萍——记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

今昔惊梦

九一八遗事二则 

隐   地

窗外一排快乐的柠檬树——日记三则

读诗——开启一面想象之窗

一日神

陈义芝

战地断鸿

山顶上的寺院

编辑桌上最后一批信

林贵真

尔雅书房故事多

蓝天·大海·结婚曲——从关岛婚礼谈婚姻与写作

用文字留住岁月的脸

周芬娜

呼兰河畔访萧红

妈妈的手路菜

章   缘

情与欲,两码事

通关密语

最后一代乖女孩

袁琼琼

看电影

幸福

职业生涯    

台   客

冬游小三峡

故乡小镇

亲情话两岸

聂华苓

小说家是个骗子

郑明娳

流淌在心中的河域

林黛嫚  

欠踹的背影

微物语

我们这一代:小林来台北

宇文正

面孔辨认缺失症

盘子总是会破的

龚鹏程

道别汤一介先生

忆王仁钧师

北京花事

李瑞腾

关键时刻——兼怀廖苍洲老师

张梦机与田素兰

我的老师杨念慈先生

陈幸蕙

地球日日记

甜心·靓女·马拉松

钟怡雯

从榴莲到臭豆

麻雀树,与梦

纱丽上的尘埃

石丽东

垂手得桃源

土山湾与洋顾问

蔡  怡

回娘家

梭罗河畔

烤神仙

吴钧尧

天神的戏台

召魂戏

子执之手

廖淑华

迷   航

鹭鸶飞入山

在桥的这端

谭立安

红月之海

陈柏青

内裤,旅行中

薛好熏

巴掌与断指

面具

试履记

郑丽卿

采槟榔

放手练习曲

记忆之所系

黄维樑

令人啼笑皆非的狮子和白象——余光中写莎翁全集译者梁实秋

啄木鸟之歌:海峡两岸暨香港中文英译差错举隅

一个资深文学教授的一天


精彩

试读

爱情无疆界 

赵淑侠

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有人见过两三面便知是可以交心的知己,有的认识三十年却也还只是个相识者。”被朋友们谬赞为名言,因他们几乎都有同样经验。我与元莲相识就属于“三面交心”的一类。


初次见面是在1993年,欧华作协在瑞士开二届年会。当初筹组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时,北欧诸国给我的回答是:“此地没有华文作家”。后来得知丹麦居然有一位,于是立刻设法电话联系,诚恳地邀请来出席会议。穿着入时态度优雅的她真就坐着飞机按时来了。


“我就是丹麦的池元莲。”她笑眯眯地自我介绍。入会申请书上的资料我记得很清楚:祖籍广东,生于香港,台大外文系毕业,留学德国慕尼黑研读德国语文。再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进修,获英美文学硕士。1970年代开始写作,出版过英文长短篇小说。


 “欢迎你成为欧华大家庭的一员。可是你怎么会住丹麦呢?”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住丹麦,因为丈夫是丹麦人。以前我只用英文写作,现在我要回归中华文化,以后只用华文写作。”她态度坦然,言词直爽,立刻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1994年,大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联合举办“赵淑侠作品国际研讨会”。因路途太远,文友们又大半是上班族,根本走不开,我便没敢透露这件事。但元莲听说了,向我证实后决心放下工作去出席。旅行的三个多星期,朝夕相处,两人无话不谈。越谈越投缘,很快地成了好朋友。


“这么多年一个华人朋友都没有,不觉得寂寞吗?”在我印象里:丹麦地处冷僻的北欧,根本没啥华人。


 “不觉得呢!我和我的丹麦人,是夫妻也是朋友,永远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拥有彼此,够了。”元莲给我的答复很让我震撼,夫妻之间可以和谐融洽,了解相爱到这个程度!


“你最欣赏你那丹麦人的是什么呢?”我玩笑地问。“我的丹麦人叫奥维。他温文善良,富幽默感,笑声总叫人开心!他的绅士本质是我最欣赏的。”元莲性格开朗,给我讲他们的罗曼史:故事是从海上开始。那年夏天,她结束了在慕尼黑的学业,乘火车到意大利热那亚,在那儿搭邮轮回香港。上船没多久就认识奥维。他刚在哥本哈根大学的企管系完成学业,要趁暑期到印度的姐姐家去度假:他姐夫在印度南部经营咖啡种植园。邮轮的名字叫: Asia(亚洲)。两人都年轻,很自然地谈起恋爱来。


邮轮的全程时间只一个月。海上的爱情很脆弱,常常是船靠岸时便终止。奥维与她上岸后也是各奔前程,但他们彼此并没忘记。


香港探亲后,元莲到美国柏克莱大学修学位,奥维继续在哥本哈根大学读企管硕士,二人远隔重洋却保持书信往还,每年相约聚面一次。经过五年牛郎织女式的恋爱:“我确定奥维是最适合做我丈夫的男人”。于是在那个寒冬季节,她从温暖的加州,飞到时冰天雪地的丹麦。在冰海边的古堡里面与奥维结成夫妻。“婚后这许多年,他能够完全接纳我,只有赞赏,体贴,从无批评或责备。无论我做什么,都全力支持,为我的成功而骄傲,为我的失望而心痛。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永远在旁照应扶助。可以说他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元莲说这番话的时候,语气中掩不住骄傲和深情。


“异国婚姻,你家人不反对吗?”我忍不住问。在1960年代“女儿要嫁给外国人”仍是一桩令父母心碎、国人侧目的怪事。


“我父母才不管,我有绝对的婚姻自由。我们家可说是最早西化的中国家庭。”经元莲解释我才明白:清朝末年,她的祖父就离开乡下到广州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是中国最早一代的西医。他提倡女权,反对缠足,立妾。那个时代良家妇女是不准抛头露面的。她的祖母却带着一群“师奶”进茶楼。伙计们也拦阻不住。这件事是当年广州街头巷尾的丑闻。她祖父非但不阻止,反而公开支持。  


“我父亲就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下长大。他从一开始就受的是西洋教育。七岁那年进入德国人办的寄宿学校。十四岁便独自离家到天津,就读于德国人办的德华中学。大学进入教授大多用德语讲课的同济大学医科。后来又乘火车在西伯利亚大平原上走了整整一个月,到奥国的维也纳去留学。拿到医学博士证书。父亲从来不强迫我做任何事,任我自然发展,学习,希望我成为一个有学识的女人,过丰富安乐的一生。至于怎样走人生的路子,凭我自己的选择。”

本文节选自《中国文学佳作选 台湾散文卷》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中国文学佳作选 台湾散文卷》


还可以↓

复制整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SOrC0J6b9EX¥ 【立即购买该书】



往期经典回顾

 《人物》杂志首次结集成书,在他们身上“看见”他们

 陆小曼: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

 跟着喜马拉雅人气主播徐静波【遇见日本】

 秦汉三国五百年在《历史的沸点》下风云突起

 艾布·胡莱赖,一个比生活更伟大的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